两性吸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否精确吸引某个特定的异性呢?能!

两性吸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否精确吸引某个特定的异性呢?能!

先思考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个异性,跟你认识很久了,关系很熟。TA知道你的性格,背景,你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但是,TA对你完全没有感觉。

而你一直都很喜欢TA,想要吸引TA,让TA也喜欢你。

你能否做到呢?

我的答案是能。

具体如何做,请往下阅读。

我今天来讲一讲两性吸引力的本质。是我过去多年的研究成果。

我个人觉得,我这套东西比目前所有的情感理论(包括国外的)都更接近两性吸引的本质。

因为我每天都会阅读两性心理&亲密关系等领域最新的中英文文献,以及各大野路子情感理论。

暂时没发现有比我更深入的。

打算在我的专著《吸引与追求的艺术》里系统写出来(首发于公众号:刘念Lewis)。今天提前做个宣传。

现在正式开讲。

在两性吸引上,很多人都困惑一件事。

那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男女因为什么而相互吸引,已经都研究得差不多了。

比如男性更注重女性的外貌,女性更注重男性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等等等。

而这在大样本的情况下也是符合事实的:漂亮女生和雄性领袖总是更受异性欢迎。

但是从个体层面来说,却总是出现反例。

比如你很漂亮,但男神就是对你没感觉,他就喜欢那个比你丑的。

又或者你有钱还帅兄弟多,但你喜欢的妹子就爱那个穷小子。

也就是说,我们谁都能讲出,怎样的男人受欢迎,怎样的女人受欢迎。

但我们都没办法确定:某人一定能吸引某个特定的异性。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无数情感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解释这个问题,并且绞尽脑汁弄出了很多“内核”理论。

所谓“内核”理论,就是【看上去男人/女人的魅力是A,实际上A只是外在,真正的魅力内核是B】这种句型。试图寻找到一个终极的“魅力内核”,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个体的反例统一起来。

可惜的是,没一个能做到完美解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而我的这套东西,彻底放弃了“寻找魅力内核”这个方向,而是从异性被吸引时的不同感受来入手。

至少从目前来说,理论是自洽的,指导实践也是极其有效的。

我们先从异性之间的感觉来聊起。

假设你想要吸引某个特定的异性。那么,TA对你的感觉大体可分为五种:

排斥,
无感,
愉悦,
唤起(arousal),
成瘾。

“排斥”很容易理解,就是你身上有讨厌的地方让对方想要远离你。比如一个月没洗头,太难闻了。

“无感”,就是对你没感觉,不喜欢也不讨厌。你在或者不在,对方都无所谓。

“愉悦”,就是跟你待在一起很开心,挺喜欢你的。想要跟你多待一会儿。

请注意,很多熟悉的要好的异性朋友,相互之间并不是“愉悦”,而是“无感”。“熟悉”不代表“愉悦”。你天天吃白米饭,不代表你喜欢吃。

而“唤起(arousal)”,就更进一步了。

这是一种“被吸引的强烈感觉”,比如突然对某个异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或者是怦然心动,心跳都漏了半拍,又或者是你硬了湿了,等等等等。

大家都有过被某个异性突然吸引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

“唤起”和“愉悦”的区别就在于,愉悦仅仅是心理上的喜欢,而唤起则意味着你产生了生理反应,比如开始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你变得兴奋起来。愉悦是坐旋转木马,唤起是玩过山车。

“成瘾”则是终极吸引。

成瘾意味着你非常想要得到某个异性,哪怕你明明知道TA一点都不好,TA就是个人渣,但是你就是想要TA!

成瘾是由多巴胺的大量分泌,以及随之而来的5羟色胺水平的大幅下降而导致的。

现在人人都在说爱情产生多巴胺,它让人无比快乐。其实大家都搞错了,多巴胺并不让人快乐。

唤起才让人快乐,成瘾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多巴胺令人痛苦。

密歇根大学教授Kent Berridge和Terry Robinson在1998年所做的实验表明: 尾状核中的多巴胺与你多大程度上想要某种东西有关,而与你多喜欢该东西关系不大。

而5羟色胺水平的大幅下降,则会导致焦虑症和强迫症。它会加重成瘾症状。所以精神科医生们在治疗大多数形式的强迫性困扰的病人时,都会开出处方药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比如百忧解或者舍曲林,用来提高大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

对于多巴胺造成的上瘾,我常用油条来举例。

现在让你说自己最想吃的十种食物。可能有人会说顶级的牛排和海鲜。但没人会说油条。

你说归说,此刻顶级的牛排和海鲜吃不到也不痛苦,顶多幻想一下流流口水。

而你早上起来上班,本来打算就吃健康早餐,一个煮鸡蛋,一些水果就够了。

下楼以后,走过油条摊,闻到油条的香味,你突然忍不住了,打算买一根。

正在这时,班车来了,你马上就要排队买到了,口水都流出来了,却没买成!于是在车上都一直心心念念。

等到了公司楼下,你一定还要找个油条摊再去买根油条才罢休!

看到没有。你喜欢的是牛排和海鲜,但你并不渴望得到它们。你可能不那么喜欢油条,你却一定要得到它!

这就是多巴胺所导致的成瘾效应。多巴胺带给你的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的感觉”。

两性吸引也是如此。

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魅力点,比如女性的美貌,男性的经济实力,等等等等,就像牛排和海鲜。异性喜欢,但并不急于得到。

而真正的吸引却让人上瘾,就像这油条,我就是要得到它!不然心里就不爽!

现在我们回头看下这五种感觉:排斥,无感,愉悦,唤起,上瘾。

所谓的吸引,就是要让异性产生”愉悦,唤起,上瘾”这三种感觉。

而“魅力点”,却只能决定异性对你是排斥、无感、还是愉悦。

“魅力点”与唤起&上瘾无关。

魅力点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的固有魅力&品质,比如漂亮,多金,幽默,等等等等。

这里注意了。

有些魅力点,你没有,异性排斥你。你有了,异性不一定喜欢你(感觉愉悦)。比如学历。

有些魅力点,你有了,异性喜欢你。你没有,异性不一定排斥你。比如钱。

当然上面的例子并不是绝对的。这也不是今天我要讲的重点。

我要讲的重点是:

你的“魅力点”再多,再强大。也只能让异性感觉愉悦。

“魅力点”不能唤起异性,更不能让异性上瘾!

要想做到唤起和上瘾,靠的不是你的固有“魅力点”,而是你与TA互动的“过程”。

所谓“过程”,就是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

我拿牡丹花和昙花来举例。

盛开的牡丹花特别好看,这是极强的“魅力点”了。但它就在那儿盛开着,一动不动。人们虽然一开始喜欢看,但时间长了也就没感觉了。

而“昙花一现”,则是一个“突然绽放,又迅速凋谢”的过程。多少人为此深深着迷呀!

比较魅力点本身,牡丹花明显比昙花有魅力多了。

可“昙花一现”这个过程可以深深唤起人们,令人们激动不已,牡丹花却不行。

当然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牡丹花,突然有一天见到了。这个“第一次遇见”也是一个过程,你也会激动不已。但很快你就不激动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说出男人女人会喜欢异性怎样的魅力点,却无法确定某人一定能吸引某个特定的异性。因为没有“过程”。

而目前存在的绝大多数情感理论,谈到两性吸引的时候,全都是围绕“打造魅力点”来做文章。极少会关注到“过程”。

这就是它们不靠谱的地方。

而我系统地研究“过程”整整五年时间,并在实战中成功指导了无数学生。

“唤起异性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要想设计好一个精巧的“唤起异性的过程”,得把握好要吸引的目标所处的“重要生活进程”,两个人之间互动的“事件”,你能给予对方的“奖赏价值”,以及你为自身设计的“动态形象”等要素。

而“让异性上瘾的过程”就更加复杂了,并且和“唤起异性的过程”完全不同。

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让某个特定的异性唤起和上瘾,我会在连载专著《吸引和追求的艺术》里详细写,关注公众号即可。

在这里,我只举一男一女两个最最最基本的例子。

一个小兄弟,特别喜欢楚文化,在湖北省博物馆做过一段时间志愿者。对省博如数家珍,还会用仿制的编钟敲曲子。

他和妹子认识,总是喜欢聊省博。妹子完全没兴趣。

这就叫做,他的“魅力点”吸引不到妹子。

我让他以后认识新的妹子,再也不要聊省博和楚文化了。就简单的聊些吃喝玩乐不好吗?

如果处得还成,能一起出来玩的话,就开车带妹子逛东湖(在省博旁边),然后“不经意”地提议要不去省博看看吧,“从来没去过”。

两个人进去,妹子惊奇的发现他什么都懂,知识渊博。问他怎么这么厉害,他就说,小学的时候对这些挺感兴趣的,看了很多纪录片。今天第一次来,全都还记得……

这下妹子就很佩服他了,会产生相当的好感。

这就是把一个并不讨妹子喜欢的“魅力点”,包装成了一个“展示魅力点的过程”,反而能吸引妹子。

至于女生。

有些女生身材特好,胸有丘壑,翘臀长腿。每套衣服必定要突出优势,你任何时候看到她,都像是准备上钟。

何苦呢?

是吸引男人没错,吸引来的都想跟你不可描述,况且再好的身材看习惯了也就那么回事儿。

我教你个法子。

平时穿得朴素点,把优点都藏着。找个私教好好练下羽毛球,俩月足够。

然后貌似随意地约男神打球。穿上性感运动装在男神面前跳跃挥拍,潇洒随性,身材优势一览无余,还TM是动态的!

时间别打长了,就半小时。打完你就换上朴素的衣服回家。

但你这半个小时的性感已经永远印在了男神的脑海中。

这只是两个最基本最简单的例子,阐释了“魅力点”和“用过程来唤起”的区别。

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一般都要比这个复杂得多,等我连载时慢慢讲。

在我最近的指导中,已经开始帮助相貌平平的女生,打入土豪圈子,制造“过程吸引”,然后卖自己的理财产品。效果相当不错。

也就是说,“过程吸引”已经不是为了吸引异性,而是为了赚钱了。

事实上,生活中有不少擅长玩“过程吸引”的民间高手。他们才是真厉害,他们把“过程吸引”用在吸引消费者和客户上,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把“过程吸引”放在两性关系上,真的是大材小用,不值一提。

不过这些赚钱高手,一般擅长的都是用“过程吸引”来唤起消费者和客户。擅长用“过程吸引”让客户上瘾的,还比较少见。

讲到这里,最近沦为笑柄的“美女加微信装作失恋重生,然后卖武夷山茶叶”,其实也是一个设计很粗糙的“过程吸引”。只不过被大家揭穿了,也就沦为了笑谈。早期可是坑了不少人。

我之前在公众号文章 《一个关于“两性吸引”的有趣的社会模拟实验:怎么使人越来越喜欢你》 里提到过“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的概念。

“静态形象”是人在每时每刻的瞬间形象,它通常取决于这个人“做了什么”或者“拥有什么”,比如长得好看,说话风趣,衣着雍容华贵。

而“动态形象”则是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人格形象,它取决于这个人“本质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言出必行,坚韧不拔,或者是睚眦必报,小肚鸡肠。

很多时候,这两种形象在同一个人身上是不统一的。比如很多“渣男”或“绿茶婊”想对人好的时候,就特别温柔体贴。他们刻意表现出来的静态形象,总是非常温暖。但如果看他们长期的动态形象,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自私,凉薄和冷漠的人。

所以说,懂得识人的人,看的都是别人的动态形象,从来不会被短期的静态形象所迷惑。

动态形象是个人魅力的关键。

静态形象再好,也只能迷人一时。我做情感咨询快十年,见到很多帅哥美女都是【被人追又被人甩】。

而动态形象良好的人,就像美酒一样愈陈愈香。人们越深入了解ta,就会越喜欢ta。哪怕ta并没有出众的美貌,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

悲哀的是,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的静态形象,忽略了动态形象。

比如认识了很厉害的新朋友,为了留住这个所谓的“人脉”,人们想的都是:这次见面我要怎么表现好点?我能为TA做点什么?我要送TA点什么礼物?如何投其所好?带TA去哪里玩?该怎么钓着TA?等等等等。

却很少有人思考:我要在日后的交往中,给ta留下一个怎样的形象,让ta觉得我是一个如何如何(比如“一诺千金”)的人,从而由衷地欣赏我。

静态形象与动态形象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比如在影视剧里,自始至终都高大上的完美人物并不一定讨喜。反倒是一开始欺行霸市的小混混,在日寇进村的时候,为了保护全村人而英勇牺牲,方显英雄本色。

也就是说,简单堆砌良好的静态形象,不能带来更好的动态形象。而由差变好的静态形象,却能塑造绝佳的动态形象。而这,还仅仅是两个形象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而已。

所谓“动态形象”,就是“过程吸引”的初级阶段。

而回到最开头的问题:如何吸引一个对你已经非常熟悉,却毫无感觉的异性?

答案很简单:你再跟TA相处多久都没戏,天天聊微信天天一起玩也没用,这里面没有“过程”,只有生活的常态。除非,你专门针对TA,开始一场“精心谋划”的“吸引过程”。

具体怎样谋划这个过程,请期待我的专著《吸引和追求的艺术》

今天就写到这里。

在这里,我要做一个“防洗稿声明”。

各大情感公众号和情感大V注意了。

今天是2018年2月2日(本文在公众号首发时间)。

我今天提出的很多两性关系相互吸引的概念,在此之前是没有人系统提过的。

如果在今天之后的3个月内,你们有谁开始系统阐述,并且当做是原创。我会找你麻烦的。

别看我现在粉丝少。我写的可是系统性连载。

系统连载这玩意,跟做公众号的单款爆文的逻辑不一样。单款爆文容易传播,但是一段时间后就没人看了。

连载每篇文章不一定传播广泛,但是前后文章呼应,读者看了一篇,就想把别的篇目也看完。整个连载质量高的话,在一段时间之后会爆火。而且影响力会持续很多年,有长尾效应。我在09年写的《约会学》,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看。

如果我的名声立起来了,而你又洗我的稿的话,我就会回头来找你的麻烦,发动舆论攻势干你。

至于你是不是真洗了我的东西,我只负责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因为洗稿只能洗单篇或者一些概念,洗不了我整个连载的灵魂。

所以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看便知。

就是这样。

大家可能会问,念哥你什么时候开始发《吸引和追求的艺术》呢?

答案是,等我把《亲密关系与爱情》写完。也是首发公众号,目前已经发了第一篇。大家可以在公众号首页下方的菜单目录里找到。

各位不要急于学“术”,先把“道”立起来了,你才能运用好“术”。

我写的《亲密关系与爱情》也是一等一的水准。

我敢说,如果在大学里开一门讲“亲密关系”的课,我一定是全中国讲得最好的人。因为我不仅能讲学术理论,还能教你如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最后展示一下我所买的罗兰米勒的经典爱情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的各版本吧。

我总共买了第三版,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第八版。其中后两版是英文版。

第八版在2017年11月刚刚出版。我买了以后运回国,花了220刀。我应该是第一个买这本书的中国人。

这就是一个严肃的两性情感工作者对学术的热爱!

不过,我写的《亲密关系与爱情》会比这个更好,因为更接地气。我把书中很多枯燥的理论都转换成了实战策略,并且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验证过的。

当然了,我的意思绝不是说自己厉害。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荣耀属于罗兰米勒,属于海伦费舍尔,属于莎伦布雷姆,属于斯滕伯格,属于戴维巴斯,属于鲍尔比,属于各位学术前辈!

谢谢大家。

微博&公众号:刘念Lewis


=======================================

评论里有知友说:

个人发现大部分情感类的理论都是一些刻意自圆其说的逻辑和例子,经不起推敲,更经不起实践。有人也这么认为吗?

我的回答是:

不是大部分,是几乎所有。我做情感行业十年,也常常推翻自己的东西。因为这玩意实践说了算,理论只是用来解释实践的。我现在这套,理论和实践结合得还不错。但也不敢说将来不会被我自己推翻。不过目前来说,这套方法论指导学生是靠谱的。而我几乎不相信别人的理论。因为这行的从业者的水平实在是……
编辑于 2018-02-03 16:3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