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自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天子册封,得到承认自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消灭,魏国享国祚一共179年。那么,魏国的领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哪个省呢?
说到魏国的兴起,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春秋战国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三家分晋。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毕公高,周朝建立以后被分封到毕,毕国覆灭以后,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带着家族逃去晋国当了打工仔,因为业务能力出众,立功受封到魏,便以此为氏。
晋献公死后晋国朝局动荡,而毕万的儿子魏武子在拥戴晋文公继位这件事上立有大功,于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了另外三家,瓜分了晋国。
彼时周天子武备松弛实力孱弱,只能坐视这种礼崩乐坏的事情发生,不但无法阻止,还得负责给他们搞个官方认证——分别册封赵魏韩三家扛把子为侯,于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倒下了,一下子裂变出战国七雄中的三个。
战国之所以叫做战国,正是因为战乱频仍。战争严重影响着各国的边界,魏国的疆域也和各国一样,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魏国疆域比较稳定的时期,他的疆域所在的位置,分别属于如今四个不同的省份。
居住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和河北的部分区域的人们,都以自称祖上可能是魏国人。当时的魏国,北接壤赵国,东接壤齐国,西接壤秦国,南接壤韩国和楚国。在魏韩之间,还有京畿重地——周天子日益缩小的直辖区。
在三家分晋的战争中,赵的损失最大,因此分到的地盘最大。赵魏韩最后的分家结果,可以说赵国取得的土地最广阔,韩国取得的土地最险要,而魏国取得的土地最富饶。在分家行动之后,三家又各自交换了一些飞地,最终使得自己的领土连成一片。
魏国早期国都安邑,在今天的陕西省夏县。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也是大禹的都城阳城的所在地。很多人都认为,魏国的这个早期国都战略条件极佳,后期迁都到了大梁(河南开封附近),实在是一大败笔。甚至有学者认为,自迁都以后,魏国就注定失去了一统天下的雄心。
魏国早期的国都安邑,处在河东地区,被誉为“表里山河”,不但有黄河天险而且被群山拱卫,河内地区则平坦富饶。倘若魏国没有放弃安邑而选择迁都大梁,则可有明朝朱棣“天子守国门”的便利,拱卫京师的精锐即负责西部防区的部队。
魏文侯时期,魏国通过重用李悝变法,逐步强大起来。后来由吴起选拔操练的精锐重型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丧胆。魏国西部边境主要由河东之地和河西之地构成,这部分地区,赵韩关系早期不错,而秦国是魏国重点防范的对象。
为了防备秦国,魏国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附近,修筑了一座少梁城,多次引来秦国的征伐。少梁城反复易手。后来吴起击败秦军,拿下了临晋地区,吴起筑起坚城,并上任郡守。不过后来,随着秦国也展开变法,魏国的西部疆域大面积缩水。到了公元前254年,魏国的河西之地已经尽数归了秦国。
这一切,都在于魏国战略重心的东移。秦国几次被魏国打击之后,魏国君主就对这个与西戎杂居的不入流的诸侯国失去了防备,认为秦人已经被成功压制,而东方的齐国国势正盛,是魏国称霸天下的重要对手。
彼时的魏国东方——中原地区,尚且存在着12个小国,魏惠王选择迁都大梁,目的正是征服这些小国,整合这一群小兄弟,为与齐国争锋做准备。但事后诸葛亮,咱们复盘一下这次迁都的结果,似乎这的确是重大失策!
一来虎狼之国秦国有了喘息之机,而魏国在与齐国的争锋当中也没能占到先机,甚至在两次重要战役的战败之后,被彻底从霸主宝座上拖了下来。如果说,魏国的首都还是在安邑,那么齐国要想进行“围魏救赵”的行动,就必须从太行山穿过去,才能威胁到安邑。如此一来,首都没有危险,庞涓也就不必回师救援,以至于半路遭了埋伏精锐丧尽了。
中原地区是人口稠密、物产丰饶,但可以据守的险要之地少得可怜。这种地方,是成就王霸之业以后水到渠成的归附,而不是拿下了这些地方而成就王霸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