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不同。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西方新公共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主要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公共
行政发展
的总趋势。它通过推进改革管理的整体的多元化和
公共管理手段
的企业化,促使政府不再担当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担当
公共事务
的促进者和管理者,它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构成了对传统的公共
行政学
范式的严峻挑战,它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题、方法、
学科结构
、理论基础和
实践模式
,日益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颖、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
公共部门
管理研究的新成就。与传统的
公共行政学
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
公共部门
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了防止行政
权力腐败
的趋向:(1)新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将导致特权的消失和特权意识的弱化;(2)新公共管理的顾客至上改变了原先行政体系的主体中心主义,这种主体的边缘化使腐败丧失了发生的根据;(3)新公共管理由于实行公共服务的公开竞标,将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使
不透明
地行使
公共权力
的机会最小化。总之,新公共管理已经显示出这样的趋势,即建立起一种以
公共利益
为中心的
管理体制
。此外,新公共管理还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行政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可能代表着走向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是政府变迁中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官僚制
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完全被新公共管理模式所替代。这是因为:首先,正如
奥斯本
和盖布勒清醒地认识到的那样,政府
行政部门
与私人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组织机构”,二者之间有一定不可泯灭的界限。同时政府行政部门在政策管理、
规章制度
、保障平等、防止歧视、保持全社会的
凝聚力
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在政府行政体系及其
运行机制
中可以引进“
企业家精神
”,但却绝对不能使政府等同于企业。其次,正如
韦伯
早就注意到的那样,“官僚制本身纯粹是一种精密仪器”,“由于它内部的彻底理性化结构,使对它的‘革命’愈来愈不可能”。因此,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行政改革,只不过是要消除政府行政体系的
官僚制
过度发展带来的弊病,而根本谈不上废除或准备废除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被称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
公共物品
、
外部性
、
公共服务供给
、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
政府失败
、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第一,政府的
管理职能
“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通过“政府
公共政策
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这样做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消肿减肥的目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第二,将企业化的
管理方式
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服务理念
都可以为
公共部门
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
全面质量管理
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
第三,营造“
顾客导向
”的
行政文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
社会需求
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
第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更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
顾客需求
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
创新精神
;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
生产率
。?
第五,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是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第六,考虑外部性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实行
经营权
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公共产品消费低收费制,从而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增加
私人产品
消费,同时也改变公共服务者
激励机制
,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进行公共
管理信息化
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
电子化政府
。随着知识
爆炸性
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
和实现
社会信息化
,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由
石油危机
引发的经济衰弱、西方各国高额的
财政赤字
、福利国家的不堪负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
经济问题
的浮出水面,成为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
经济全球化
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
推动力
;再次,自
二战
以后,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规模的无限膨胀,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最后,
新技术革命
的发展要求西方各国对
政府组织
作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国
公共行政管理
的改革浪潮,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