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新媒体方兴未艾,公众号“侠客岛”,横空出世。
东郭栽树、东方秋白、独孤九段、司徒格子、公子无忌五个年轻人,嬉笑怒骂皆成文字,“侠客岛”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时政类公众号之一。大批“岛民”好奇,“岛叔”是谁?
三年后,“侠客岛”已有了几百万优质粉丝,加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的官方认证。
创始人之一的司徒格子的神秘面纱也已揭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知名媒体人刘少华。
三年来,从侠客岛岛主,到凤凰卫视和央视的节目嘉宾,从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到知名媒体人,司徒少侠以笔为戈,把生活也写成了一本传奇。
建“岛”之初:一毛钱都没得赚,全靠一腔热血
回忆起创建“侠客岛”的情景,刘少华觉得,那是这几年最快乐的时光。
五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年轻编辑和记者,想一起弄个号儿写写东西。于是14年春节一过,大家攒了一篇《关于海外版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调研报告》。这事儿就被五个岛主“捣鼓”着做起来了。
筹备工作主要以“盒饭会议”的形式进行,前5顿盒饭之内,侠客岛的方向就明确了:
把“高大上”的时政新闻变成普通人读得懂、喜欢读的文章。
每个月,有一位“岛叔”当轮值“岛鞭”,召集大家一起讨论,确定选题、策划和约稿。每天五个人在群里商量选题,今天谁想写就谁来写一篇。
“那时候没有稿费写得也很开心,没事儿就想几个段子逗读者,”天生幽默的刘少华很享受这种写作,
“我们从来没上网抄过段子,根本瞧不上,都是自己写的。”
粉丝手绘“司徒格子”形象。
最初的四五个月里,五个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义务写文,按刘少华的话说,“一毛钱都没得赚,全凭一腔热血地做。”没有稿费、打赏,也没有人民日报的认证,没想到的是粉丝增长和阅读量却远超大家的预期。
“那是最快乐的时候,但我现在侠客岛写得少了。”在刘少华眼中,做侠客岛就像养孩子,孩子还特别健康,简直“超常发挥”。
刘少华第一次因“侠客岛”拿到稿费
当时人民日报大院里一个领导跟他说,要侠客岛在14年底粉丝数做到十万。那时周围的几个大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是一万,结果年底侠客岛做到了近三十万粉丝,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岛叔”火了:司徒格子的壹周侃
随着侠客岛越做越大,“司徒格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对于刘少华来说,做侠客岛很好玩儿的一件事是给文章起名字。
“侠客岛一直努力不成为标题党,但我们每篇文章要起十个标题。”有一次刘少华整理了岛上一些好玩儿的标题:《天黑请闭眼,纪委请抓人》《三省贪官斗地主,王牌还是康师傅》《如何优雅地证明你妈是你妈而毕姥爷不是你姥爷》《“报告总统,有人通俄!”“谁?”“你!”》,原来本来后面还有个“滚”字,被刘少华删掉了。
刘少华对话马云
让司徒格子名声大噪的,还有他的专栏,也是侠客岛唯一的专栏——壹周侃。
这是个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品牌,很多读者看到这三个字就会点进来看,读了标题就知道,这是“格子”写的。也是因为这个专栏,司徒格子开始被外界注意到。
比如一档著名节目,就总在节目中念他的文章,后来还邀请他去做嘉宾,光2017年就录了几十期。
做过“弄潮儿”,然后呢?
“我对新媒体的‘瘾’已经不大了,我想往后抽一抽身。”
自2007年来到新闻学院,十年过去,刘少华仍保持着学无止境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他对这个行业也有些厌烦了。
在前些日子的厦门金砖峰会现场,刘少华所在的一排记者席,左边他认识四个人,右边认识六个。起身走到每家媒体的房间,除了外媒,里面的人他全都有认识的。“这个新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
“我有次在日本出差,当时累得不行,躺在富士山旁边的一家旅馆的温泉里,听到旁边有人聊天——
首先他们说的是中文,我已经很绝望了;其次他们在谈新媒体怎么运营。
原来他们运营淘宝号卖手机,说实话他们干的事儿比我干的更无聊,他们做媒体是为了卖东西。当然他们赚的钱可能是我的几何倍数,但是又怎么样呢?”
还有一次,刘少华在咖啡厅赶稿,边上坐着三个女生,两个小时里一直在谈新媒体领域的问题,而且她们反反复复想不明白。他特别想站起来跟她们说:
“你给我一千块钱,我马上给你们讲清楚。”
到处都是新媒体,让仗剑而行的司徒格子无处可躲。
2017年两会,刘少华拿到政府工作报告。
而在刘少华内心深处,让他保持警惕的,是他对时代的怀疑。
“媒体来到了人类传播史上非常奇怪的一个节点。历史上人类的传播手段有很多剧烈的变革,文字、印刷术、报纸,但从没有一次是在这么短时间里完成的。”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才十年,侠客岛和刘少华经历了其中四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算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刘少华有段时间就有这种感觉,但是
弄潮儿不能一直在海闯荡,这之后呢?
“过去也有人叱咤风云一时,但他们没有再进步。比如在我这个年龄,他们可以“很领风骚”,但十年、二十年后,他还是只能写出现在写的东西,人生的巅峰还是在二十八岁那年,这是很可怕的。”
刘少华相信人类的传播有种“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虽然他对现在的媒体方向很困惑。高晓松的方向是对的吗?罗振宇是对的吗?腾讯、今日头条、快手做的是对的吗?刘少华始终怀疑着。
这也许和他最爱读的批判学派著作有关。麦克卢汉、因尼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作者)、法兰克福学派……他们怀疑一切,这是做学问的人的精神基础。虽然对于做实事的刘少华,这样很痛苦,但他不得不接受。
“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怀疑让我不盲从迷信,不跟随别人,让我十几年来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
永远在“过渡” 永远闲不下来
刘少华已经很少给侠客岛写文章了,虽然后台还有很多读者想念“格子”。
他正逐渐淡化“侠客岛创始人”这个标签,从参与凤凰卫视和央视多档节目的录制,到为央视纪录片执笔,与编辑策划出书,他的生活越来越忙碌,与三年前初创侠客岛相比,现在似乎又来到了另一个“过渡期”。
刘少华的生活似乎一直在“过渡”,
三年前他思考传统媒体还能走多久,于是参与了新媒体侠客岛,三年后新媒体一片狂欢,他又思考这样狂欢下去对不对?狂欢一定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哪?这些问题多大程度上是他可以解决的?
刘少华毕业照
忙碌的工作与思考让他二十岁的人有了“六十岁的颈椎”,也让他怀念清华园的生活。
“清华体育设施特别好,健身氛围也浓。我隔壁室友杨云康,过去每天晚上拉我去综体的健身房,反正练一次就两块钱嘛,我们俩就去练。我还一直在清华打羽毛球,在学校能连续打四个小时羽毛球。”
83岁的王蒙(当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经常在晚上给刘少华发自己的微信运动步数,让他“郁闷不已”,自己还没八十多岁的老人走得多。有时他觉得自己应该重拾清华的好传统,健健身。
然而抱怨归抱怨,刘少华依然在忙碌中努力提升着自己。
“过去我像没头苍蝇一直往前跑,也不管方向在哪,反正没看过后面是什么。”曼联前主教练弗格森自传里的一句话“When you are young,you are a dog”,刘少华十分认同。
“年轻的时候就是忙嘛,清华的课业很重,但是工作后觉得,还是学校里舒服一些。
清华的人还是很有野心的,不管在哪,大家都闲不下来。
”
想要现场一睹司徒格子风采吗?
9月26日(周二)19:00
时事大讲堂第210讲 | 刘少华:在时代中寻找选题
可爱的师兄等你来~
更可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格子”,你最想听他说什么?
文/曾繁尘
鸣谢/
清华大学时事大讲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团总支
篇篇都是原创,天天都是独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