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风筝》是我翻译的第二本由简·约伦写的图画书,第一本是《别了,欢河谷》(芭芭拉·库尼绘)。在那个故事中,她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欢河谷如何因阔宾水库的建造而被淹没。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于是许多人以为那真的是她的童年往事,她小时候就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欢河谷。其实她是个地道的纽约人,出生在纽约,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也都是在纽约渡过。她是在结婚生了孩子后才随丈夫搬到那个水库附近,后来写下了那个故事。她编故事的能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中国的读者大多是因为《月下看猫头鹰》而接触到这位作家的,那本图画书曾获1988年凯迪克金奖,当然这个奖项是奖励给插画家约翰·秀能的,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简·约伦的那个优美沉静的故事,作品可能会如此成功。她是一位高产的作家,除了创作图画书,她还创作诗歌、童话、小说、非虚构作品,既面对儿童,也面对成年人。她获奖无数,其中最难得的是两次星云奖和一次世界幻想文学奖,那是在科幻界和幻想文学界的顶级大奖。多年来,她创作了至少150多篇高质量的原创童话,深受读者喜爱,于是有人在评论中甚至将她誉为“美国的安徒生”!不过她本人对此赞誉颇感不自在,她说自己不过是乐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写成故事,写作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工作,也是娱乐,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


即使《公主的风筝》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国民间童话,也源于她的生活,拿她的话说,算是她的半自传体故事。书中的皇帝就是约伦的父亲,小小公主当然就是她自己,她说自己总想做些让父亲高兴的事儿,可是总不得其法。

儿时的简·约伦与父母在一起

她的父亲威尔·约伦先生是位多才多艺的神人,他当过记者,做过电影编剧,但最热衷于放风筝,他对此道的热爱达到了相当的境界,曾拿过世界风筝大赛的冠军,还创造过连续放飞179小时的吉尼斯纪录,在1950年代他是推动放风筝成为美国流行运动项目的主要推手之一。女儿在献词中称他为“风筝之王”并不为过。据说,有一次威尔先生因为放风筝太过专注,不小心掉进了长岛湾,还是女儿想办法把他从海里救了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小小公主救了父皇?

简·约伦青少年时期曾当过报刊编辑,这差点成了她的职业

少女时代的简·约伦能歌善舞
只因身材原因放弃了芭蕾舞的方向

简·约伦创作这个故事真的与她父亲有关。起因是在1961年,22岁的她大学毕业一年后想尝试做自由创作的作家,正好有人约她父亲写一本介绍风筝运动的书,父亲请她当“枪手”。尽管分给她的稿酬不高,书上也不能署她的名字,她还是欣然应允了。当时,她查遍了能接触到的所有关于风筝的资料,有一本书上提到“被囚禁在高塔中的皇帝申(音译)因一只风筝而获救了”。这给了她强烈的灵感,生动的画面挥之不去,于是几年后她写成了这个故事。

最初那位天才编辑苏珊·赫希曼觉得这个故事不太适合小孩子,因此拒绝了,这实在是一大遗憾!

不过,这本书的出版多少有些周折。大约在1960年代中期,主要与简·约伦合作的编辑从麦克米伦离职了,后续执掌该部门的苏珊·赫希曼并不欣赏这个故事,她坦诚地告诉约伦,她还不太擅长给孩子写故事,也许等她有了孩子之后会有所感悟的。这位苏珊原是哈珀公司传奇编辑厄苏拉的得力助手,业内顶尖的编辑高手,也是在1967年她发现了佩特·哈群斯,并指导她完成了经典的《母鸡萝丝去散步》。不过再优秀的编辑也可能会走眼的。幸好简是一位颇为自信的作家,她委托经纪人继续向别家出版社投稿,终于在1966年遇到了知音。世界出版公司的编辑安·贝内杜齐不但决定要出版这本书,还请来了华裔艺术家杨志成担纲插画,这实在是绝妙的组合!


杨志成在美国童书界出道原来与厄苏拉·诺德斯特姆有关!



杨志成与厄苏拉的故事也写在《童年的力量》里

说来也巧,杨志成在美国童书界出道的时间与简·约伦非常接近。最初,他在纽约从事广告设计,业余时间爱在中央公园画动物素描,经朋友推荐去拜会了哈珀的厄苏拉。厄苏拉非常欣赏杨志成,立即请他为伍德里(《树真好》的作者)的《讨人嫌的老鼠及其他讨人嫌的故事集》画插图,该书于1962年出版。尽管杨志成本人不大喜欢那本书,后来也没有再与厄苏拉合作,但当年它荣获了平面设计协会优秀作品奖。于是各家出版社纷纷向他发出邀约,杨志成也因此被卷入了童书圈,而且越陷越深。


《公主的风筝》插图,其大胆的留白即使到了今天也令人惊叹!

画家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味,他不仅仅精准地表现了作家想要讲述的故事,而且用画面展现了更多也许连作家本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比较容易留意到的是他采用了剪纸艺术作为创作的主要手法,这在当时的西方图画书世界应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但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在构图上选择了大量的留白,除了反衬艳丽的剪纸插图外,也让画面留出了大量灵动的“气”,会心的读者能感觉气韵流动其间,暗合作者想要探讨的风的品质。这样的创作秉承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颇有一窥禅理的妙趣。也是在大约1965年,杨志成开始师从擅长诗、书、画、拳、医的“五绝老人”郑曼青,想来也渐有感悟吧。

杨志成最早与在美国退休的五绝老人相遇原本是为了治腿病的,但因此机缘而成了他的弟子!

《公主的风筝》在1968年获得了凯迪克银奖,这对于画家和作家都是第一次真正的大奖,让他们在创作之路上获得了相当高的起点。这本书还获得了刘易斯·卡罗尔书架奖,那是一个很有趣的奖项,其荣誉意味着“该书够格与《爱丽丝漫游奇境》放在同一个书架上”!这是当之无愧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讲述爱与忠诚的故事,再配上灵动瑰丽的中国味儿十足的插画,放在哪个书架上都是能添彩的。


阿甲写于2016年3月5日北京 (2017年1月2日修改)

【翻译花絮一:献词】
《公主的风筝》的作者、画家献词很有意思,作者简·约伦是这么写的“For my father,who is the king of the kite fliers, and for my little princess,HeidiElisabet.”——献给她的父亲,前面已经说了原因;但献给她的“小公主海蒂”是为什么呢?那是一段家庭的掌故:1962年简·约伦与大卫·斯坦普(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结婚。


这一对的头几年过得很浪漫,1965年更是索性暂时不投入固定的工作了,去欧洲壮游一年,一个抱着照相机摄影,一个背着打字机一路写作。他们大概是逛了八个多月,到罗马时发现有了孩子,这就是他们的大女儿海蒂。

简·约伦和大卫·斯坦普的幸福家庭,海蒂之下还有两个弟弟

海蒂1966年降临,也就是在孕育她的这段时间,简·约伦卖出了《公主的风筝》的版权,这个“小公主”是她的幸运之星!


海蒂长大后先是从事别的职业,后来也转向了童书创作,主要是与母亲合作创作。

插画家杨志成的献词原文是这样的:To my mother, “Rivaling theClouds,” for her gift of boundless energy and artisticresourcefulness, and to the friendly rivalry of A.C.S. where itflourished. ——这是献给他母亲的,我知道他母亲的中文名是唐云,但“Rivaling theClouds”可能是字或别名,不好猜(我最初猜会不会是“凌云”呢);另外A.C.S.,我查到很可能是他的母校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过去的简写(现在已经改名),但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对于这段献词的译法,只好想办法去问问杨志成本人了。他很热心地回复了,回复的原图如下:


这就是献词中译为“赛云”的来历。我猜,这个很有中国风味的故事让杨志成想到了自己那位精力和艺术灵感似乎无穷无尽的母亲,而风筝的意象也与“赛云”有着某种关联(还有一层,杨志成的母亲属龙,是否与风筝的形象也有关?)。出于好奇,我找来了一本杨志成父亲的传记《杨宽麟: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大师》,书中就有他母亲的照片:

这是她老人家与亲家母杨绛的合影!原来杨志成的大哥是钱钟书家的女婿——


杨宽麟先生不幸于1971年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去世了。不过有一次,我有幸与杨志成先生共进午餐,他说起父亲都是满满的温情的回忆,他跟我讲了他父亲如何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一家人建了一幢很奇特的房子的故事,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传奇。这个故事目前有英文版,我也找来拜读了,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杨志成的童年故事《爸爸建的房子》

【翻译花絮二:公主的名字和食品的名称】

《公主的风筝》主人公的英文名是:DjeowSeow,按照发音类似于“娇小”,但故事里解释说起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最小”的意思,所以“娇小”用作名字肯定不合适。

然而在故事主文的第一页就有一个“膠”字。这当然也就是“胶水”的“胶”字,但在汉语里也可能用作姓氏。那么 DjeowSeow会不会有可能是“膠小”或“膠小小”呢?就这个问题,我们也通过版权机构向作者和插画家询问。如上图所示,杨志成很肯定地说,他这里的“膠”只是胶水的意思。而版权方代作者简·约伦回答如下:

As for“Djeow Seow”: I believe this is intended to be a Chinese name thattranslates as “the smallest one,” but rather than writing it in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mericans wouldn’t know how topronounce), they spelled it out as best as they could using Englishletters. Do I explain myself clearly? I honestly don’t think theauthor would know the correct Chinese characters to use, but maybethe publisher can come up with something based on the meaning andsounds of the name.

简单来说,与我最初的猜测差不多,简·约伦应该完全不是从她所知的汉字出发来设计的这个英文名,而是源自某个假想的或者是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发音,反正当时连懂汉语的插画家也不知道是哪个字。所以,我们还得根据原意自创一个名字,这便是“小小公主”的来历。

故事里,小小公主给困在塔上的父皇每天送的食品也很有意思,原文里有个poppyseedcakes,这是什么东东呢?看下图:


原来是罂粟籽蛋糕!在如此遥远的古代,小小公主怎么可能每天给塔上的老爸送这么西式的蛋糕呢?也许是简·约伦对“鸦片战争”的某种联想?反正老外对中国食物的联想其实都蛮可疑的。不过罂粟籽在中国的食物里倒是用的,一般用来炼食物油,称为“御米油”。罂粟籽又称“御米”,而御字又有皇家的意味。于是poppyseedcake在这本书里被译成了“御米饼”(特别留意,不是“玉米饼”!)至于“御米饼”是什么味道的?我也没尝过,下回用罂粟籽蛋糕的配方改良一下,改成煎饼,也许味道也不错吧!

偷偷说一声,原文里那个“菱角”本来是“荸荠”的,我也换了一下食谱,感觉菱角更适合塔上的皇帝顶饱吧^_^


微博客服4000-960-960 意见反馈 舞弊举报 About Weibo 微博招聘 新浪网导航 违规内容投诉010-60618076 投诉处理大厅 DMCA投诉/Report 互联网法院微博工作站

京ICP证100780号 京ICP备12002058号 京网文〔2020〕4754-886号 (京)网械平台备字(2022)第00006号 京食药网食备20221003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9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0007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4044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511 乙测资字11510760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2025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网络110报警服务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中国互联网协会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扫黄打非举报入口 网络谣言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