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派”动面电影如何体现民族性?
①戏曲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中国戏曲、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剧,在动漫电影中加入戏剧元素,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推出的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是由漫画家华君武担任编剧,特伟与李克弱共同执导的。影片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赢得了国际剧坛上连绵不断的称赞,并被誉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代表之作。
《骄傲的将军》从创作手法上看是以京剧传统脸谱的表现形式为主,例如将军借鉴的是大花脸,而食客师爷则是二花脸。这部电影的民族风格不仅仅只体现在脸谱上,同时也可以从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丰富的民族特色。在影片的一开始出现了将军打战凯旋的画面,朝中的大臣皆为他接风洗尘,将军伴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威风凛凛地迈上舞台,昂首挺胸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和京剧中的霸王项羽的登场一模一样,这也是喜剧中常使用的出场形式,文武百官都在这位得胜的将军面前谄媚奉承,将军潇洒地抛起铜鼎、射下风铃,从将军的语言与动作上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戏剧韵味。在众人奉承之中,将军用力发出的“哇啊、呀呀呀”就再现了中国戏曲的韵味。将军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陶醉在自满的情绪中,花天酒地的生活让他逐渐地迷失了自我,消磨了意志力,他驰尘沙场的长矛束之高阅,缠满了蜘蛛网,而这位将军也因长期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变得发福,疏于练功的他连举一个百来斤的重物也憋得满脸通红,直到敌军已经逼近城楼之下,他才慌乱地去拿兵器,而此时的长矛已成了一根锈迹斑斑的废铁。无奈之下,将军只有束手就擒,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以往那副傲慢、气势凌人的态度了。
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动画《天书奇谭》,在人物造型上对戏曲脸谱的化用更为自然纯熟,老狐狸两眼描黑,尖嘴猴腮,身穿黑色道袍,在戏曲脸谱里,黑色代表奸诈。美女狐则双颊晕红,眼角上飞,柳腰款摆,宛如舞台上的花旦。县太爷的鼻梁上涂着圆圆的白粉块,配着忽闪的帽翅,十足是戏曲舞台上七品芝麻官的形象。
②水墨绘画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水墨可以为画面增添轻柔高雅、虚虚实实的感觉,从而使得动画电影在格调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样也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厂在1960年第一次推出了将水墨加入创作的实验片段,同年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拍摄,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片中的动画形象皆来自齐白石的笔下,《小蝌蚪找妈妈》在当时红遍了整个世界。
1963年,特伟又把李可染先生水墨画中的水牛形象搬上屏幕,创作了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水墨动画《牧笛》。这部自然而童真的作品在美国放映时,美国的教授激动地对特伟说“实在太美了,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
摄制于1983年由胡进庆导演的《鹬蚌相争》,是我国水墨剪纸动画的代表。静静的湖水中,鱼儿穿梭其间,湖面一叶小舟上端坐着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古筝弹奏出潺潺流水的声音,阵阵清脆的鸟叫萦绕于耳畔。在这部根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改编而成的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中,用富含哲理的情节、平缓抒情的镜头、优美细腻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特别的诗情画意。影片在追求水墨艺术效果上,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不但把中国水墨画那种既状物又传神的笔墨技法体现在影片的形象中,更把我国写意画的美学思想糅合进去,给人以清新淡雅、隽永别致艺术美的享受,将我国水墨剪纸动画艺术推向了顶峰。
我国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是以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为主线,描绘出道者与世无争、修心坐禅的现实生活,片中轻熟的古琴技艺与水墨技法不禁令人称赞佩服,画面优美而富有民族性折服了大批的动画片资深人士。这部电影创作于1988年。《小蝌蚪找妈妈》是用水墨画的形式来描绘动物可爱机灵的动作,使得水墨动画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而《山水情》则让水墨画的意境更加优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自然之美。这部电影被称为我国水墨动画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③剪纸皮影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剪纸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透空、优美的感觉,因此被称做是一种镂空艺术。皮影即是灯影,人们把兽皮制作成人物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隔着布幕演绎民间的故事,表演者只需要在幕后操作剪影、配乐、演唱等,在那个没有电视、影碟机,尚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就成了最受欢迎人们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剪纸动画片是借鉴了民间剪纸和皮影戏文化发展而成的一种动画艺术电影,也是我国具有民族性代表的动画形式之一。《猪八戒吃西瓜》是由万氏兄弟创作的电影,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剪纸艺术为基础的动画电影,动画片中的角色则是根据皮影戏中的人物来塑造的,正因为它融合了剪纸皮影艺术元素的精髓,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从而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④年画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年画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民间的“门神画”,清朝时期,被称为“年画”,人们春节时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上门神画,以求来年能够家宅平安、万事顺利,同时也有避邪之意。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就是一部借鉴了年画的艺术形式,正是它独特而具有民间风格的创作手法,让它在1983年获得了菲律宾马尼拉的国际电影节上的特别奖、宽银幕动画片奖等。
事实证明:“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成功在于坚持了对本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保持了中国艺术独有的灵动感与意境美。面对当今中国动画电影尴尬的现状,我们应该重新体味中国动画电影曾有的魅力,重建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⑤借鉴传统民族音乐
动画电影作为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冲击力较强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是离不开背景音乐的。可以说,音乐是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中国学派追求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一意境美。而只有画面和音乐的相融合才能够促使动画电影内容展示出意蕴悠长的感觉。
如:《哪吒闹海》动画电影中的音乐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其音色带有强烈的中国韵味,其中有李靖弹奏古琴的情节。再如:《泼水节的传说》动画电影中的音乐则选取了傣族的民族音乐。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电影以蒙古音乐为背景;《阿凡提的故事》动画电影选材为新疆的民间故事,其音乐也借鉴了维吾尔族所特有的民族乐器,比如达卜、大铜角和萨塔尔,做到音乐风格与故事画面的统一。
⑥有民族风格的画面
例如,《大闹天宫》里的花果山,龙宫和凌霄宝殿带有明显的中国青绿山水的造型特色,《哪吒闹海》里的一系列人物,尤其是李靖和天上的神仙,参考了山西永乐宫壁画的人物造型。但青、白、红、绿,黑的色彩搭配又是民间年画常用的。而《九色鹿》中,九色鹿的造型与画面效果完全脱胎于敦煌莫高窟魏晋时期的壁画《九色鹿本生》。
但是,上述美学追求要争取看待。传统的中国样式有着固有的缺憾,例如水墨动画,其制作难度大,色彩和空间表现能力弱,动作设计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成为普通商业动画电影的常用技术和手段。我们不能为了研发这类传统动画样式,让创作者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忽视了世界动画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
首先,传统模式需要深入研究民族精神的内核及发展,如《獅子王》和《千与千寻》等动画片,它们都抓住了人类的精神共性:孩子的成长、面对困难时的责任感、家人的爱,世界各地观众都能对这些情感产生精神共鸣,这些影片也就成功地完成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中国动画片如果一味强调传统的道德说教,缺乏对新时期观众心理的把握,主题不能引起当代中国及世界观众的共鸣。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及其兄弟在1941年拍摄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是极好的例子。影片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却“有意曲折地用打倒牛魔王作为借喻反映出影片的主题,那就是‘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对付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结果激起了国人的共鸣。
再次,中国动画电影要有真正能够代表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成熟稳定的动画风格,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动作设计、主题确立和情节安排、节奏控制等方面,这些因素形成了有机整体,成为一种文化烙印印在观众心中:我们不会因为《花木兰》描写的中国传统故事而误认为这是中国动画,也不会因为《天空之城》有着纯粹的欧洲背景就认为它不是日本动画。
而中国动画电影缺少的正是这种“文化珞印”,我们不光要用传统美术和音乐来表现传统故事,还应该深入到影片的叙述方式、情节安排、动作节奏等各方面。
全球化和本土化结合好的例子有如美国梦工场的优秀动画片《埃及王子》,故事取材于《圣经·出埃及记》,涉及到宗教、历史、古埃及的地理、建筑、民族习惯等重大文化问题,“主创人员请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古埃及学家、圣经学家以及宗教领袖等人提供意见”,“在故事中宣扬人性光辉,使现代人为之受到感动和共鸣”,再“加入最新的动画技术、大众流行音乐以及全明星包装等带有浓重现代色彩的商业模式”,最终将这个严肃的宗教故事塑造成一部具有诸多现代电影元素的动画巨片,成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在动画领域中成功结合的典范。这就是英文中的glocal(全球本土化)——既是global(全球的),又是local(本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