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创作人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电影节或评奖活动中获奖。自北京电影制片厂整合进入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该厂成为中影公司影片生产挂名单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投资或拍摄的影片挂名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或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成立译制中心后,接替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工作,译制的影片统
1956年原建制中拍摄新闻纪录片的部门分出,另行组建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改为拍摄故事片的专业厂,汪洋继续担任厂长。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后,在影片创作和生产管理上开始大胆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重获新生。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知音》《
骆驼祥子
》《
包氏父子
》《
寒夜
》《
双雄会
》《
边城
》等多部历史及文学名著题材影片,同时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
小花
》《泪痕(1979)》《
瞧这一家子
》《
夕照街
》《
良家妇女
》受到观众好评。为配合国家改革形势,先后拍摄了《
血,总是热的
》《
代理市长
》《
相思女子客店
》《
迷人的乐队
》等多部改革题材的影片,受北京电影制片厂多年来在漫长的影片创作、生产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片清新、质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改编、导演、摄影、音乐、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49-1985年,北京电影
制片厂
共拍摄故事片180部、舞台艺术片58部、新闻纪录片17部,共计255部。此外,还译制了外国影片10部,协助各
兄弟
电影制片厂拍摄、加工影片多部。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的喜爱。80年代以来,还与国际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立体故事片《
侠女十三妹
》,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
末代皇帝
》。北京电影制片厂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技术专家,具有年产30部故事片、200余集电视剧的能力。建厂至今,有百余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有将中国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优势和传统;并有与国际合作拍片的雄厚力量和经验,其合作拍摄的影片中有50余部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拥有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实力,全厂职工1350人,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厂内除设有文学部、统筹部、导演室、演员剧团等创作部门之外,还设有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研究室。厂区建有4个摄影棚、1个特技棚、2个对白录音棚、1个音乐录音棚、1个效果录音棚、1个混合录音棚,并设有电视节目制作部。配备有世界最新或较新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强大,设备配套完善,工艺技术先进,从剧本创作到拷被贝制作,均可独立完成。年生产量为20-25部故事片。北影厂建厂初期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纪录片为《毛主席莅平》,随后又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
中国人民的胜利
》,拍摄的故事片有《新儿女英雄传》《
智取华山
》《
龙须沟
》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