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6年,另行组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后,改为摄制故事片的专业厂。
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创作上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先后拍摄了《 祝福 》、《 林家铺子 》《 青春之歌 》《 革命家庭 》《 风暴 》《 红旗谱 》《 烈火中永生 》《 早春二月 》等优秀影片。同时改编拍摄了《 杨门女将 》《 野猪林 》等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少量样板戏影片外,基本未拍故事片。
1976年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除拍摄了《 大河奔流 》《 伤逝 》《 骆驼祥子 》《 包氏父子 》《寒夜》《边城》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外,还摄制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 小花 》《 瞧这一家子 》《 夕照街 》《 良家妇女 》《 血总是热的 》《 代理市长 》《 迷人的乐队 》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与外国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立体故事片《 侠女十三妹 》,并协助拍摄了《 马可·波罗 》《 末代皇帝 》等。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电影《 风筝 》(导演 王家乙 、吴国光、 Robert Pigaut ),这是我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
建厂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创作人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电影节或评奖活动中获奖。自北京电影制片厂整合进入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该厂成为中影公司影片生产挂名单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投资或拍摄的影片挂名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或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成立译制中心后,接替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工作,译制的影片统
1956年原建制中拍摄新闻纪录片的部门分出,另行组建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改为拍摄故事片的专业厂,汪洋继续担任厂长。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后,在影片创作和生产管理上开始大胆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 祝福 》《 林家铺子 》《 青春之歌 》《 革命家庭 》《 风暴 》《 红旗谱 》《洪湖赤卫队》《 停战以后 》《 烈火中永生 》《 早春二月 》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改编拍摄了《 杨门女将 》《 野猪林 》《 穆桂英大战洪州 》等多部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受到摧残,大批艺术家、技术专家遭到迫害,厂房、设备被搁置,除拍摄少量“ 样板戏 ”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开始恢复故事片生产,但受到“四人帮”多方刁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重获新生。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知音》《 骆驼祥子 》《 包氏父子 》《 寒夜 》《 双雄会 》《 边城 》等多部历史及文学名著题材影片,同时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 小花 》《泪痕(1979)》《 瞧这一家子 》《 夕照街 》《 良家妇女 》受到观众好评。为配合国家改革形势,先后拍摄了《 血,总是热的 》《 代理市长 》《 相思女子客店 》《 迷人的乐队 》等多部改革题材的影片,受北京电影制片厂多年来在漫长的影片创作、生产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片清新、质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改编、导演、摄影、音乐、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49-1985年,北京电影 制片厂 共拍摄故事片180部、舞台艺术片58部、新闻纪录片17部,共计255部。此外,还译制了外国影片10部,协助各 兄弟 电影制片厂拍摄、加工影片多部。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的喜爱。80年代以来,还与国际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立体故事片《 侠女十三妹 》,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 末代皇帝 》。北京电影制片厂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技术专家,具有年产30部故事片、200余集电视剧的能力。建厂至今,有百余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有将中国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优势和传统;并有与国际合作拍片的雄厚力量和经验,其合作拍摄的影片中有50余部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拥有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实力,全厂职工1350人,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厂内除设有文学部、统筹部、导演室、演员剧团等创作部门之外,还设有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研究室。厂区建有4个摄影棚、1个特技棚、2个对白录音棚、1个音乐录音棚、1个效果录音棚、1个混合录音棚,并设有电视节目制作部。配备有世界最新或较新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强大,设备配套完善,工艺技术先进,从剧本创作到拷被贝制作,均可独立完成。年生产量为20-25部故事片。北影厂建厂初期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纪录片为《毛主席莅平》,随后又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 中国人民的胜利 》,拍摄的故事片有《新儿女英雄传》《 智取华山 》《 龙须沟 》等影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年

片名
地区
译制导演
剧本翻译
录音
配音演员
潘耀华 、安天青、周如雁
程兰江
在一个小火车站
潘耀华 、程兰江
劳力 方辉
我过去的朋友
潘耀华 、夏明箴
玛丽亚
韩传增、柳小培、 潘耀华
姆拉托
柳小培、 潘耀华
李家渔、 王澍 霍庄

北京电影制片厂 早春二月

1963年摄制,彩色,110分钟
剧情简介: 1926年,对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识青年萧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他的老同学李志豪在前线阵亡,留下穷困的文嫂和孩子。萧涧秋同情文嫂,并帮助她的女儿上了学。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和萧涧秋之间慢慢产生了爱意,引起富家子弟钱正兴的嫉妒。不久,关于萧涧秋和文嫂之间关系暧昧的消息在小镇上传开。萧涧秋决定牺牲自己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北伐开始了,文嫂却因屈辱而投河自尽。萧涧秋愤然离开芙蓉镇,陶岚也追他而去。
幕后制作:
导演: 谢铁骊
摄影: 李文化
美术:池宁、 晓滨
录音:傅英宁
获得荣誉:
早春二月 》获1983年第十二届 葡萄牙 菲格腊·达福日 国际电影节 “评委奖”。
编剧简介: 谢铁骊
原籍江苏清江,生于 江苏 淮阴 。1941年进入 苏北 新四军淮海剧社任演员。1945年任三十军 文工团 团长。曾创作话剧剧本《吹灯》、《三勇士》、《海城起义》等。1950年至北京,任 文化部 电影局 电影表演艺术 研究所教员兼表演系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1959年任导演。1960年导演故事片《 暴风骤雨 》,成功地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农民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气势磅礴的土地改革运动。1963年执导的《 早春二月 》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 审美价值 。后又导演了《 知音 》、《 包氏父子 》等影片。1989年参加改编并任总导演,拍摄六部八集系列故事片《 红楼梦 》。其作品结构缜密,具有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浓郁的诗情,富于感人的 艺术魅力 。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主席。

北京电影制片厂 骆驼祥子

1982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 影片以旧时代的北京为背景,叙述了祥子和 虎妞 的遭遇。祥子从乡下到城市,梦想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忍辱、受饿、豁出命的奔跑,可是这个傻骆驼最终也没混出个模样,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幕后制作:
原著: 老舍
改编: 凌子风
导演: 凌子风
美术: 俞翼如
录音:王泽民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1982年 华表奖 优秀故事片奖;
1983年第六届 百花奖 最佳女演员、最佳故事片奖;
1983年第三届 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最佳道具奖。
导演简介:
北京电影制片厂
凌子风 原名凌风。原籍四川 合江 ,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院雕塑系,1937年毕业于南京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舞台美术 系。1938年在武汉任 中国电影制片厂 美工师 。1941年创作舞台剧剧本《哈娜蔻》,获 晋察冀边区 鲁迅文学奖 。1943年返延安,在 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 任教,演出《 把眼光放远一点 》《前线》等剧目。1945年在 张家口 华北联合大学 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在歌剧《 白毛女 》中饰 杨白劳 。1946年在 延安电影制片厂 主演《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1949年任 东北电影制片厂 导演。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二、四届理事。导演的影片 《中华女儿》 ,于1950年获第五届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李四光》获文化部1979年 优秀影片奖 ;《骆驼祥子》于1983年获第三届 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边城》 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加拿大第九届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荣誉奖。其作品善于通过 细节刻画 不同类型的 人物形象 ,揭示其内心世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 民族风格 。曾出版《〈 红旗谱 〉分镜头及完成台本》《〈骆驼祥子〉电影设计、施工和完成图谱》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 祝福

1956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 在浙江东部某山庄里, 祥林嫂 为了逃脱卖婚, 来到 鲁家 当佣人。不久,婆婆的人发现后,绑架了祥林嫂,并将她嫁给了一个贫穷农民。俩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一个孩子。不幸的是, 丈夫病倒并负债累累,孩子也被狼咬死。祥林嫂走投无路,又回到鲁家。这时的鲁家认为祥林嫂会带来霉运,不久将她驱除门外。失去了孩子和饭碗的祥林嫂,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已经神魂颠倒,流浪街头。
幕后制作:
编剧 夏衍
导演 桑弧
摄影 钱江
美术 池宁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57年 捷克 第十届卡罗维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墨西哥 国际电影 周银 帽奖。
导演简介:
桑弧 原名 李培林 。原籍浙江 宁波 ,生于上海。1930年在 证券交易所 当学徒,1933年肄业于 沪江大学 新闻系,后任 中国银行 职员。1941年起从事 电影剧本 创作,作有《 灵与肉 》(又名《肉》)、《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等。1946年入 文华影业公司 任编导,先后编导《 太太万岁 》《 哀乐中年 》等七部影片。1953年任 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演,编、导影片十余部,其中《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于1954年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音乐片 奖,1955年获第九届英国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祝福》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她俩和他俩 》《 邮缘 》分别获文化部1979年和1984年优秀影片奖。其创作态度严谨,导演风格细腻、质朴、平易、含蓄,富于民族特色。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影协 第二至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影协上海分会第三届副主席。

北京电影制片厂 春天的狂想

1998年摄制,彩色,120分钟
剧情简介: 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家 赵黎明 的生活与音乐创作历程。影片描述了他从少年到中年时代对音乐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在各种挫折面前,仍然坚持他对音乐的热情,为大众创作出一首首优秀作品。本片充满 戏剧性 , 故事情节动人,洋溢着饱满的艺术激情。也刻划了几位栩栩如生的艺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
幕后制作:
导演 腾文骥
摄影 智磊
美术赵京林诗
制片主任 孙颍
演职员表:
主演: 邵兵 袁泉 瞿颍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8年华表奖优秀男演员、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奖;
1999年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导演简介:
腾文骥 北京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部队劳动锻炼。1973年任 西安电影制片厂 导演。编导影片《 生活的颤音 》《 锅碗瓢盆交响曲 》《棋王》等,导演影片《都市里的村》《 黄河谣 》等。其中《黄河谣》获 广播电影电视部 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导演的影片还有《亲缘》(与 吴天明 合作)、《苏醒》《都市里的村庄》《海滩》《大明星》《飓风行动》《让世界充满爱》(与 翁路明 合作)、《霹雳行动》《曼荼罗》《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电影编剧 作品有《生活的颤音》《苏醒》(与 徐庆东 合作)、《锅碗瓢盆交响曲》《大明星》(与阿城、萧矛合作)、《让世界充满爱》(与秦培春合作 )、《棋王》(与阿城、 张辛欣 合作)、《霹雳行动》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 横空出世

1999年摄制,彩色宽银幕,120分钟
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 中国制造 第一颗 原子弹 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讴歌 民族凝聚力 和奉献精神的影片。该片不仅重现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而且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永远站在高科技前沿,拥有强大的现代化 军事力量 才能够不受外侮。抗美援朝胜利后,在朝鲜战场立下战功的将军 冯石 被委派一项特殊任务。国外有关新闻报道,一支胜利回国的部队神秘消失,但猜测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与此同时,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陆光达匆匆与妻子告别,各 科研机构 、各 重点大学 也挑选大批优秀人才,奔赴西北荒漠,他们即将在那里完成一项震惊世界的使命,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相继而来, 苏联 专家撤走,科技手段落后,物质极度匮乏,三年自然灾害……但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战士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建成了原子弹 发射塔 ,爆发出 举世震惊 的东方巨响。
幕后制作:
摄影张黎 池小宁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2000年第五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 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奖;
2000年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乐、 最佳录音奖
导演简介:
陈国星 1956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场记、助理、副导演,直至导演。1988年,独立执导第一部作品《 山魂霹雳 》。第二部影片《情惑》,虽受到专家好评,但观众不多。1990年,他转变风格,开始拍摄喜剧片。主要作品有《 临时爸爸 》《爱情傻瓜》《离婚大战》《 一家两制 》等,其中《离婚大战》成为当年十大最卖座影片之一;《一家两制》获199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他导演的 传记片 《孔繁森》,在 西藏高原 实地拍摄,为1995年全国 重点影片 ,获1995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 青春之歌

1959年摄制,彩色,180分钟
剧情简介: “九一八”事变前,女学生林道静因反抗地主家庭 逼婚 ,加之在北戴河寻找职业无路,投海自杀,被大学生余永泽所救,随后二人结了婚。婚后林道静遇到卢嘉川,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投入到抗日救亡 学生运动 ,才是真正出路。
幕后制作:
编剧杨沫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录音蔡军王泽民
制片主任 胡其明
演职员表:
主演: 谢芳 康泰 于洋 秦怡 赵联
导演简介:
崔嵬 原名崔景文,生于山东诸城的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 ,曾做童工。在 青岛礼贤中学 求学时,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被开除。1930年入 山东省立实验剧院 学习编剧。翌年回 青岛 ,组织 海鸥剧社 ,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 不抵抗主义 多幕剧 《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后至北京 国立艺术学院 戏剧系学习。1935年到上海,加入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等团体,创作演出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并在各地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 》,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 陈波儿 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 去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主办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戏剧系,领导 火线剧社 ,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 队员的故事》《灯蛾记》等。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 中南文艺学院 。1953年任中南 文化局 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5年主演故事片《 宋景诗 》。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是 中国剧协 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因在影片《 红旗谱 》中饰演主角朱老忠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中《 青春之歌 》形象地描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革命历程,获得成功;《小兵张嘎》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 文艺创作 一等奖;戏曲 艺术片 《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 过年

1991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 生活在农村小镇的爸爸妈妈终于在大年初一盼到从城里回家过年的几个子女,妈妈深深体谅几个儿女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可爸爸却打心眼儿里看不惯。整个 团圆饭 乱作一团…… 影片幽默智慧,表达人物复杂的 心理状态 淋漓尽致。
幕后制作:
编剧姜一
导演 黄健中
摄影李恬
美术 刘是
录音 李伯江 关键
作曲 邹野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1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1991年第四届 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奖、评委会大奖;1992年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1992年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1993年第六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大陆电影推荐奖。
导演简介:
黄健中 原籍福建 晋江 ,生于 印度尼西亚 泗水 。1948年回国,196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附属 电影学校学习。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场记、副导演、导演。先后执导故事片《如意》《良家妇女》《 龙年警官 》《 过年 》等。其中《良家妇女》于1986年获第二十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影评家组织奖,西班牙第十八届 大西洋国际 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安达鲁西亚电影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 电影俱乐部 奖, 比利时 皇家电影博物馆、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1987年获印度第十一届电影节国际评论家奖;《 龙年警官 》《过年》分别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1991年优秀影片奖,第十四、十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过年》并于1992年获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奖。1988年后编导十二集 电视报告文学 《异军突起》,八集电视连续剧《撞击世纪之门》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 林家铺子

1959年摄制,彩色,90分钟
剧情简介: 日寇侵华后青年学生掀起 抵制日货 风潮。江南古镇上的林老板贿赂镇上商会余会长,取得出售日货的默许。用改头换面的大拍卖,挤垮资本小的同行,同时也受到 钱庄 的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警、宪的敲诈。女儿明秀也险些被警察局长强占。在这场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 林家铺子 倒闭,但是张寡妇,朱三太在林家的存款却被林老板白白拐走了。
幕后制作:
原著茅盾
改编 夏衍
导演 水华
摄影 钱江
美术 池宁
主演表:
主演: 谢添
获得荣誉:
林家铺子获1983年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导演简介:
水华 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张水华、 张毓 番。原籍湖北 钟祥 ,生于江苏南京。1933年入 复旦大学 法学系 学习,1936年赴日留学,1940年到延安。在鲁艺 实验剧团 期间与人合导、独立执导了多部进步话剧。1949年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1950年联合执导《 白毛女 》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林家铺子 》获葡萄牙1983年第12届 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 评委奖;《 革命家庭 》获1962年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伤逝》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影片严谨、深沉、细腻、含蓄。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一声叹息

2000年摄制,彩色宽银幕,120分钟
剧情简介: 婚外恋 一直是爱情电影中的常见题材,本片试图对众人关心的婚外恋做新的诠释和探索。剧情讲述制片人 刘大为 为了让编剧梁亚洲尽快写出剧本,把他一个人关在海南的一座邻海小楼里整整两个月,并且从北京给他派来了女助手 李小丹 ,负责照顾其饮食起居,协助他按时交出剧本,然而事与愿违,李小丹的到来非但没有使梁亚洲的创作进度加快,反而令他心猿意马,两个人竟不知不觉相爱了。带着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梁亚洲回到北京,周旋在妻子、女儿和情人之间的生活,使梁亚洲成为两面人,在家里他一如既往地扮演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在情人李小丹那里,他就像一个被 宠坏的孩子 ,充分享受着李小丹对他 母性 般的关爱、呵护,无法自拔。然而,事情最终还是被妻子 宋晓英 知道。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令梁亚洲无法摆脱。
幕后制作:
编剧: 王朔
导演: 冯小刚
摄影: 张黎
美术: 刘心刚
作曲: 赵季平 赵麟
主演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2000年第24届 开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
导演简介:
冯小刚 1958年出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进入 北京军区 文工团任 舞美设计 。退伍后到 北京城建 开发 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相继担任《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多部电视剧的 美术设计 。之后进入 北京广播学院 深造。他与 郑晓龙 联合编剧的第一部作品《遭遇激情》,获 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而他与 王朔 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 编辑部的故事 》,则使他一举成名。1992年,他二度与郑晓龙合作的电影剧本《 大撒把 》,再获 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开始介入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1997年执导了电视剧《 月亮背面 》。较具代表的还有《天生胆小》等。2001年拍摄的《大腕的葬礼》得到普遍关注。
北京电影制片厂拆迁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拆迁后的北影厂旧址将投资建成一个城市综合性建筑——“北京益田国际梦工场”。这个所谓的“梦工场”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 总建筑面积 66万平方米,定位为“北京 创意文化 特区”,项目建成后将集国际五星级电影 主题酒店 、国际5A级中国 电影大厦 、高端精品 益田假日广场 购物中心及顶级豪宅为一体。昨日,相关媒体又报道,北影厂内的主楼、东楼和西楼2007年已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市规划委已按规定明确要求予以保留。
北京电影制片厂面临拆迁引发争议,“北影厂职工及离退休同志”(简称北影厂员工) 公开信 要求相关部门立即停止拆迁,要求恢复原貌。这之后北京市规划委已经明确表示将保留主楼、东楼和西楼三栋建筑。北影厂老导演张泽宇和部分退休员工在京举行通气会,他们表示厂区所有拆迁和建设已停止。
老导演张泽宇现场出示91岁文物专家 谢辰生 写给中央领导的信,并透露已得到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北影厂有望以 文物保护单位 形式免于被拆迁。张泽宇告诉记者,“北影厂员工”要求 文物管理 机关认定该厂所有建筑群是不 可移动文物 ,要求全址保护,而不只是保护三栋楼。此外,他们还认为,北影厂数百部电影 拷贝 、剧本、场景图,以及部分从 故宫 转移过来的道具、服装,也要申请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
之前有传言表示,北影厂保护下来后可能改建成电影 博物馆 ,而 电影学院 教授 谢飞 通过微博提出将保护老北影与发展电影学院结合起来。对此,张泽宇表示,北影厂保护只能说是出现胜利曙光,要等真正保护下来后才能确定哪种方案,博物馆、教学甚至恢复生产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