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1-1河广押韵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1 20:14:04 已编辑 河南 9浏览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 ng
□□□◆ □□□● □□□◆ □□□● ng+o
附注:
1、于夯注刀通舠。这种东西我没有见过,只是书中记载。我见过的最小的船,是渔夫用来探查浮网的一种脚踩的两厢式小船,中间是空的,大致就是比鞋子稍大的两个小船用木板连接起来,只能容下双脚,渔夫在上面可以撑篙。但我已经忘记老家方言里叫什么。但应该不是舠音。根据我的系统,舟在上古确实读do,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刀可能就是舟本身。
2、多本注崇=终。我记得有的版本注释为:纵。即贯穿之义。
这是编写《周音》时的分析,现在仍然赞同。
诗经61-2河广注释1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1 20:19:47 已编辑 河南 11浏览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 ng
□□□◆ □□□● □□□◆ □□□● ng+o
附注:
1、杭=航,但这只是一种通假法,其实杭本义为船。这里无非是名词动词化了。
2、苇,谓小也。非实指芦苇,乃对比法:小舟进入大河,犹如一叶芦苇之于水中。其漂泊无定之状。谓险也,谓前行之志坚也。
3、河=黄河。
4、刀=舟,古音do。但为何诗人不用舟字?难道因为二字形似,同音,所以真的在一段时期内混用么?
5、曾,=曾经、过去。回想过去之行动力强,反衬今日之有心无力。与上文的豪迈形成反差,谓年迈矣!
6、宋,=宋国,乃周灭商之后迁商王后裔立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在黄河之南。而诗人隔河相望,可见诗人所处之国为黄河以北,应为早期的卫国。因为卫国是周王之后,所占地盘正是原来商朝的部分早期都城,在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附近。均在黄河以北。
诗经61-2河广注释2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2 08:18:19 已编辑 河南 16浏览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 ng
□□□◆ □□□● □□□◆ □□□● ng+o
附注:上一节分析了,诗人身处卫国,与宋国隔河相望,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似年轻时任性。可见诗人年轻时几乎天天去宋国,应为会见情人。此诗为贵族诗,反映的是贵族奢侈的生活,卫国与宋国距离再近,也有几百里,此诗显然为夸张,半天骑马或坐船,都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可能到达宋国的边界。诗人与情人均应居住在各自的都城,相距甚远,安阳-商丘,挺远的。
所以,这里更多是寄托一种失落的感情,可能也暗喻卫-宋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冷淡了,因为这种关系本来就是靠王室联姻构成的,而诗人可能也是诗经中多次现身的齐国公主,嫁到卫国,但利用身份勾结各国王族公室,以此外交。这种夫人外交或公主外交,在整个周朝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田氏代齐之前。见:诗经18-2羔羊注释2;诗经24-2何禯注释2;诗经57-2硕人注释1;诗经57-2硕人注释2;诗经57-2硕人注释3;诗经59-2竹竿注释1;
下面讲一些次要的难点:
1、跂予望之,=踮着脚望,企盼。其中,有一个错字,予,应为足。
足-予二字相近,容易写错或误判。此外,二字古音相同或相近,足古音du,予古音du。
例如,胥从疋(shu),疋=足。疋是足的愆字。
跂予望之→跂足望之。
2、杭=航,刀=舟,上一节讲过。略。
3、崇,上一节讲过,以前经学家们释读为终,古音相同,通假,是有道理的。
容刀 vs 崇朝,音近,刀-朝,古音do;容-崇,容从公,古音cong,崇从宗,古音dong。
容-崇为动词,vt,后面接宾语,属于动宾结构。容刀=容舟=宽度容下一条船。崇也是vt,朝=上午或白天,崇朝应该指的是纵贯整个上午或白天,崇=throughout。但从崇的本义上讲,似乎并无贯穿、纵贯之义,极可能是通假字,=纵、终。
但也有可能是假借其他同音字,比如:重,表示多个、多重。古音dong,都是同音的。果如此,则崇朝=重朝=多个白天,多日,那么这就更接近地理现实了,卫宋之间确实需要几天,这样即使有夸张的口气,仍不失真实。而且诗经中多次用到崇朝,都需要重新注解。例如:
诗经第51篇《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所以,崇到底怎么解,还是不太确定的。
诗经61-2河广注释3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3 12:04:58 已编辑 河南 9浏览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 ng
□□□◆ □□□● □□□◆ □□□● ng+o
附注:这首诗通篇为英雄主义的视野,用夸张手法描述卫宋之近,不仅是邻国,而且是姻亲。
但用了一个转折词:曾,表示曾经过去,那么这首诗不由得略显伤感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正是反衬了现在的无力,可以大致推测,诗人所叹息的绝不仅仅是自己年迈,而是叹息卫宋两国的关系,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铁了。
现在谈一些意象:
1、一苇杭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传说:禅宗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这个传说据说来自南北朝,比诗经晚,但离上古都不远,后世解读可能都误解了,认为是真的一根芦苇可以渡江。
前文分析过,应为类比,小船之于大河,犹如芦苇的残枝败叶之于水中,漂摇不定,形容水急船小,渡河之难。当然,也有可能是芦苇杆制作的排筏,但数量不符,一苇,就是一根芦苇或一片芦苇叶子,并非竹筏。
后世之所以误解为靠着一根芦苇就可以渡江,是不了解古代渡河工具,也不了解这种意象的寓意。
西游记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去拜师,也是乘坐自己制作的竹筏,也可以称为一苇渡海。
2、跂予(足)望之,企盼,本义是说卫宋两国不远,诗人踮脚就能望见宋国都城,这是夸张修辞。在旷野里,人踮脚与不踮脚,对望远的距离影响不大,目之所及,几十里而已,就算天阴时看得远些,也不过100里(50公里)。实际上卫宋距离远大于此。这是夸张之处。
此外,这个动作也说明诗人所盼之切,企盼。
3、曾不容刀(舟),夸张修辞,说黄河之宽容不下一只船,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为了类比卫宋两国的关系,或诗人与情人的关系,非常贴近,非常紧密。
4、曾不崇(重)朝,也有一些夸张,一天就赶到了,不用隔天,这在当时的马车情况下,不太可能,但骑着千里马有可能。所以,此句的夸张意味不是很强,可能有一点现实。
诗经61-3河广上古音大概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3 18:09:07 已编辑 河南 6浏览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di co co cong? i co ci cong di. di co dong cong? di du bong di.
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di co co cong dong bi cong do. di co dong cong? dong bi dong do.
□□□◆ □□◆□ □□□◆ □□◆□ ng
□□□◆ □□□● □□□◆ □□□● ng+o
附注:
1、谓从胃,谓从月(肉)、从卤,古音co,后期肉可能发展为d辅音,古音do,然后才演变为r辅音。可知,谓古音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