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明代万历中后期至清代雍正时期前后一百二十年间《诗经》研究史,深入分析了重要学者如郝敬、何楷、冯复京、钱澄之、朱鹤龄、陈启源、顾炎武、姚际恒、毛奇龄、王夫之、孙承泽、冉觐祖、方苞、李光地等的诗经学,立足于文本和学术史视野,全面梳理这一学风转变重要时期《诗经》研究观念、方法的演进趋势,明清学者对诗序、毛传的认知过程及其在学术上的影响,讨论了汉学风气和考据兴趣的兴起,并对科举文化、商业出版与诗经学的关系,类书与经解的交互,清代官修《诗经》注本的传播与影响等都做了细腻考察。
于浩,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楹联学会秘书长,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末清初《诗经》注本与学术史研究”,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项目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诗经学、经学史、明清学术史等。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讲“毛诗正义”“文献目录学”“诗词古文写作”“英语经典作品选读”“训诂学”等课程,多次获得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获得南昌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南昌大学2022年度“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等。另在《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获2018~2019年度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出版诗集《尺素书》(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