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确实聚集了不少能人,但诸葛亮与庞统无疑是最为杰出的谋士,其智谋和才干在三国时期备受瞩目,成为各个势力争相争夺的对象。

水镜先生曾经评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诸葛亮与庞统的重要性,认为有一位如此贤才就足以平定天下。然而,接着他提到了“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个“子初孝直”即是指法正。

法正在三国时期虽然名声不显,但其忠诚耿直、才智过人,却对刘备有着深厚的影响。法正与刘备相交甚笃,虽然追随刘备的时间不长,但刘备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贤才。

在历史上,法正确实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之一,擅长用兵,并且对政治、经济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在他生前,尽管名声不显,但他的才能和忠诚深得刘备信赖。

有一种说法认为,“法正不死,便无三国”,那么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呢?对于法正其人,曹操在公元219年也说过一句话,也从侧面证明了法正的恐怖。

【十年寂寞等待 终遇真命天子】

法正,字孝直,出生于东汉末年扶风郡安陵县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为了谋生,只得跟随同乡孟达一起来到蜀地,投靠当地的土豪势力刘璋,希望能依靠他谋得一个出头之日。

然而好景不长,刘璋对这些外来的寒门小吏并不信任。法正虽然聪慧过人,却始终难以获得重用,只能在刘璋手下担任一个参谋要职,心中的抱负无处施展。

当时的蜀地局势复杂,刘璋名义上是牛耳一方的豪强,但实际上只是几大势力中的傀儡。法正目睹刘璋用心计和权谋摆平内部纠纷,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禁对他这种只会拉拢生杀亲信、治国无方的昏庸君主越来越不以为然。

于法正来说,最令他烦躁的是,他明明有着过人的谋略和政治头脑,却被这个昏君架在一旁发霉。如果遇到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定能施展抱负,建立霸业。

于是,法正开始静心等待。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天,他能遇到一个真正的明君,实现他的理想。

公元208年冬,法正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这一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声势大振。为了防备来犯,刘璋派法正出使荆州,招揽刘备入蜀助战。

当法正见到刘备的那一刻,立即对他大为倾倒。不同于刘璋的怯懦无能,刘备骁勇善战,又有雄才大略。在法正眼中,刘备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英明君主。

更令法正欣喜的是,刘备也对他这个谋士格外欣赏。两人很快便建立起友谊,刘备甚至向法正吐露对自己妻室的不满。法正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果断劝刘备与刚硬的孙夫人离婚,并很快为他另觅美人。

通过这些举动,法正赢得了刘备的信任,也看清了刘备的心思——这个汉室宗亲对自己的抱负心怀芥蒂,渴望早日建立自己的基业。

於是,法正毫不犹豫地向刘备透露:刘璋昏庸无能,若刘备消灭他,即可据有益州之地。有了蜀地的人丁钱粮,刘备就可以起兵反曹,最终实现汉室中兴!

刘备听后大为赞同,豪情万丈。两人达成共识,准备联手灭掉刘璋,占领蜀地。法正预感,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就要来了。

【锋芒初露 出谋定乾坤】

根据法正的策划,刘备很快率军进入蜀中,假意响应刘璋攻张鲁,实则准备偷袭刘璋。刘璋谋士郑度见刘备军势大,建议刘璋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战术。

法正一看便知,这种仅守不攻的战术注定失败。因为刘璋此举势必会招致蜀人民心的怨恨,到时候刘备不用大费周折,蜀地本地人自己就会造反。

果然,在法正预料之中,刘璋不得不罢免郑度,放弃了这一计策。由此可见,法正的人心洞察力已经十分精准,看破刘璋的虚实。

随后,刘备带领大军抵达雒城,正式与刘璋决裂。此时,法正又发挥谋士的长处,给刘璋写了一封离间计的劝降书,声称刘备大军已经到来,刘璋不如早日投降。

信中暗示刘璋手下将领已经动摇,此举果然引发雒城守军恐慌。法正如履平地,轻易置敌人于死地。

最终,刘璋兵败投降,刘备占领益州。在功臣表彰中,法正的地位与关羽、张飞、诸葛亮均列前茅,可见刘备已将他视为心腹。事实上,若没有法正的出谋划策,刘备也不会如此顺利地夺取蜀地。

此后,法正继续把心思放在人才吸纳上。他建议刘备重用名声在外的虚名将领,因为这能更好地博得人心。刘备对法正的见解深信不疑,两人关系更加密切。

刘备占领蜀地后,梦想实现的喜悦很快被现实问题淹没。他需要更多人才来兴办蜀地,巩固统治。法正也在人才评估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分析道,刘备现在还是当务之急,不必过于在意引进的人才是否真才实学。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尽快为蜀地立功,从而树立威信。刘备听后深以为然,这次人才引进顺利多了。

可见,法正不仅善于权谋,也十分注重实际效果。正是有了他这样通达利害的谋士,刘备才能在短时间内稳固益州,积累实力。

【定军山破敌 神机妙算无双】

公元219年,刘备决定伐曹夺取汉中。此役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扩张疆土。面对曹操的精锐大军,形势对蜀军极为不利。

然而法正分析认为,曹军虽强,但仍有可图。他指出魏军主帅夏侯渊局部兵力薄弱,中央又有调兵问题,这是可以突破的软肋。

刘备遂听从法正的建议,亲率大军绕到夏侯渊军的后方,占据有利地形。被围困的夏侯渊不得不分割兵力,试图与之硬拼。

法正立即指出,这是诱敌深入的大好良机。他设计让刘备军佯攻张郃,迫使夏侯渊不断抽调援军。到最后,夏侯渊身边只剩400人,刘备军趁机将他生擒杀死。

魏军大乱,刘备终于攻下阳平关。整个汉中之战,法正的谋略无一不中,可谓神机妙算。

曹操后来听说法正在定军山上提出的一系列妙计,不禁发出公道的感叹:“我早就知道刘备他想不出这样的计策。”对于法正这位谋士的才智,他不得不佩服:“这个人太厉害了!我曹操收服了天下间的奸雄,但却无缘得到法正这样的贤才,真是太可惜了!”

此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问起法正来时,诸葛亮也不禁感叹,如果法正还在,就能劝阻主公,不至于兵败如此惨重。

由此可见,在刘备心目中,法正的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亮。没有法正的谋略作为坚强后盾,刘备也不可能完成从一个寒门小卒,向三国霸主蜀汉创始人的华丽转身。

法正这位汉末谋士,一生坎坷,在刘璋手下混了十余年,才终于遇到知遇之主刘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而是以超常的智慧和洞察力,帮助刘备逐步完成益州的合并。

在刘备攻取蜀中的过程中,法正屡建奇功,对刘备用兵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在人心攻略和谋略应用上,法正都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最后使自己成为刘备麾下舟桥之才。

可以说,正是有了法正这样出众的谋士辅佐,刘备才能在鼎沸的三国时代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建立帝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