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M1于1942年7月定型,外形与后续型号差别较大,其主体是一根长 1.38m的
无缝钢管
,左侧焊接有简易
机械瞄具
,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
握把
和一个大型的木制
肩托
,在筒口部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筒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
火箭弹
的装填。在筒身中、后部设有金属加固环,以减小筒身变形的可能性。这些设计或多或少地都曾被后来的各型
火箭筒
所效仿。M1筒尾上方有一个
接线盒
,从中牵出两根导线,一根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用来
控制线路
的闭合。发射机构由发射机体、扳机、扳机簧、电路接触环以及手电筒
电池组
和导线、检验灯等组成。筒身中部设有皮革防热护套,此外还有方便携行的背带,一端连接在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后部。M1的主要缺点是体积、质量较大,电池安装和更换比较麻烦,而且一旦电池安装以后整个点火线路就由扳机控制,不够安全。
M1A1诞生于1943年7月,它改进了筒身和电池的结构,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前握把和筒身上方的接线盒。为了更好地保护射手免受后喷燃气的伤害,M1A1还在筒口部安装了一个大型的喇叭状挡焰圈,而且为了保证使用安全和延长电池的寿命,在握把上增加了一个手动保险。
巴祖卡火箭筒
M9系列
M9和M9A1的定型时间为1943年10月,两者在外观上更为简洁,肩托改为钢板冲压而成的空心
多边形
,握把护片改为树脂材料,而且采用了和握把等高的大型
扳机护圈
,以便在冬季戴手套时使用。为了方便伞兵使用和在丛林地区作战,M9A1的筒身改为可以拆卸的两段式,筒口挡焰圈直径也有所减小。和M1 系列相比,M9系列最大的改变就是放弃了对
环境适应性
比较差的
干电池
电源,取而代之的是更可靠的小型发电机,通过扳机驱动产生发射火箭弹所需的点火电流。
“巴祖卡”M1和M9系列均使用M6系列60mm火箭弹。其中M6A1火箭弹是在最早的M6火箭弹基础上改进的,全长549mm,质量1.54kg,由
战斗部
、引信、发动机和稳定部4大部分组成。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前端有钢制的锥形
风帽
,后部为钢制锥形药形罩、227g
黑索金
/梯恩梯主装药和后弹体,后弹体底部有连接
火箭发动机
的
螺套
。火箭发动机本体为一段无缝钢管,前部铆焊有引信室,中间的孔内装有击针体和隔离簧,上部螺接
有传
爆体,后者的前端伸入主装药底部。引信原理极为简单,击针体平时由隔离簧与
雷管
隔开,并被一个钢丝保险销固定,发射前抽出保险销,当火箭弹击中目标时,弹体减速,击针体因惯性作用压缩隔离簧,击发雷管并引爆主装药。发动机的尾部螺接有
拉瓦尔喷管
,内部压有挡药板,
喷管
口有密封垫,发动机装有8根单孔双基发射
药柱
,以固药柱固定在发动机前部。挡药板中间的孔内安装有一个电
点火具
,两根分别为红、黄色的导线从喷管处引出,一根固定在尾翼上,一根用来与火箭筒相连接。喷管四周均匀地焊有6片条形尾翼,作为火箭弹的
稳定装置
。M6A1的缺点是尖锥形弹体在大角度碰撞目标时容易发生跳弹,而且条形尾翼的稳定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后来出现了M6A3火箭弹。M6A3火箭筒的
基本结构
与M6A1火箭弹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改用前部为半球形的
圆头
风帽,采用环形尾翼作为
稳定器
,火箭弹全长也缩短到493mm。此外尚有训练时使用的M7A1、 M7A3练习弹,以及T26E1、T26E2型黄磷
烟幕弹
等弹种,弹质量均为 1.55kg。
虽然“巴祖卡”取得了成功,美军主力
步兵师
平均装备量达557具,但
美国陆军
军械
部还是认为它的60mm口径过小,在
坦克装甲
不断加厚的形势下很快就会变得过时,因此在1944年底之前,又设计出一种更有效的放大型号,其口径增加到88.9mm,称之为“超级巴祖卡”。然而国防部拒不接受这种武器,尽管“超级巴祖卡”的试射已经取得成功,也只能束之高阁。整个
二战
期间,美军使用的都是 60mm口径的“巴祖卡”。但不出军械部所料,1945年的战斗表明,在对付德国 “
虎式
”等新型坦克时,现役“巴祖卡”的口径显得太小,威力明显不足。
当1950年夏
朝鲜战争
爆发时,美军士兵们继续带着“巴祖卡”参加了早期的战斗。但在
朝鲜人民军
的钢铁洪流面前,“巴祖卡”暴露出口径过小、威力严重不足的缺陷,甚至差一点因此毁了自己的名声。1950年7月5日,当美军第24步兵师“史密斯特遣队”遭遇朝鲜人民军105
坦克
师时,他们发现60mm“巴祖卡”对
苏制
T34/85坦克几乎毫无办法,其中一辆坦克连中22枚火箭弹居然仍能开动,整个特遣队在坦克履带的碾压下很快溃散。在两天后的
平泽
防御战中,24师34步兵团又遭重创,团长马丁上校在操纵“巴祖卡”对一辆T34/85坦克开火时被先行击毙。
一份份十万火急的电报接连发往美国本土,内容都是催促尽快增派有效的反
坦克武器
。陆军军械部终于想起了1944年研制的“超级巴祖卡”,并迅速派人找出图纸,重新启用。仅仅几周时间,美国本土的数家
兵工厂
就赶制了数千具 “超级巴祖卡”和配套的弹药,空运到西海岸并立即装船运往朝鲜,有些甚至用飞机直接空运到了前线。
借朝鲜战争之机得以“死而复生”的“超级巴祖卡”定型为M20,其外观很像放大了的M9A1,带有大型整体式
护圈
的握把和钢板折成的肩托,除口径增大外,全长也增加到1.53m。为便于携带,其改进型M20A1将
发射筒
设计为可拆卸的两截式,前后两筒均长约0.76m。前筒是结构简单的
滑膛
无缝钢管,质量约2kg,口部焊接有喇叭状挡焰圈,筒外焊有
固定环
和
准星
等,后部焊接有连接突笋,与后筒前端的环形卡槽相配合可将两段发射筒固定在一起。后筒质量约4.3kg。主体仍旧是一根无缝钢管,但结构比较复杂,前部焊有卡槽,尾部焊有喇叭状的护圈,下方前部焊接有握把及护圈,握把内装有点火用电磁发电机和大型扳机,握把后部、筒身左侧焊有可折叠
标尺
,筒身中部下方有钢板弯折而成的大型肩托,通过两个
卡箍
以
蝶形螺母
固定在筒身上,卡箍同时起到压住导线的作用,筒身末端上方焊接有火箭弹挡板和导线连接固定装置。M20A1B1是M20A1的轻量化型,不同之处仅在于大量使用
铝合金
材料,
总质量
降至5.9kg。
巴祖卡火箭筒
超级巴祖卡
后期生产的“超级巴祖卡”系列有局部改进:一是可以加装
两脚架
;二是在肩托前部增加了一个可以调节高度的
立杆
,其底部焊有一个小型底板,卧姿射击时和两脚架配合可以将火箭筒支撑在地面上,以缓解射手疲劳;三是配有光学
瞄准装置
。“超级巴祖卡”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发射M28A2高爆
破甲弹
时的膛口
初速
超过100m/s,
破甲威力
为279mm,
最大射程
也增加了1倍多。
“超级巴祖卡”配用M28系列火箭弹。其中常见的M28A2高爆破甲弹与 M6A1火箭弹的结构基本一样,但外径和体积都大为增加,局部
细节设计
也更加完善。药形罩改为铜制
单锥
等壁厚药形罩,
装药
为875g,锥形圆顶风帽以螺纹与后弹体固定。该弹配用M404系列机械
触发引信
,
保险装置
只有使用前取下的保险带和保险销,
发射时
击针体只受到隔离簧的限制。发动机内有12根发射药柱,连接座内有密封物隔离,防止火药燃烧的
热量传递
给引信。电
点火管
上有蓝、红、绿三根导线引出并穿过尾塞分别固定在环形尾翼的不同位置上,平时有保险夹将各线分开。该系列火箭弹靠弹体颜色和标识来识别弹种,M28A2高爆破甲弹弹体为绿色或土褐色,标识字符为黄色;弹体为蓝色、标记为白色的是 M29A2练习弹,不装炸药和
火工品
,弹体为
厚壁
铝合金制成,配用的惰性引信仅能动作而不能发火,其余结构与M28A2破甲弹完全相同,弹道基本一致,使用方法也相同;弹体为灰色、标识为黄色,
同时在弹体锥部有一圈13mm宽的色带的是M30黄磷
烟幕
弹,它属于
特种弹
,既可纵火也能释放大量烟幕,其基本结构与M28A2破甲弹相似,区别是弹体后部装填了1kg黄磷
烟幕剂
,引信后增加了一根用于引爆装剂的M8炸药管。 M28系列火箭弹装填前要先将弹上的保险带和短路夹取下,装填到位后,发射筒击发装置内的挡板就会卡入尾环上的一圈沟槽内,将火箭弹固定住。此时,火箭弹尾部靠前的一个圆环与击发装置内的点火
卡爪
接触,而后部的尾环与发射筒接触,构成了一个点火回路。射手扣动扳机时,电磁发电机产生一个
电流脉冲
,流经回路时启动火箭弹发动机内的点火管,进而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内部的装药,当
燃气压力
达到一定值后,吹掉喷管口部的密封片,进而推动火箭弹飞出发射筒。由于弹种增多,使得“超级巴祖卡”系列的用途更加广泛,除打击装甲目标外,对付固定火力点和工事也非常有效,因此“超级巴祖卡”成为在朝鲜战场上对人民军和
志愿军
威胁最大的
步兵武器
之一。
“超级巴祖卡”的到来对于美韩军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88.9mm口径使得它的穿透效果比前辈高出很多,在它面前,人民军的T34/85和IS-2拥有的装甲优势大大减弱。它和陆续增援而来的57mm
反坦克炮
、130mm无控火箭弹以及M-46坦克并肩作战,扼制住了人民军的坦克攻势,使得战场形势向有利于美韩的方向发展。仅
大田战役
中,美军就在空军的配合下,使用“超级巴祖卡”和其他武器,击毁了20辆以上的北朝鲜坦克。
由于使用技术逐渐娴熟,“超级巴祖卡”取得的战果越来越多。1950年9月17 日凌晨,美军陆战第5团D连和配属的坦克排在仁川附近伏击人民军第18师22团一部。当人民军行军纵队接近阵地前约70m处时,“超级巴祖卡”首先发难,准确命中了第一辆坦克,接着
M26
坦克、75mm
无后坐力炮
先后开火,短短5分钟内人民军6辆坦克全被击毁,22团2营几乎全军覆灭。而在9月26日夜,人民军第16坦克旅反击美军“林奇特遣队”的战斗中,“超级巴祖卡”和M4A3坦克共击毁了6辆 T34/85,第16坦克旅被迫分散北撤。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任何反坦克武器在鼓舞士气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没有“超级巴祖卡”表现得那样突出。以至于多年以后,韩国有人还把
釜山战役
到
仁川登陆
直至占领
平壤
那一段历史,归功于当时美国已经设计出了 “超级巴祖卡”,而且有能力立即生产并充分供给部队。
对“巴祖卡”的各种改进尝试,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除了官方的改进外,许多个人也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1944年,在法国北部博卡耶附近
灌木丛
中进行了一场殊死战斗。为对付远处
堑壕
中的敌人,美军某军士想出了一个能有效发射杀伤榴弹的方法。他将“巴祖卡”火箭弹上的破甲战斗部拧下,在原处串连固定了两枚MKII手榴弹,装填手拔出手榴弹的保险销,然后将这个简易装置小心翼翼地插入发射管尾部,再由射手将它们发射出去。手榴弹的保险片在出膛后自行脱落,而弹体于4秒后在目标上空爆炸,这种简陋的变通型号试验成功了。不过,这次偶然的成功显然被过份夸大了,皮卡汀尼兵工厂被迫生产了9万发破片杀伤型火箭弹,并紧急送往法国,但此时战斗已从丛林转移到了城市,破甲战斗部在
巷战
中明显比杀伤型的作用要大,根本不需要后者了。因此这种改型再未生产过,仅有一发样品作为对那位不知名的军士的纪念,存放在兵工厂展品室内。
虽然“巴祖卡”本质上是一种单发发射武器,但有些人不断地研究一些连发机构或自动装填装置,试图使其实现连续发射。其实考虑到武器的尺寸、质量和携行性,这种改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这种尝试的确进行过很多次。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中有人曾经将两具“巴祖卡”并排安装在一起,共用一套发射电路,目的是使其具备连发能力,以便在一发火箭弹脱靶时能迅速发射另外一发,提高
命中率
。朝鲜战争时期,这种思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战场上美军曾改装过一种四联装的“超级巴祖卡”,但其设计初衷并不是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而是作为步兵排的一种近距离
支援武器
,虽然当时这种武器曾投入过实战使用,但仅仅局限于对志愿军的战壕进行过几次射击,其
有效性
并未获得承认。然而这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以致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皮卡汀尼兵工厂就开始进行一种三连发88.9mm火箭筒的试验。这种武器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布局,在普通发射筒的上方设计了一个
箱形
弹仓
,火箭弹借助一个弹性供弹器压在弹仓内,当下面的一发弹发射出去以后,射手转动位于弹仓前方的
曲柄
,另一发弹即落于发射筒内。发射筒的侧面设有触点,火箭弹下落到位后,触点与火箭弹自然接通,而不必像以前那样必须用插头才能接通电路。射手转动曲柄的速度有多快,发射速度也就有多快。不过这种装置也存在着缺陷,最严重的一点是它存在自炸的危险。由于正在发射的火箭弹会向后喷出高压火药燃气,这些火药燃气很可能会进入弹仓并点燃下一发火箭弹的发射药,而该系统依靠重力供弹,在弹仓与发射筒之间无法加装隔板。因此,这种连发火箭筒确实不是一种符合实战要求的武器,而且其质量和尺寸已经超过了单兵负荷的上限,所以这一方案最终被否定。
除了“铁拳”外,二战期间德军还广泛使用过另一种反坦克武器,即88mm反坦克
火箭筒
。它是二战期间德国对外国武器进行改进并加以利用的典型实例,原型即是著名的“巴祖卡”,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取之即来的现成解决办法。关于“巴祖卡’进驻德国有两种说法。1942年底,第一艘装载着“巴祖卡”的美国轮船抵达苏联,不久之后德国人就发现了这种新式火箭筒的优越性,一些样品很快被送到德国。另一种说法是,样品来自于北非。无论是哪种渠道,次年夏季,“巴祖卡”的德国版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了。它的尺寸要比原型大得多,发射筒长1.64m、质量9.25kg,最早采用的4322型火箭弹的质量约3.25kg,射程达到150m,破甲威力约160mm,后期的4992型射程增至180m。该武器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
T34坦克
非常有效,1944年7月前已经生产了38.2万具。为什么采用88mm口径?这也许与德国人对88mm
高射炮
的信赖有关,但更多的是对火箭筒的穿甲威力和携行性能两者之间的权衡所致。德国设计师们曾将火箭筒的口径进一步增加到100mm,但此方案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时发射筒的质量已达到13.6kg,筒身长度超过1.8m,很难在实战中使用,而射程和威力却没有明显增加。
早期型88mm火箭筒没有挡焰板之类的
防护设施
,射手必须使用
长手套
、面具等保护自己不受后
喷焰
伤害。1943年10月,配备护盾的改进产品面世,发射筒质量约1lkg,1944年夏季投入实战。1945年初,出现了另一种缩短发射筒、改进了瞄准装置的88mm火箭筒。这些德国的“巴祖卡”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得到广泛使用,直到二战结束。
令后世研究者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苏联人在已经掌握了空心装药战斗部技术的情况下却没有仿制“巴祖卡”。这也许是因为当时苏联各
军工厂
的生产任务已经十分饱和,也许是苏军步兵在面对坦克的时候习惯了用铺天盖地的火炮覆盖和坦克反坦克炮解决问题。不过苏联人倒是也不排斥步兵反坦克武器,在一些
柏林战役
的纪录片里发现了苏军使用缴获的德国铁拳轰击的影像。而深受其害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根据在
太平洋战场
上缴获的“巴祖卡”,仿制出70mm和90mm两种口径的反坦克火箭筒,但未及正式列装,便战败投降了。
作为美国的盟友,二战期间中国和英国一样,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内的大量
美援
装备。截至1945年4月底,根据《
租借法案
》提供给
中国军队
的“巴祖卡”中运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
史迪威
将军的安排,在
印度
兰姆伽
重新编练的中国驻印军中,每个营属
追击炮
排中都配备有两具“巴祖卡”。兰姆伽整训期间,学习操作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
训练科目
之一。在
反攻缅北
的战斗中,驻印军装备的“巴祖卡”在对付日军坦克和工事火力点方面取得了一定战果。1947年4、5月间美军撤离中国时,向国民党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仅
海军陆战队
第1师在平津地区就遗留60mm火箭弹3646发、88.9mm火箭弹300发,加上抗战结束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巴祖卡”及弹药。到1946年12月,
新六军
、十三军、七十一军分别装备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军和九十三军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国民党兵工署曾经尝试仿制过M9A1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弹,并就各式单、联装发射器和更大口径的火箭弹进行过研究,但因内战等原因未能深入。不过,对付既无坦克,
装甲车辆
,也很少依据坚固工事打
阵地战
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些“巴祖卡”似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渐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利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
虽然在前期节节胜利,但面对美军的坦克,除了贴身击毁和大炮轰击之外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一二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的美制装备,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志愿军随即将一部分样品拿回国内进行仿制,命名为51式90mm火箭筒,随后在朝鲜战场上大发神威。不仅一定程度缓解了志愿军步兵火力的不足,而且也击毁了相当数量的坦克。其中在
文登川之战
中,志愿军68军击毁击伤了36辆坦克,其中大部分应该算到这些志愿军版“超级巴祖卡”上。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时需要两人(即射手与装填手)同时操作。由于火箭筒和弹药的
保险机构
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临发射前才装填弹药。发射时,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
火箭弹
,抽出保险销,然后将火箭弹装填进膛,接着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射手完成瞄准后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产生高压火药燃气并将弹体推出发射筒。
射手需要确保火箭筒后方无障碍物阻挡时方可发射,这是因为虽然设计时已要求发射药必须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以免弹体飞出膛口时尾焰
烧伤
射手面部,但火箭弹发射时,仍存在长达1m左右的后喷高压火药燃气,一旦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折回,烧伤射手。同理,当装填手通知射手已完成
射击准备
后,自己也要立即隐蔽,避开筒身后方的扇形
危险区
(M9A1发射时危险区半径达23m,夹角为60°),以防被后喷高压火药燃气烧伤。对于射手而言危险更大,因为发射时其面部刚好与发射筒并列,一旦发生膛炸将首先身受其害。由于存在后喷高压火药燃气和强烈噪声,“巴祖卡”无法在工事内或其他类似密闭环境下发射,而且在
发射阵地
的伪装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发射后为了防止敌方反击,需要迅速转移阵地。不过,
有效射程
不足、精度差才是“巴祖卡”系列的最大弊端,这也是大多数单兵火箭筒都存在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初速较低,造成有效射程很短,而且100m内的弹道有明显弯曲,因此土兵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尽量接近目标实施抵近射击,特别是对于
运动目标
来说,还必须掌握好
提前量
,这样才有命中的可能。
虽然“超级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发射筒体积、质量偏大,虽然拆分式发射管可以提高便携性能,但增加了射击准备时间,二是瞄准装置比较简陋,对于运动目标
射击精度
不高;三是火箭筒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两人操作和携行,增加了编制;四是弹药引估设计不够完善,没有炮口保险、隔离保险和
自毁装置
等安全机构,在丛林地带使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机械式触发引信虽然简单,徂不能保证弹药瞬爆性能。另外发动机火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时火箭弹飞出筒月后,发射药还没有
完全燃烧
干净,不利于缩短发射筒长度,并对射手有一定危害。
不过,“巴祖卡”在朝鲜战场初期战绩不佳的原因并不是以上几点。最早在朝的美军装备的60mm“巴祖卡”及其弹药都是
二战时期
的陈货,可靠性较差。加之,T34/85坦克炮塔装甲有明显的倾斜角度(正面接近60°),对弹着角度非常敏感的火箭弹非常容易跳飞,炮塔颂斜设计的实际防御效果远超过装甲本身厚度,“巴祖卡”只有命中其侧后部位才可能将其击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之初美军中新兵比重大,缺乏经验,特别是缺乏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训练,对武器使用不当。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射手往往在火箭筒射程之外就开始开火射击了,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超级巴祖卡”装备部队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这些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
尽管“巴祖卡”存在诸多缺点,但它仍是为步兵提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1950年代,世界各国出现了一股反坦克火箭筒设计热,数量惊人并且大同小异的火箭筒开始在各国陆军中相继投入使用,其中基于“巴祖卡”的设计或改进而来的产品占据相当数量。英国人除直接装备美制“超级巴祖卡”外,还根据它仿制了MKⅡ火箭筒,日本仿制的“超级巴祖卡’则称为“改4式”火箭筒。在“巴祖卡”系列的各种仿制晶中,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
于1950年代末设计的M1火箭筒独树一帜,它并不是“超级巴祖卡”的简单仿制品,发射筒和弹药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膛口初速接近200m/s,穿甲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
40军
在坪洞战斗中,率先缴获了一具美军装备的“超级巴祖卡”和一发火箭弹,根据朝鲜战场的作战需要,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并于次年投产,这种仿制品称为51式90mm火箭筒,它与原型大同小异,配有两脚架和
反射式瞄准镜
,装备部队后,在抵御美军坦克优势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直到1960年代初,“巴祖卡”的预定取代周期早巳超过后,美国人才设计出了M72 66mm轻型火箭筒,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二战期间研制的“铁拳”,采用一次性使用的预置式整装弹药,但仍和“巴祖卡”一样,属于等口径的纯火箭原理武器,发射筒也分成两段,只是改成了叠套式设计。在被更现代化的M72取代前,“超级巴祖卡”一直是美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到1980年代中期仍然在
国民警卫队
中服役。同时,在1960年之前,各种“巴祖卡”一直是
北约
国家步兵近距离反坦克防御作战的重要武器。它们还被提供和出售给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如
印度
和
巴基斯坦
,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