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古代文明】04: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晚商时期)。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希腊文物。
一、遗址发现
- 它是在十九世纪末由海因里希·施里曼于发掘迈锡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过程中重现天日的。施里曼相信自己找到了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 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他将所发现的一个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同样,他将一个在皮洛斯发掘的宫殿命名为“涅斯托耳宫”(神话中皮洛斯王国的国王)
- 二十世纪初,阿瑟·伊文思爵士对克里特岛进行了发掘研究,自此迈锡尼世界理清了与先于它的米诺斯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对克里特岛上的诺索斯进行发掘期间,伊文思发现了数千块年代约在前1450年的粘土泥板,由宫殿的一次大火意外地烘烤成型。在这些泥板上他辨认出了一种未知文字,他认为这种文字比线性文字A更先进,因而命名为线性文字B。 1952年,这种文字终于被Michael Ventris和John Chadwick破解,鉴定为古希腊文的一种字体。 自此,迈锡尼文明逐渐被人所了解, 从而走进了文字历史 ,被定位于爱琴文明的青铜时代。
二、历史分期(年表)
迈锡尼文明的年表是由瑞典学者Arne Furumark根据所发现物品的类型和所属地层编纂的,虽然有一些批评,但它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个时期对应于希腊青铜时代晚期——
2.1 I 期
- 前1550年–前1500年:青铜时代晚期 I (迈锡尼的墓坑圈A与B)
2.2 II期
-
前1500年–前145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 A
-
前1450年–前1425年:青铜时代晚期 II B (迈锡尼人到达诺索斯)
- 线形文字B
- 征服米诺斯
2.3 III 期
-
前1425年–前138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A1
- 米诺斯王宫诺索斯被毁,大陆迈锡尼宫殿的初建
-
前1380年–前130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A2
- 迈锡尼宫殿建造的高峰
-
前1300年–前125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B1
- 迈锡尼文明的巅峰时期,期间迈锡尼王国及其属国下的人口达到150万人
- 在希腊本土,王宫、城堡以及巨冢(tholoi/tholos)变得越来越壮观。在迈锡尼和奥尔霍迈诺斯(Orchomenus)发现的珍品见证了迈锡尼统治者所积累的财富。
-
前1250年–前120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B2
- 阶段末期大陆宫殿被毁
-
前1200年–前1125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C1
-
前1125年–前1100年:青铜时代晚期 III C2
-
特点:继续扩张,在克里特之后,其余的爱琴海岛屿(如塞克拉迪斯和罗得岛)以及小亚细亚都出现了他们的定居点。事实上,在整个地中海沿岸都能发现迈锡尼物品,甚至从中欧直到不列颠群岛。在塞浦路斯和黎凡特也发现了迈锡尼人的定居点。
三、迈锡尼人
自从线性文字B书写的泥板被翻译以来,人们认识到从前所说的“迈锡尼人”其实是希腊人。但是没有迈锡尼文献提示他们如何称呼自己的。 在《伊利亚特》中,希腊人通常被称为“亚该亚人”, 并且考虑到在青铜时代晚期赫梯文献中“Ahhiyawa”的称呼,可以将“亚该亚人”的称呼联系到迈锡尼人。然而,第二个论证远未被人所承认;并且关于第一个论证应该指出,“亚该亚”这个称呼在荷马的词句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指称。
语言学的分析将线性文字B的文本所表达的迈锡尼语言关联到其后的希腊语,特别是爱奥尼亚方言、阿提卡方言或者是伊奥利亚方言 ,但非古典时期的亚该亚方言。前几种因此可能为迈锡尼语言的后继,而后者也许源自一种消失了的与迈锡尼语言有联系,但不同于迈锡尼方言的青铜时代希腊语。
不同阶段间语言的比较可能无法给出足够的证据来认定迈锡尼人。此外,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由同一个种族或语言群体构成; 似乎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是一个多民族,比如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等的祖先所形成的集体,而非一个单一的民族 。
四、政治和社会结构
- 在直接证据缺失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迈锡尼世界的政治结构。 根据荷马的陈述,当时的希腊分为数个国家 ,如《伊利亚特》中的城市:透过考古所为人熟悉的 迈锡尼、皮洛斯、奥尔美那斯 等,也可能还有 斯巴达或伊萨卡 。不过考古学家无法确认这一点,只有皮洛斯和洛索斯两个城邦被线性文字B文献所证实。
- 赫梯文献中提及的一位“Ahhiyawa人的国王”被对照为“亚该亚人(Akhaian)的国王”,可能即为《伊利亚特》中亚该亚人的国王阿伽门农。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赫梯语言中的Ahhiyawa就是荷马的Akhaian,而且他们王国的位置还在争论中:小亚细亚、罗得斯岛或是希腊大陆。
-
在小范围内已经透过线性文字B的文献,对于
皮洛斯
和
诺索斯
两个国家内部的组织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 这些国家似乎是一个王国,由一个国王——wa-na-ka (ϝάναξ / wánax)——进行统治。国王的职责无疑是军事、司法和宗教。
- 国王由一个ra-wa-ke-ta(“大将军”)辅佐,应为军队的首领,二者都拥有领地。其他显贵被称为“te-re-ta”(地主),是土地所有者,可能也有神职。除此之外,还有国王的武士“e-qe-ta”。
- 皮洛斯王国划分为两个大省(近省和远省),省下再划分17个区,以及各个乡镇。国王任命总督和副总督统领各地。
-
社会结构:国王的官员、普通人民和奴隶。
五、宗教
迈锡尼人的神谱内已经有不少古典希腊神话中的神祇。波塞冬似乎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诺索斯的文本中。这个阶段似乎也出现了一个地神,掌管地震。另有一些经典时代的神被鉴别出来,如宙斯-赫拉夫妻、阿瑞斯、赫耳墨斯、雅典娜、阿耳忒弥斯、狄俄倪索斯、厄里倪厄斯等。缺席的神有阿波罗、阿佛洛狄忒、得墨忒耳(这些是来自东方的神)以及赫淮斯托斯。
迈锡尼时代没有发现什么大的神庙,在一些城堡里发现的大型建筑,由一个长方形的中央室加上周围的小房间组成,可能被用作宗教场所。此外,也可以假设存在一种室内宗教。一些圣堂可以被辨认出来,比如在Phylakopi,能够找到大量的疑似用于献祭仪式的小雕像。也有假设认为德尔斐、多多纳、蒂罗尔及厄琉息斯在当时已经是重要的圣地,不过这一点很难证实。
六、建筑
主要的迈锡尼城市都加筑有工事,它们可以位于卫城上,比如雅典和梯林斯;或是背靠山峦,如迈锡尼;或在海岸线上,比如戈拉和皮洛斯。迈锡尼的城墙通常是“蛮石式”的:他们通常由宽至八米的巨石块堆砌而成,中间不用粘合。
七、艺术品
【陶器】:在迈锡尼时代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风格、大小十分多样:带环把的瓮、壶、双耳爵、像香槟酒杯一样的罐子等。
【绘画】迈锡尼时期的绘画受到米诺斯文明的很大影响,但与前者相比,迈锡尼的绘画较为简陋。
【雕塑】迈锡尼人的工艺制品相当精美,他们常在物品上装饰华丽的图案,且喜欢用金银为材质制作工艺品,并在这些工艺品上装饰以浮雕。 迈锡尼时期没有留下大的雕塑,这阶段所产总体是一些土培的精致的小雕塑。
八、迈锡尼文明的结束
现存两大理论来解释迈锡尼文明的结束:
-
第一种理论
:认为是入侵者摧毁了迈锡尼文明。
- 一说是多利安人入侵。
【多利安人】据说他们源自于赫楞(Hellen)之子多洛斯(Dorus),居住在克里特岛上。他们讲多利安语,是一种希腊的方言。约公元前12到11世纪,多利安人由巴尔干半岛北部迁来,大部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罗得岛以及西西里岛东部一带,之后逐渐扩展到希腊各地。定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安人建立了斯巴达、科林斯、阿尔戈斯等城邦。
- 一说是海上民族入侵
【海上民族】海上民族(The Sea Peoples),是一个历史学名词。这些人被认为是一群海上劫掠者所组成的同盟,他们很可能来自南欧,尤其是爱琴海。他们在整个东地中海游弋,并且在青铜时代末期,入侵了安纳托利亚、叙利亚、迦南、塞浦路斯和埃及。但是,这群人的具体身份对现代学者来说依然是一个谜团。只能通过一些考古学的证据和古文明的零碎记载来进行推测。
-
第二种理论
:认为迈锡尼文明是因社会内部冲突而终结,如社会最底层对于宫廷制度的反抗,因为前者在青铜时代末期日益贫困。
无论原因如何, 迈锡尼文明确实于HR III C时期之后消失,随着迈锡尼城和梯林斯城再次被毁而丧失其势力。 这个结局,大约发生于 公元前12世纪的最后几年 ,是一个漫长的衰亡过程的终点。而继后的公元前11世纪见证了新的历史内容, 漫长的希腊黑暗时代开始了 。
希腊黑暗时代 (英语:Greek Dark Ages),又称荷马时代(根据荷马史诗)、几何时代(根据当时的几何艺术),是指希腊历史中从公元前11世纪迈锡尼文明覆灭到公元前9世纪第一个城邦的建立的历史时期,也是荷马史诗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