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之斗:Rolleiflex 6008i2
每每提及昂贵的相机,Leica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列表上的,随后便是哈苏(Hasselblad)。可惜Leica与Hasselblad一个在135的世界里占山为王,一个在120的海洋里兴风作浪。假使120世界需要另一个王,那必然是Rollei,它代言了双反,并且和哈苏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半个世纪之久。
Rolleiflex是经典,是永恒,是不变的德式浪漫。Leica与日本相机厂总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Rollei不同,它不屑。Rollei在135PS机、135单反、120双反、单反、技术相机等诸多领域皆有自己的建树,而且几乎所有的类别,都做到了极致、独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Rollei的好基友包括Voigtländer、Leaf和Sinar。如你所见,毫无日本血统。可以这么说,Rollei的产品一开始就走在“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路上。
困境
Rollei在二战后的1950年代获得了难以置信的空前成功,Rolleiflex和Rolleicord几乎占据了全部的中画幅市场。而Rollei也确实将双反结构不断完善和改良到了终点——唯一没有追加的便是皮腔延长对焦机构,这一机构被创始人认为“不利于相机的可靠性”而被打入冷宫。双反结构以及Rollei的成功可以从Rolleiflex“浩如烟海”的模仿者中看出来——不完全统计,Rolleiflex 2.8/3.5型号的模仿者有超过500个型号。

1960年代,市场开始迅速分化,工作室开始大量使用以Hasselblad为代表的120单反,而记者和爱好者则转向135相机。在看着自己的市场逐渐饱和,而哈苏的500系大举占领市场的时候,Rollei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推出了它们的SL66,不过推出SL66的1966年显然已使Rollei先机尽失,其价格也有些“过于自信”。但站在今天来看,SL66远比当时的500系先进。SL66的特性包括:
- 极其豪华,甚至奢华的镜头群,包括Carl Zeiss,Carl Zeiss Jena,Rollei,Rodenstock,Novoflex。
- 不仅可以做出皮腔对焦、微距,甚至可以直接反扣镜头达到更高的放大倍数。
- 无需特殊镜头,全系提供约8度的移轴,搭配强大的微距能力,使得该相机在工作室极具竞争力。
- 全机械设计的最高1/1000速度的焦平面快门
同时,Rollei还鼓捣出了当时最棒的微型135相机:35和35s(分别使用40/3.5Tessar和40/2.8 sonnar)
随后Rollei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后,其重要的跨时代产品:SLX诞生了。
全电子化的同时,SLX开始的Rollei开始采用全电子化、镜间快门的思路去设计和制造相机。SLX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有利于提高相机的自动化水平,并且极大程度地提高了120画幅的易用性。
相比之下Hasselblad很有意思,全机械相机反而是500系的镜间快门,而电子化明显的200系则是焦平面快门——rollei则是相反的,电子化的SLX系采用镜间快门,而机械的采用焦平面快门——这点类似于Bronica。
在这里解释一下,中画幅上的镜间快门除了闪光全速同步外,也有无时滞的优势。此外,就老相机来说,焦平面快门失准的可能性远大于镜间快门。不过镜间快门速度在1/500后难以提升也是个问题,所以选择中画幅相机的第一步并非决定结构,而是决定要使用何种快门系统。
Rollei像个孩子,不允许性能上的倒退,甚至不惜从后期的PQS头上配备了可以来到1/1000快门速度的镜间快门。
而本文的主角,就是6000系手动的终点:6008i2,这个星球上性能最好的手动6x6单反。

机身特性
即便在经典且“先进”的503cw面前,6008i2依旧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首先便是测光。
先进的内置式测光表使得6008i成为唯二可以在使用腰平取景器下依旧可以测光的6X6相机。(另外一个是Hasselblad的205,不过205是焦平面快门)
其次,6008i2集成了过片马达,完全自动的停、过片功能。6008i2提供正2负4又2/3的曝光补偿,提供1/500-30s的快门(使用PQS镜头时可以来到1/1000)。完全无限制的多次曝光、反光板预升等大量功能。
在外观上,6008i2与6008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6008i2的电子部分由6008AF砍掉AF模块而来,6008i则是之前的设计。
最大的缺点即是1450g的单机重。但如果是一台配备了手柄、卷片马达和测光顶的500系,重量怕是只多不少。




没错,这台6x6相机是提供“连拍”的,6008i2提供单张、连拍、包围单张三种过片模式。

6008也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6000系有通用后背:66格式、645格式与撕拉背和扫描后背。和Bronica还配备135后背不同的是,Rollei并未给6008系列设计135型后背。

6008的后背设计非常科学。不仅提供了相比于Hasselblad更好的压片平整度与方便实用的片轴、还提供了封胶的插条,方便记忆使用了何种胶片,25-6400的可设定速度范围以及最关键的部分:
合理的、几乎永远不会出错的插刀设计
。

必须将附带的插刀收起,才可以卸下后背,同样,在插刀推下时,后背的压片板紧压胶片。在更换后被时,必须将可卷折的遮板插刀放下,机器也将无法进行曝光过片,反之亦然。


奢侈的镜头阵容
我们在谈论一个照相机的时候,必须要将其和镜头系统联系在一起考虑。就如同Fujifilm的X系统APSC相机具有其他牌APSC相机不具备的优点:完善而性能优异的APSC镜头群一样,6000系统倘若离开了镜头群去讨论相机,将会变得没有意义。
得益于Rollei与Zeiss的良好关系,6000的镜头系统不少都由Zeiss操刀设计制作。此外,Rollei还找来了另一位业界巨鳄Schneider-Kreuznach来设计和制造镜头,加上Zeiss的T*与自家的HFT技术(似乎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FT即是T*的马甲,存疑),在120可交换镜头相机的历史上,这绝对是镜头阵容最为奢华的一次表现。
从发布时间和定位来看,6000系镜头有如下几代:
- PQ镜头,最大快门速度1/500,绝大多数镜头都具有这一版本
- PQS镜头,最大快门速度1/1000,配合6008SRC1000推出。
- AF镜头,最大快门速度1/1000,搭配6008AF推出。
- AFD镜头,搭配hy6推出。
大多数的6006具有和哈苏一样设计的镜头,比如PQ80/2.8便和CFE80/2.8均由Zeiss推出。对于Rollei的6000系统来说,一些镜头有Zeiss版,一些镜头有Schneider版,而泛用镜头则有Rollei版。但无一例外它们都在德国制造。
比如80/2.8,你既可以见到Rollei标的HFT80/2.8(实际上我手上的这一颗查询序列号可知其是由福伦达工厂生产制造的),也可以见到Schneider标的Xenotar80/2(显然这个是最高端的),当然Zeiss的Planar80/2.8也不会缺席。并且它们都是7片5组结构,Rollei标的甚至和Zeiss标连重量都有一样。还有个“廉价版”的80/2.8EL,由Rollei“制造”。
到了PQS时代,则有Schneider标的PQS Xenotar 80/2.8——不得不说有些混乱。
6008系统很多镜头规格是500系不曾享有的,比如前文提到的,由Schneider操刀的Xenotar 80/2,由Zeiss操刀的Planar 110/2。这些各异的镜头构成了6000系统强大的基石——即近乎当时最好的镜头群。

这颗80/2.8拥有极佳的素质和小巧的身材。实际上我已提到过,这颗镜头可以视作Hasselblad CFE80/2.8的“兄弟”

6000的镜头光圈环位于镜头之上,将其转动至A位置,则机器进入光圈自动模式。光圈环会被锁住,机器会自动计算光圈。
最近对焦距离90cm,由于采用了完全的镜后测光,可以轻松地使用延长皮腔来近摄。该系统拥有两支微距,其中一支还达到了1:1,但用120及以上级别的相机的微距拍摄者可能都会用技术相机吧。
此外,6000系统还有75-150,140-280两支Schneider标的变焦镜头。

说到这支80,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需要使用这个接圈来安装普通的螺口滤镜。如果你有多个这样的接圈,切换ND和CPL甚至还挺方便。
电子化
6008最被人诟病之处,便是电池。


就是这个巨轴的电池。
2000年以后的相机,竟然采用落后的镍充电电池,电压10V的背后,是8个串联电池组。尽管这颗电池用了金属外壳和保险丝,一副“我根本坏不了”的样子,但十几年后的今天,电池老化依旧是个无解的问题,6008的电池需要保养,3个月就需要拿出来充放电一次。

没错,这个就是6008的充电器。

但全电子化的优势,就是先进的AE控制,以及令人放心的电子镜间快门——机械快门很容易伴随着时间渐渐不准,但电子化的则不会。测光组件也十分先进,不会出现CdS之类的老化问题。
另一支镜头

手上也有幸拿到一支180/2.8,顺带晒一下。
6组6片,最近对焦距离1.8m,重1525g。

104口径的遮光罩

最大光圈2.8,等效焦距约等于90,以2.8的光圈来看,大抵可以看作6X6的85/1.4了。

只可惜这镜头看起来威猛,画质虽说也不错,但逆光简直是惨不忍睹。


还有幸拿到一个Schneider的1.4倍增距镜,6000系通用。


操控
6008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个小手柄。

这个如同手腕带一样的手柄,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卡在机身上,不论是什么高度的取景都可以胜任。


此外,Rollei还为6008设计了眼平。由于没了测光的压力,眼平变得优雅多了。


装在机器上的样子
眼平支持360的旋转以方便拆装后背和镜头。


除手柄外的快门外,还有镜头下方的快门按钮可用,在使用背带,不拆掉手柄的情况下提供“传统”的操作方法。这个快门可以被锁死。

快门转盘用于控制速度,拧到A档则为自动快门速度,在光圈环也为A的情况下,机器就进入了P档模式。
灰色按钮用于测光,上推可以卡住,则是曝光锁。在另一侧的转盘可以选择中央点测或平均、评价测光。这里的绿色按钮也是快门按钮。
总体来说,6008简单易用,很多容易出错的地方也都因电子化等方式做了很好的解决。是专业人士用起来方便,入门用户用起来省心的机器。
除了电池,需要找专人做镍氢的电池维护。
后记
这套6008到我手里也有了一段时间了,零零散散拍了不少照片。作为我第一台从头到脚都来自德国,充满德味的胶片相机,它给我的体验还是不错的。不仅如此,优秀的做工和令人充满抚摸欲及成像素质优秀的镜头,更是令人真正爱上它的地方。
那支180虽说笨重无比,且见逆光即死,但在控制良好的环境下,能提供非常棒的氛围。(如果可以减少一半的重量,做到F4就好了)
80则是值得信赖的好伙伴。
而说到这套120购买的缘由,主要还是我一口气买了好多120胶卷却发现没有相机……于是就去买了几台回来,用来用去发现这个其实画质相对来说最好也最易用(我当初为什么没买Hasselblad 503cw?现在都涨上天了)
说说Rollei的后续,由于经营不善,6008i2及6008AF后,Rollei联合了Sinar和数码后背厂商Leaf推出了被寄予厚望的hy6系统——是的,hy6的后背与6000系不通用,但镜头通用。hy6本意是作为Hasselblad H1/H2的竞争者出现的,但最终胜出的是H系——哦不,是PhaseONE……
但在如同困兽之斗的结局后,hy6最终成为了弃子,Sinar也和leaf一起欢声笑语打出GG。
而目前,hy6mod2也成了最后,最先进,唯二能够AF的6x6相机(另一款就是6008AF了),至于能够腰平A档的镜间快门66相机,6000系则是唯一的选择了。
如今,Hasselblad和PhaseONE成了唯二的中画幅数码厂家,其他那么多品牌全部惨遭出局或边缘化,不得不说是件令人唏嘘的事。其实Hasselblad某种意义上也“出局”了。





120系统的名机名镜实在太多了,现在好在120的耗材还在产。所以我们还算是能好好把玩一番。趁着还有时间和经历,再贪婪地摄入一些本该离我们远去的快乐,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