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杜甫投考進士落第,開始遊歷天下。在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時候,杜甫寫下了三首《望嶽》詩,分別吟詠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和西嶽華山,這一首就是望東嶽泰山所作。作爲現存最早的杜甫詩作,全詩字裏行間都洋溢著一種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氣,詞句間氣勢磅礴,情調高昂,風格明快,具有詩人早期詩歌開朗豪放的特色。
《贈李白》
(節錄二句)
***************************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
此詩作於西元745年秋,時李白遭奸佞排斥、被賜金放還,漫遊齊魯,與杜甫幸會於山東,由於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此詩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實際上,詩人將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他的感慨既是爲李白而發,也有自責之意。此詩突現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於李白的寫照。這首七絕,沉鬱有致,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詰口吻,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次年,杜甫至長安,開始了十年求官的歷程。
《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此詩是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或天寶六載(747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二人十分投機,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到達長安後,杜甫寫了好幾首懷念李白的詩,這首便是其中之一。
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飲中八仙歌》
(節錄四句)
*********************************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
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四月,杜甫初至長安。
李白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史稱“酒中八仙人”。 《飲中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在音韻上,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彼此襯托映照,有如一座羣體圓雕,藝術上確有獨創性。正如王嗣奭所説:“此創格,前無所因。”它在古典詩歌中的確是別開生面之作。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節錄六句)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時杜甫36歲。韋左丞指韋濟,時任尚書省左丞。他很賞識杜甫的詩,並曾表示過關懷。西元747年(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李林甫命尚書省試,對所有應試之人統統不予錄取,並上賀朝廷,演出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杜甫這時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想離京出遊,於是就寫了這首詩向韋濟告別。詩中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況,於現實之黑暗亦有所抨擊。
求人援引的詩篇中,常人寫來,不是曲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相。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 詩人主要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將胸中鬱結的情思,抒寫得如泣如訴,真切動人。這首詩應該說是體現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最早的一篇。
《兵車行》
(節錄六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年),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後雖僥倖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雲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於這兩次戰爭中喪師钜萬,朝廷乃大舉徵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裏有生動的記載。
《兵車行》以時事入詩,所謂 「即事名篇」,是樂府詩的創體,奠現實主義詩歌的宏基。
《
登長安慈恩寺塔
》
(節錄四句)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慈恩寺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爲紀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所建。寺在當時長安東南區晉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師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詩聖杜甫》劇中套用本詩兩句,即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語譯為:俯看終南諸山忽若破碎成塊,涇渭之水清濁也難以分辨。從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濛,哪還能辨出那裏是都城長安呢?充份表達了詩人憂時愛國之心。
《麗人行》
(節錄八句)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詩當是天寶十二年(753年)春所作,諷刺楊國忠兄妹驕奢淫逸。首二句提綱,「態濃」一段寫麗人的姿態服飾之美,「就中」二句點出主角,「紫駝」一段寫宴樂之奢侈,「後來」一段寫楊國忠的氣焰和無恥。整首詩不空發議論,只是盡情揭露事實,語極鋪張,但含蓄得體,無一正面刺譏語,而諷意自見,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全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醜態,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節錄八句)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
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是杜甫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不久,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時所作。詩人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沉鬱頓挫的宏篇巨製。此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是杜甫「史詩」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杜甫被禁于長安時中秋望月思家之作。此詩借助想像,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情懷。首聯想像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頷聯說兒女不理解其母的思親之情,即表達詩人也懸念兒女;頸聯寫妻子獨孤中的美態;尾聯寄託未來團聚共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全詩的「對寫法」構思新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哀江頭》
(節錄六句)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爲誰綠?
*********************************
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秋天,杜甫離開鄜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舊地重來,觸景傷懷,詩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哀江頭》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記錄。「昭陽殿裏第一人」所指的是楊貴妃。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爲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春望的 「望」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對國家前程的絕望憂慮;對自己廉頗老矣的慨嘆。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節錄二句)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詩人逃離長安,衣衫襤褸的到鳳翔拜見唐肅宗。至德元年 (756年)五月十六日獲任為左拾遺。唐制有左右拾遺各二人,雖然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官兒,但因系諫官,能常在皇帝左右,並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見。因在流離之中,益覺主恩之厚,所以涕淚而受官。詩人說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書妻子,但寄書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像揣測之詞,恐妻子盡亡,自己將成一個孤獨的人。
「三吏三別」之《無家別》
(節錄二句)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三吏三別」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創作六首詩的概稱「三吏」包括 《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 「三別」包括《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時值安史之亂,詩中真實地描寫了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戰亂、黑暗、民不聊生的社會動蕩時期所受的痛苦和災難,生動地展現出平民淒慘的生活悲劇。杜甫目睹了這些事件,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同時對官吏迫害、奴役平民感到深惡痛絕。但他擁護王朝的平定叛亂,希望人民忍受苦難。其矛盾而複雜的思想情感,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
(節錄二句)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當時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穀(治今甘肅成縣)。這時戰亂動盪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
這首五律措語平實,莊諧間出,頷聯以莊語見清操,尾聯以諧語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節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兩句,一孤平一單仄,不求諧聲;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應多仄聲,明霞仰頭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應多平聲,可謂聲情相符。
《立秋後題》
(節錄二句)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此乾元二年(759年)立秋次日所作,杜甫四十八歲。此詩前四秋後之景,後四所題之意。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底,詩人因上疏護房琯而得罪肅宗,受到排斥,終於棄官而去,遠走四川,來到了成都。一開始,詩人一家寄居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靠著「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爲生。第二年春天,詩人在距離草堂寺不遠的浣花溪邊修築了一間草堂,自食其力,以耕種爲生。
詩人的傳世詩作中,寫雨的不在少數,而以「喜雨」爲題的有四首,唯獨《春夜喜雨》最爲膾炙人口。平常之景最爲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這首詩寫於客人來訪時,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爲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後面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表現出賓主之間無拘無束的情誼,杜甫爲人的誠樸厚道躍然紙上。詩中流露出一種閒適恬淡的情懷,詩語親切,如話家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節錄五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本詩是杜甫現實主義名篇,全詩依據切身的生活,如實寫來,感情真切,語意深沉,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詩前半部寫自己如何在暴風雨中受害,後半部更直抒胸臆,表示熱愛人民的博大胸襟,想到的不是如何設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條件,而是天下的窮人,是何等博大的胸襟!
本詩語言通俗平易,造句靈活多變,不受任何束縛,但細讀又發現字字閃光,如玉似金,顯露詩人在語言上千錘百鍊的功夫。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
(節錄二句)
竹裏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
杜甫好友嚴武自從上任成都府尹後,常常到訪杜甫。嚴武深知這位朋友屢屢在官場失意,生活困頓,於是就想招他入幕。無奈杜甫這時對於官場實在無意,故婉拒好友的邀請。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節錄四句)
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
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
詩人在四川有 「厚祿故人」照顧,生活得以安穩無憂。「高官」當中首推嚴武,他是詩人故友嚴挺之的兒子,比詩人低了一輩,但卻官拜東川節度使。如今,嚴武獲召還朝,當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監修玄宗與肅宗的皇陵,詩人頓失依傍。此詩是詩人送給自己的「 忘年交」,說朝廷君王更替、四海多難之際需要嚴武這樣文韜武略、滿腹經綸的人材出任要職。希望嚴武一定要克盡職守,不要臨危惜身。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滯留四川心中惆悵,希望自己此生不要終老蜀地,爭取再回朝廷效力。這首五言排律,顯露了詩人求官求隱之間的矛盾。
《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節錄四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本詩作於廣德元年(763年)春天,時杜甫52歲。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當時正流寓梓州,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突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甫吟》。
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攻佔長安,代宗東逃陜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占領了松州、維州等地。嚴武復為成都尹兼劍南東西川節度使,二度入蜀抗敵。杜甫春初離開梓州(四川三台),攜眷往閬州(四川閬中),沿嘉陵江至渝州(重慶巿),本欲出峽。由於得到這個消息,大喜,三月回到成都草堂。六月即獲薦為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官從六品,是詩人一生最高官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嚴武整頓軍隊,大破吐蕃。《登樓》作於代宗廣德二年春(764年),詩人五十三歲,詩題取自王粲〈登樓賦〉。此詩乃觸事感時之作,呼喚人才,守土安民,並認為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
(節錄八句)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
***********************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這本是一首五十六韻的長篇五言古詩,僅略短於 《北征》,詩人自傳其生平,也反映了自天寶中葉至大曆前後約二十年的重要歷史事件,是一篇極為珍貴的自傳式史詩。此詩作於大曆元年 (766年)。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首聯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 「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詩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具無限悲涼之意。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八句皆對,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又字字皆律。有雲此詩爲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是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率領全家離開成都時所作。詩中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懷。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爲了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靠的悽愴心情;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中,以「湧」字尤奇,而自謙自怪之語,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節錄二句)
百年歌自苦,
未見有知音!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為杜甫大曆四年(769年)春由嶽陽往長沙時所作。此行是想要到衡州(今湖南省衡陽)投靠老友韋之晉。舟開之後,詩人深感自己貧病的境遇,還朝和歸鄉都沒有希望,於是賦此詩以遣懷。全詩語言沉重,流露出濃重的傷感氣息,可見詩人懷鄉憂時的悲苦情懷。
《奉贈盧五丈參謀》
(節錄二句)
天子多恩澤,蒼生轉寂寥。
本詩寫於769年譚州,亦即杜甫去世的前一年。詩中談及對帝王期望的幻滅,也回憶在嚴武帳下工作的失意。這兩句詩,對代宗的昏聵,作了極其辛辣的諷刺。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此詩作於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是詩人人生最後的一年。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钜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