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帅呆的毛衣  ·  中国能源报-人民网·  3 月前    · 
星星上的钥匙  ·  java ...·  6 月前    · 
逃跑的棒棒糖  ·  kubectl patch command ...·  9 月前    · 
逃课的紫菜汤  ·  孙敏捷·  9 月前    · 

千山万水,化作千年一叹

初读这本书时,以为是作者个人的游记,等读到游记里有许戈辉时,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这该不会是当年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吧,再看看每篇文章末尾的日期,心里就确定无疑了。

时间一晃,不觉间二十年已悄然流走,但提起当年的“千禧之旅”,脑海里马上浮现起在黄沙漫漫中的那几辆黑色越野车,还有那个黄色的凤凰标志。

当年曾看过这个节目,当然,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当时凤凰卫视的这个节目,确实很不错,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间,做了这样一个节目,其实际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影响深远,凤凰卫视很有魄力,而这些参加节目制作的人,也让人敬佩。

这本书算是余秋雨教授在游历各国时抽空写下来的,每一篇都在文章结尾标明写作时间和地点,而且,这些文章当年几乎是写完后就同步发表在凤凰卫视的,算是文字版的“千禧之旅”了。

所以,当你再读起这些文字时,首先有一种亲切感,曾经的记忆因为这些文字,被从脑海的最深处一丝一丝的抽了出来,想起了当年各种热闹的千禧之说。其次当年的节目是以画面为主,又加之各种原因,并未看全,现在又以文字的方式出现,个人时间上更充裕,同时文字带来的感受与画面也不同,于是细细读了起来。

这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前九个部分就是行程中的九个国家,从希腊开始,到泥泊尔结束,当初这个节目的原意就是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

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去到当地的文化遗址,去现场感受各种文明的气息,这其中有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而每到一处遗址,余秋雨教授就会指出这一处遗址的来历和所代表的文明,还有在这个遗址上所发生的故事或传说。

其实,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处遗址,对于我来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很多时候,一些国家名称仅仅只是出现在新闻联播里或旅游节目里,这种遥远是一种地域上的遥远,这种陌生是一种文化上的陌生。

地域上的遥远,就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改变的,而文化上的陌生,却有可能在你没有意识的时候,悄悄地入侵。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在书中的两个地方,让我突然想到了两首流行歌曲。这两首歌分别是玛莉亚.凯莉的《当你相信》和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

想起玛莉亚的歌是在书中的《海已枯而石未烂》那一节,里面提到了在希伯来的宗教文化史上有一个《出埃及记》的记载,说的摩西带领不甘被奴役的希伯来人渡红海,逃出埃及的故事。

于是想起当年的那部《埃及王子》动画片,动画片的内容已忘记了,只记得几个画面,其中有一个就是摩西令红海分离出一条路,带领人们走过河床的镜头,再就是想起了那首主题曲。

周杰伦的歌是在书中《我的大河》那一节,提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于是忽然想起那句“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然后上网一查,果不其然。

于是嘴角浮起了一丝笑意,于是在那两天,一会哼哼这首歌,一会哼哼那首歌,内心很是欢喜。当然,也只是哼哼而已,因为一首是英文歌,而本人不懂英文,另一首虽是中文歌,但本人早已忘记歌词。

所以,就有了上面的那句“文化上的陌生,却有可能在你没有意识的时候,悄悄地入侵”。想想难道不是吗,当初在看片或听歌的时候,只是看个热闹、哼个顺嘴,却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但现在,经由文字,却知道故事的出处与源头,怎不让人欢喜。同时,也让人感叹文化入侵的多样与无声息。

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余秋雨在行程最后,做的一个总结性的整理,作者将这一路考查过的各种文明做了一个大至的整理思考,大至探讨了各种文明的诞生与灭亡的原因。

按余秋雨教授的分析来看,其实每一种文明从诞生到灭亡,首先和这个文明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有关,如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及沙漠文明由于其本身所据有的侵略性,而导致了自身文明的没落或灭亡。

其次文明的灭亡也和文明所禀承的宗教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有些文明,因为内部的分化,而导致自身文明的相互残杀,让人很是心痛。

比如伊斯兰教由于当年在选择先知穆罕默德接班人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而导致其内部分裂,其中最大的一派是逊尼派,其次是什叶派,这两个派别多年来一直因为宗教分歧而纷争不断,发生过很多悲剧性事件。

当初宗教产生的起因,可能是对身边苦难的直接反应,但现今世界反而以宗教的名义制造出新的苦难,继而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宗教矛盾,甚至是宗教极端主义,这些现象真的让人深思。

这就是余秋雨教授在文中所说:“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都因为民族问题而历尽艰辛,这种宗教悲剧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争斗。”

这些现象,用余秋雨的话总结就是:“这既是文明的他杀,又是文明的自杀”。其实,任何一种生命体征都会衰老,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细想一下,在人类文明的生命体征上,除了生命自然的衰老之外,又有多少是因为狭隘的文明意识而导致文明的排他和纷争呢?

从行程所拜谒的几大古文明,纵观这些文明的兴衰,其中最大的伤害就是战争,而这些古文明之间的战争,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于宗教问题,而这些人类的自发战争,极大的伤害了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

反之,与这些具有侵略性质的文明相比,反而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因为故土难离、不尚远行、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而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就优于其他古文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这其中有着农耕文化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保持着一种实用性,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卷,很难因神秘而无助,因超验而失控”。

所以,纵观其他几种古文明的兴衰过往,宗教文化及由宗教差异而产生的排他、纷争是几大古文明的病灶所在,就象作者所写:“宗教会让一个文明在较短时间内走向伟大,但是,当宗教走向极端主义,又会让一个文明在较短时间内蒙上杀伐的阴云”。

所以作者又写道:“宗教,既可能是文明的起始,又可能是文明的归结,一种文明离开了宗教是不完整的,同样,一种宗教脱离了文明也是要不得的”。

人类从起源到发展,从野蛮到文明,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政权和不同的文明,但人类在对地理疆域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触碰到不同的文明疆域,地理的疆域常常是靠武力得到,那么文明的疆域难道也只能用武力征服吗?

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几大古文明都因为武力互斗而灭亡,对于这种人类文明史上,文明的他杀与自杀所表现出来的荒昧与野蛮,作者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忽然浮起了一个想法,作者想到了佛罗伦萨的模式:“许多宗教题材也就经由一代艺术大师的创造,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把历史消融于艺术,把宗教消融于美学,由艺术和美学引路,千年岁月也就化作了人性结构”。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考察耶路撒冷时的一个现场感想,但我想这只怕也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出路了。

在三大宗教彼此纠缠的耶路撒冷,不同的人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圣地,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余秋雨教授感到了一种冷,这一种冷是源于宗教的相互排他,在这种排他中,这千山万水的跋涉,化作了千年一叹。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本书通过路途连接知识,通过探访体验文化,通过实实在在的贴地之行,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诞生与发展,通过一处处遗址、一个个故事,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过往惊喜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陷入深思。

发布于 2019-03-15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