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讲的都是大白话,亲和得像个老朋友。他表示,当自己一开始发现自己演艺上的成绩,被几档节目几张照片所取代,有点难以适应。开始被人叫”诺一爸爸“的时候,心里是抗拒的,后来想通了:“反正他是我儿子跑不了,喜欢他等于喜欢我给他的基因,间接就是喜欢我。”
社长可能是星空演讲史上最轻松、最随性、最没有偶像包袱的嘉宾了,对别人来说,演讲现场忘词是个尴尬的大事,然而他却有本事把忘词变成一个又一个现场小高潮——他能直接说,“让我看一下那个(提词器)”,“等我看一下啊”、“我往下翻点啊”,还抱怨,“这(提词)不知道谁写的,这么乱。”
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他爸对他从小的教育——诚实、不狡辩。这也是他现在对诺一的要求
什么样的偶像有什么样的粉丝。别家的粉丝都是来捧场的,刘烨的粉丝估计是来拆台的。观众对他的诚实报以鼓掌和大笑,然而他的粉丝,能直接笑满三分钟成为他后面演讲的bgm。粉丝还特别会接话,刘烨一说,“我小时候特别乖。”台下接:“假的!”刘烨还原诺一问话:“爸爸你会永远喜欢我吗?”台下接:“会!”
刘烨大概已经习惯这样的待遇。面对粉丝的接话,刘烨面不改色延续自己的话题,“我就乖”、“爸爸会永远爱你。”唯独粉丝大喊我爱你,他回了个飞吻。
刘烨的演讲主题是《我和我爹,我儿子和他爹》,跟他的标题一样,刘烨讲的都是大白话,亲和得像个老朋友。刘烨表示,当自己一开始发现自己演艺上的成绩,被几档节目几张照片所取代,有点难以适应。开始被人叫“诺一爸爸”的时候,刘烨心里是抗拒的,后来想通了:“反正他是我儿子跑不了,喜欢他等于喜欢我给他的基因,间接就是喜欢我。”
我小小的英雄主义:赵丽颖
在日前举行的星空演讲中,赵丽颖的主题是《我小小的英雄主义》。赵丽颖总结自己是一个从否定中成长起来的演员,一开始因为圆脸,赵丽颖被认为只能演一些配角比如丫鬟、女儿和妹妹,但通过自己的坚持,她得到了主演《陆贞传奇》的机会,并渐渐被观众认识。“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演员的价值要因为脸型而被定义?”
演讲最后,赵丽颖毫不回避地说自己来自农村,祖辈都是农民。“农村的生活经历磨练了我的坚韧的毅力、锻炼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中,江疏影自述了留学的艰辛之路。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却选择出国留学学经济学,她透露由于语言障碍,大多数人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的MA,她用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学业上困难,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更感孤独无助。但她都坚持了过来,她表示:“那段留学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
在被问及为何会选择《飘》作为分享读物时,江疏影表示:“自己与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倔强、不服输、勇于挑战、果敢。”同时她也表示:“想把这段朗读献给那些徘徊在梦想跟现实的那些人,想告诉他们,应该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
成功女人的标准:李小璐
李小璐2017星空演讲主题《成功女人的标准》。5月25日晚,2017夏季星空演讲全面启动,嘉宾之一的李小璐受邀作为演讲人,和观众分享自己的人生态度。李小璐以“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为题,讲述一路以来自己在演艺道路上的种种经历。聊起自己人生中的“三个愿望”,更是将自己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分享给大家。
17岁便通过《天浴》一举夺得金马影后,李小璐是年少成名的代表。得奖之后需要填写一份个人资料,李小璐便懵懵懂懂地许下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愿望,分别是:拍一部轰动的电影,过一个浪漫的人生,做一个成功的女人。而这用短短几分钟许下的三个愿望却诠释了她今后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被光环笼罩的公众人物,李小璐在收获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听到了不少质疑与批评的声音。面对外界对她“不够努力”的之一,她也很坦然地进行了回应:“您们说我没有一往无前地追求事业,我承认,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我的心愿,你们也要承认吧。”
是的,其实她更注重的是“整体幸福值”,家庭和事业对于她来说都是幸福的场域,而她需要做的则是尽力去平衡二者。对于如何事业和家庭,李小璐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在努力成为的那个人,究竟是‘我应该’,还是我自己;我在努力追求的幸福,到底是大众所期待的,还是我真心所向往的;我在努力活出的人生轨迹,到底是别人眼里的高开低走的曲线图,还是属于我自己的,冷暖自知的具体经验。”
差不多先生:郑恺
Hi!大家好!我是郑恺!很高兴来到星空演讲。一般开场白都是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新意。
其实一开始接到星空演讲邀请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到要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因为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觉得这件事情好像应该在60岁的时候做是差不多,毕竟我今年才18岁!笑什么?
我的人生才差不多刚刚步入正轨,我的经验也差不多将将够我自己用,我离我的目标还差得很多。所以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主题就是“差不多先生”。
其实有首歌就叫做《差不多先生》,大家知道吗?会唱吗?(会!)就是那首“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天生,代表我很天真”。
大家一定会很好奇,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长得这么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讲一个看上去这么消极的题目,就是一提到差不多,给人的感觉是“差不多好了,差不多得了,OK啦”。没错,今天我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我不会高谈阔论地教你们去如何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力争第一,我想讲的就是“差不多”精神。
因为什么呢?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嘛,所以说相信我,在座的你们很多都是年轻人,你们现在走出去在国际上一定都是年轻有为,绝对比很多同年龄的老外要强很多。但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去哪儿了?我们曾经想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里面完成的梦想去哪儿了?我想要冲浪,我想要滑雪,想要蹦极,想要跳伞,想要坐过山车,想要周游世界。这一切在20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里应该做的事情,好像我都没有做。取而代之的只有两个字——赚钱,听起来很俗,但是我相信在座一定有跟我一样的人,就是想要先赚到足够多的钱,然后有一天再去享受自己想要享受的生活。那对不起,我告诉你,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这一天永无止境。
所以这个时候,我的“差不多先生”就出现了,我开始告诉自己说,差不多得了,为什么要那么拼啊?我说的“差不多”不是要大家不努力,而是要学会控制,控制分寸,控制节奏。在表演学里有一个叫法,叫做质感、量感、分寸感,就是一个演员拿捏分寸的精准度决定了其表演的细腻程度。“差不多”有一个反义词,叫“极致”,一个演员对“极致”的控制力决定了表演的浮度,浮度是需要爆发力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用爆发力去走到自己的极致,去探索自己的浮度,但是不能超越这个极致,一旦超越了,在唱歌当中叫“破音”,在表演当中叫“失控”。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事情要做到极致,但是又要把握分寸,过分追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其实这就是差不多精神。
谢谢大家!我是郑恺,我是差不多先生!差不多了。
和年轻人聊未来:冯仑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有意思,今天在这儿跟大家聊聊跟生意有关,但又不完全有关的话题,其实跟大家生活有关。
我是冯仑,今天来到星空演讲的舞台有一点点巧合,因为我在前一个时刻就在为一件卫星的事发愁。因为我们旗下有一间公司要发射一个中国第一颗私人的人造卫星,在8月份,叫“风马牛1号”,这个卫星会拿来跟手机上互动,可以通过手机看太空,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
我是觉得在前一段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投资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急切的眼光和眼神,他们总在问,或者内心有一个非常强的期待,就是拿到一点钱开始折腾,最后一定要成功。而且在目光当中表达出那种对成功的渴望,接下来就会问一句,怎么才能成功?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答案,我认为能够告诉大家成功的,其实都不是一个像开药方一样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做了将近快30年的事情,我发现一个现象满街都是管理的书,到处都是破产企业。书店都是爱情教程,出了门全是不信婚事。如果按照教程去做,如果说这么简单,生活中不应该有失恋、失婚、破产,所有这些事都不应该有,但事实上真就是很多。我在想成功,成功到底有多少种方法,如果有一百种方法的话,我今天讲不出这一百种方法,但是我告诉大家一百零一种方法,这不是方法中的方法,就是三个字“我愿意”,所有去折腾的人都由这三个字开始,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三个字,你不愿意,你没有一个追求你梦想的一个开始,你内心不是很冲动,就是嫁错人一样开始于你愿意,走错道也是开始于你愿意。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有意思,他结婚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他丈母娘没有现在这么敏感,没有强迫着把名字写清楚,也没有强迫着看房产证。所以他跟老婆结婚前商量,说我能不能把丈母娘给的钱折腾一下做一个我愿意的事情。结果他太太非常好,可以啊,那你去做吧,但是别跟我妈说。他们俩租了一个房去结婚,然后去折腾,去创业。结果没成功,不是这么容易的,真没成功。没成功以后,两眼一瞪不得不跟她妈说。他赶上一个好丈母娘,没吱声,也没说别的,反正你们俩已经结婚了,钱也给过了,你们俩自己决定。
然后他太太也很好,也没有埋怨他,说那你怎么定吧,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于是这个哥们继续创业,他就说了一句话,我欠你一套房子,但给我一个机会,我继续去折腾。我做我愿意的事情,如果我成功了,我给你一个大房子。果然如此,大概七八年以后他成功了,给了一个大的,而且不只一个。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一开始如果你做你愿意的事情,一定要把你能够甩掉的负重、负累、枷锁、牵挂尽可能减轻。自由要从脚下开始,要能走得远要从心开始,要放飞你的心灵,这是你猛攻开始创业和期盼成功的起点,也是你能够期盼你未来成功的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如果失败,也可以用“我愿意”来安慰自己。就像你嫁错人,别人都不能管,因为你老说我愿意。任何一个人开始自己的创业,开始自己不同于别人不同人生的时候,记住,自由是你所选择的,既然选择就只有一往无前,而没有第二个可能性,创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活法,不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讨价还价。如果你跟自己的人生讨价还价,你永远是输,不可能赢。如果你只记得我愿意,我要去做,这样你永远就胜利。
谢谢!
和陌生人的故事:陈晓楠
陈晓楠告诉大家的,是她为什么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她曾经有过失败的采访经历,和一个“小姐”聊天,对方把自己的故事倾囊相授。但当她邀请她下周来直播厅做节目,那个女孩换了电话号码,退了酒店房间,从此失联。
在那个姑娘身上,陈晓楠发现,对方可能并没有把和她对话当一个采访,而是可能只是找一个陌生人说话。她慢慢理解了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他们的身份、故事千差万别,但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一份孤独吧,我可能因缘巧合,因为非常偶然的机会成为了跟他们搭建了某种连接的少数人,而且是唯一的人,我就是那个唯一愿意坐下来听一听的人。”
而她自己,也被这些交谈所影响。相比跌宕起伏的剧情,打动她的更是那些朴素的、似曾相识的东西: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愁。那种感受对陈晓楠来说,“我站在了两个人的生命河流真正的交集点上,站在了两个人非常真实的生命感受之间,就在两个完全素不相识的人生命碰撞的点上。”
“我们所说人生而孤独,We are all alone,but we are alone together。我们生而孤独,所幸,我们可以一起孤独。哪怕是一瞬间的似曾相识,哪怕是一瞬间的感同身受,也值得感激。”陈晓楠动情总结。
社会对才女的荒诞想象:蒋方舟
“我害怕自己就此被历史定了性。在我死之后,我的墓志铭上写着‘蒋方舟,生不详,卒不详,相亲派女作家’。”蒋方舟调侃。
她因此非常理解最近自杀去世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相对她的书写,观众更关注的是她身上的社会新闻般的故事。“一个女性写作者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文本会被淹没,你的才华会被淹没,你对艺术专业的追求会被淹没,你的独特品质会被淹没,最后能够代替你,能够定义你的只有这段经历而已。”
从16岁的“诗词女神”,到朋友圈把女性当菜的文章,她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的进步其实很小,“男人对才女‘才’的欣赏,有点像一个成年人他们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可以会做乘法,成年人当然会喝彩、鼓掌。但是如果这个5岁的孩子竟然熟练的掌握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话,那么成年人更多的反应是恐慌、不知所措,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而对这种现状的抗争,她并不主张控诉“直男癌”之类的方式。蒋方舟表示,自己推崇的女性写作,应该是在性别之外的,不服从男性,也不扮演男性,“既不顾盼生姿,也不为自己的女性气质而抱歉。她们讲述的是身为人类的不公,而不讲述作为女性的不公。每一次面临她们可以躲在性别的洞穴里就可以逃避的风暴的时候,她们没有选择逃避,她们挺身而出,对自己赌咒发誓,我要做得更出色,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