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这本含金量极高的戏剧作品,斩获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本由 萨缪尔·贝克特 写下的传世经典之作,获奖题词为: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贯穿这部作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虚无”,又可以说是黄丹,存在之无意义,而最好的艺术通常不是要表达什么,而是给所见的人带来了什么样的联想。我坚信,这个剧本是关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对话。
人们一直希望探究哈姆雷特式问题的答案,但在广阔有限的生命力,有什么能真正的存在?在人自身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感受到的事物能称为存在,那在人的生命消逝后,这些事物还能被称为存在吗?有什么东西是人值得为之追寻而活下去的吗?这些虚无的问题,可能有答案,但不完全有,而在贝克特的剧本下,便展示了传统价值观崩塌,人失去信仰之后的困境。
作为荒诞派作品,《等待戈多》并没有传统戏剧的那种冲突与悬念,而是截取了几个情境,摒弃了外界因素,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结尾是开头的重复,到头又再到头,循环往复。 弗拉季米尔 与 爱斯特拉冈 每天都会从黄昏开始等待,商量着有关自杀、分手的问题,最后等来了戈多的信使,是一个小孩,孩子告诉他们今天戈多不会来了,明天一定如期而至,而到了第二天还是这般情境,每次都好像是第一次发生一样,孩子也已经认不出他们,而结果仿佛已经注定是循环了,正是作者所强调的虚无,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的过程中,拼命地想做些什么,来与虚无对抗,但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无事可做。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进坟墓,生命中第一个迎接自己的竟是掘墓人,生命的虚无,无出路,这部作品诠释着虚无所给人带来的绝望无助。
剧本中反复出现: “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咱们在等待戈多” 这样的台词,剧本中压根没有指出戈多是谁,但可以肯定,戈多已经成为了两位流浪汉心中的信仰,这是他们为了活下去每一天所值得等待的人,换句话来说,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来自于自身,反而要从别人身上寻找,他们都在拼命的寻找存在感,寻找活下去的意义。所谓信仰,则是人们面对生活时一种直觉的肯定,信仰转化了无意义的人生,使之变为了有价值与意义的,而戈多就是两人的“肯定”。他们希望有这样的事物来让他们能够面对生活。
《等待戈多》这个剧本,探讨的正是有关价值观、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的信仰的问题。最终贝克特仍未能为“哈姆雷特式问题”找出一个答案,但这样的问题,真的需要答案吗?人物的个人价值未能体现,于是便有了人物在寻找中,忘记了需要寻找的东西,在等待中,失去了等待的意义,在无尽的虚无中活着,这一切都成为循环,而不断延续着,折射出的,会是全人类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