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众所周知,米二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他在创作的《一人之下》中加入了对西游记的解读,也确实是其作品能够吸引新人入坑的重要原因。毕竟,西游记作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作品,其世界观之博大,故事之曲折,情节之丰富,蕴含的精神之深刻,远比其他神话传说更深入人心,而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作品自然多如过江之鲫,而对其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不胜枚举。
米二《一人之下》中对西游记的解读方式,在解读西游的流派中其实非常有名,这正是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即《西游记》一书是一本借叙述故事,阐扬“金丹大道”(即道教内丹学)的 “证道书”。
真假证道书:西游作者之谜
有清一代,道教弟子垄断了对《西游记》的解说。由《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游记的作者都不是吴承恩,而是长春子丘处机。
因为当初《西游记》横空出世,但现存的各个版本的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事实上,四大名著作者都很神秘,这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的认识中,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写了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文人都觉得丢人,要么不写作者,要么假托他名,相对而言,写诗文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清代时候最流行的说法是,《西游记》的作者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因为据典籍记载,丘处机有一部书叫《西游记》(实际上应该是《长春真人西游记》),但在当时这本《西游记》并未被世人看到,于是,人们就把小说《西游记》的著作权给了丘处机。
在清代,相信《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的大有人在,比如 小说家蒲松龄 就是这一说法的坚定拥护者。他在《聊斋志异》中《齐天大圣》这个故事中,安排主人公说了一句:““ 孙悟空 乃丘翁之寓言,何遂诚信如此?如其有神,刀槊雷霆,余自受之!”这里的邱翁便是指丘处机,这句话说明,当时世人普遍接受了《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
而到近代,鲁迅、胡适等人发掘到《天启淮安府志》,依据书中所载才能断定,淮安府人吴承恩才是章回小说《西游记》真正作者。
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清·吴玉搢《山阳志遗》卷四
自此,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之争,已经有了浩浩四百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被认为是吴承恩,但吴承恩到底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也依然不能成为所有学术界的公认定论。
道家《西游记》演化史
汪淇、黄周星 《西游证道书》
在众多道家版本评说西游记的书籍中,汪淇、黄周星的《西游证道书》都算得上是开山之作。
此书中为了使其“证道”之说成立,便假托此小说为元初全真派教主丘处机所作,并为此而伪造了一篇元代著名文人虞集的序文,而他们也是首次牵合道家的阴阳五行的理念,对西游记进行解说,说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妙合金丹大旨”,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脊双关”等等,这也就是米二在漫画中曾经展现过的这些典故。
但《西游证道书》实际上只是半拉子“证道书”,后来道士们接过其“证道”衣钵,开山附会为金丹大旨之书,却又攻击其中“多戏谑之语,狂妄之词”,因为此版本作者就太上老君的童子、青牛先后偷宝出来作魔,嘲谑了这位道祖。
虽非钤束不严之过,亦未免谩藏诲盗矣!观《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精密老到,何所行与所言不侔乎?——《西游证道书》第五十二回评语
出于继承“证道”衣钵和批驳“狂妄之词”这两个方面,数十年后悟一子陈士斌就做了《西游真诠》一书。
悟一子陈士斌 《西游真诠》
悟一子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则是以借名托相的方式,将各回的故事情节演绎为道家金丹大旨的修行方式。明末清初诗人尤侗为其作序言中提到,悟一子所求者为“勾《参同》之机,抉《悟真》之奥”。所以在《西游真诠》中,各回的评语大都是以解题的方式,或就回目,或就情节,说出一个道家的修炼理论。例如:
第一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回目写作“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评语开头云:“此明大道之根源,乃阴阳之祖气,即混元太极之先天无中生有之真乙,能尽心知性而修持之,便成真金不败,与天地齐寿也。”
第二回写孙悟空学道,回目朴实,只是情节的概括,评语就情节中孙悟空不学术、流、动、静四科,而求“长生之道”一事,曰:“此明金丹大道,真妙真传,微示取坎填离,使知归本合元神之大意。”
这一段其实在《一人之下》中也有体现。
《西游真诠》对于小说最后三回的评语就回归到了悟一子的主旨上了,即《西游记》实为证道之法。陈士斌著《西游真诠》的目的就是为了传布道家修炼理法,即所谓“金丹大道”。
专为仙家金丹大道而发。——《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
虑当日祖师(当指作《周易参同契》的魏伯阳和作《悟真篇》的张伯端)制金丹之心不传,仙师(指丘处机)代祖师制《西游》度世之心终不传,使庸人下士,茫茫苦海无处着脚,凡夫俗子汩汩轮回。——《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铲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
不知金丹之术盖为中人设法,脚踏实地工夫。——《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
而漫画中也有类似之语。
在《西游真诠》的启示下,又先后出现了几部解说不尽相同,而内容和作法都基本如出一辙,都是以道家练炁之法为基础。
悟元子刘一明《西游正旨》
悟元子刘一明是乾嘉时期全真龙门派宗师,平生作有《修真辨难》等十二部道书,堪称道教的大理论家,而他亦有做《西游正旨》一书。在书的序言中,他批评《西游证道书》“妄议私猜”,“多戏谑之语,狂妄之词”,称赞《西游真诠》一出,“诸伪尽显,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他自称是由于《西游真诠》“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免尽美而未尽善”,所以再作解说。
《西游正旨》中重提《西游记》是“阐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与其所作《三教辨》的说法是一致的,评语里不再有《西游真诠》里那种菲薄儒、释的话语。同时,刘一明玄学修养较高,逐回解说小说增加了道家修炼理法的内容,增强了理念性的说明,减少了过分牵强武断地附会小说细节的成分,全文更多的是强调修行人应当以“性命双修”之道为本。
这一点在漫画中亦有体现。
其后,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和含晶子的《丘真人西游记(评注)》更是增加了《周易》的成分。道教理论中一直以来,都有将《周易》的爻象为喻表述其炼丹的理法,《西游真诠》、《西游原旨》的解说中也时而用了八卦之象。《周易西游正旨》中只不过是由偶用变为多用,解说的内容仍然归属到炼丹理法上,如谓小说“开首七回,于孙悟空身上,明金丹至妙,非师莫度之旨”;“自十三回至二十六回,则于玄奘四众身上,演出攒簇五行以成丹,由人希天,天上地下只有此一法”;“七十八回至八十八回,乃细论还丹与金丹不同,先气后液,非仅神化,其温养之功亦异”。
道家学者纷纷将《西游记》解说为“托相”演绎道家炼丹道法的书,并非完全没有文本的根据。小说前七回孙悟空的出世、学道、闹天宫,其中出现的玉皇、老君等神仙,都是由道教的思想材料虚构出来的。
小说的一些回目、情节中插入的诗赞韵语,用了道家修炼金丹的理念、术语,如“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真汞真铅无母气,灵妙灵药是仙丹”;“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熟悉道教典籍的道家者流,便自然会心领神会。
写在最后
《西游记》故事表象中所贬的道士(如黑风山、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中的道士)都是些为非作歹、修炼外丹、宣扬房中术的“旁门左道”而非以心性修炼为旨归的“金丹大道”;这些“旁门左道”其实也是道教内丹学家所贬斥的对象,都属于内丹学家钟离权《破迷证道歌》所说的“三千六百旁门法”。
《西游记》虽以唐僧取经为故事题材,但这唐僧已非史实的唐僧,而不过是“心猿”(孙悟空)、“意马”(白龙马)、“木母”(猪八戒)、“黄婆”(沙僧)的统一体,对此,《西游记》第32回有明确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西游记》中确有不少尊佛之词,但其所尊之“佛”却非地道的佛教之“佛”,而是内丹学意义上的与元神划等号的“佛”(佛配自己之元神),而这种所谓的“崇佛”倾向其实也正是宋以后道教内丹学的共同特征,如道教内丹学家张伯端称其为《悟真篇》的宗旨: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源矣。同时,《西游记》也借国丈(南极仙翁坐骑)之口说:“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西游记》是部神魔小说,主体是佛家的玄奘取经的故事。它在长时期的流传中,不断丰富,受到社会上多种思想的浸洗,到最后成为一部百回小说,其中掺入了道教的材料、明代心学思潮的因素,所以连菩萨、佛祖也受到了轻谩、揶揄,而基本性质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米二在《一人之下》中使用了大量这类道家解说,也可看做是契合故事情节的必要手段。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