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觉得是因为山寨其原版麦提沙(Malteser),起了个发音相近的名字。但是又不能完全一样。于是就叫麦丽素了。小时候就觉得这名字好奇怪。

另外,也很容易查到这个名字来源

美国有一家食品老字号,叫玛氏公司,成立于1911年,至今生意兴隆。光说玛氏公司,大概都不清楚,不过像什么德芙、宝路、M&M'S、士力架、皇家、维嘉等等,都是人家的旗下品牌,只不过咱只知道这些牌子,不知道人家母公司而已。

这家公司在1936年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糖果,叫mylikes chocolate,大概意思就是我喜欢的巧克力,就是用巧克力包裹麦芽糊精的巧克力豆。80年代,咱们国家引进这种食品工艺的时候,不能直接叫mylikes chocolate啊,就得进行翻译,就取了mylikes的译音,就叫成麦丽素了。一直以为麦丽素应该是80年代国人发明的国产零食,30年了,也从来没见过进口的,应该就是起了个洋名字。但其实,麦丽素是实实在在的洋小吃,而且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将近一百年了。 麦丽素还有另一个冷知识,就是巧克力里面这个芯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吃过麦丽素的朋友大概都有这个体会,把麦丽素放嘴里直接嚼,往往不如含化,巧克力融化之后,里面那个面包干似的芯儿也随之半融化,再一嚼,就感觉像是在热巧克力里泡过的面包干,特别好吃。

这个芯儿就是刚才咱们说过的麦芽糊精,是用各种淀粉提纯转化,并干燥而成的一种食品。麦芽糊精最特殊的效果,就是水溶性,咱们放在嘴里,一会儿它就开始融化,利用的就是这种食品的水溶特性,没有这个特性,麦丽素的魅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mylikes——麦丽素是MYLIKES的中文谐音。1936年,美国人弗瑞斯特.玛氏发明了麦丽素巧克力,一种里面充满真空微孔、外面包裹着巧克力的产品,连同MM豆巧克力一起,这些产品受到了孩子们的极大喜爱。
说到这个MYLIKES,哈哈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如今的东西做的太精致,还是喜欢小时候的东西,没有华丽的外表,可有回味无穷的味道!

巧克力文化

提到巧克力,许多人想到了浪漫与甜蜜。巧克力名称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生活在美洲的当地人称它为“超克力”(Xocolatl),意思是“热力四射”。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就有一座巧克力博物馆名叫“超克力”。西班牙是巧克力从美洲进入到欧洲的第一站,之后或许是对巧克力情有独钟,他们把巧克力的秘密保守了100年。

生产巧克力的可可与咖啡和茶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嗜好性饮品。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美洲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地的人们就已经在种植可可树,一种果实直接长在树干上的独特的植物。当地的玛雅人把可可豆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制成饮料食用,这也是人类食用巧克力的最早方式。

伟大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共进行了四次探险航行,1502年,在他第四次来到美洲时,发现了可可豆这种当地人十分珍视的物品,并把它记录在了自己的航行日记中。当时,可可豆有三种功能:供国王和贵族饮用的饮料、宗教祭祀的供品和商品交易中的货币。之所以只有国王才能饮用可可,是因为当时可可的产量实在有限,而且在国王和贵族当中保守着一个秘密,可可豆可以使人兴奋、激发情欲,王室通过饮用可可来促进后代的繁衍。

其后的1528年,另外一位探险家科南.考特斯进一步推动了巧克力的发展。他把当地人制作、饮用可可的工具和方法推荐给了西班牙国王,并对可可的作用加以鼓吹,引起了西班牙王室和贵族中女性的关注,一时间,在宫廷中喝巧克力成为时尚。有许多绘画作品表现了当时的场景。

有一个说法是,西班牙人非常着迷于巧克力,以致于把这个秘密保守了100多年,直到1660年,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公主时,巧克力才作为公主的陪嫁品,走进法国,进而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大规模的可可运输开始于1585年,船队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Veracruz)出发,经过远洋运输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港(Seville),当时可可运输全都被海运昌盛的西班牙所垄断。

英国人本有打破西班牙人秘密的机会,据说一队运输可可的船队曾受到英国海盗的拦截,但英国人对船上的可可豆一无所知,抱怨之后就轻易地放行了。如果知道了巧克力现在是如何风靡世界,那个英国海盗王想必会非常后悔。

中国人其实很早就接触到了巧克力。1706年,清朝的康熙皇帝接见了罗马教皇派来的使节多罗,并允许多罗在中国传教。多罗曾得到晋见皇帝的机会,在他奉献给康熙的众多礼物中,就有巧克力。康熙对当时欧洲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国立的鼎盛,也为他实行接触的开明政策提供了基础。
我们现在吃到的是口感细腻、柔滑飘香的巧克力,但发展成如今这个样子,巧克力走过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人举足轻重。1819年,瑞士人路易斯.凯勒在意大利的口福莱巧克力工厂学习了4年后,建立了瑞士第一家巧克力工厂,成为瑞士这个巧克力王国的开山鼻祖;1828年,荷兰化学家范.豪顿发明了可可压榨机,使人类把巧克力从液体转变成块状成为可能;1830年,瑞士人阿梅德.科勒研制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果料巧克力;而英国人弗朗西斯.福莱和约瑟夫.福莱兄弟则于1847年制作出了第一块现代意义上的块状巧克力;1876年,丹尼尔.彼德在瑞士制作出了一种新的巧克力"华贵的彼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牛奶巧克力,后来获得了巴黎国际博览会的金奖;1879年,又一位瑞士人鲁道夫.莲(发明了巧克力的精练工艺,使巧克力细腻爽滑成为可能;1936年,美国人弗瑞斯特.玛氏发明了麦丽素巧克力,一种里面充满真空微孔、外面包裹着巧克力的产品,连同MM豆巧克力一起,这些产品受到了孩子们的极大喜爱。

有许多节日与巧克力有关,青年男女互赠礼物时,一般男孩子会向自己中意的女孩子献上火红的玫瑰,而女孩子则会选择一款黑巧克力,回赠给自己的白马王子。黑巧克力口感有些苦涩,但却浓重深厚,让人回味。实际上,巧克力不单在恋人们那里受到欢迎,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父母、朋友、老师或者同事,都会得到欢喜的目光。曾几何时巧克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感恩和传递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符号。

对于中国人来说,巧克力是一个十足的外来品,从1706年那次短暂的接触后,直到1906年,才在中国出现了第一家民族巧克力制造商 ——上海义利食品洋行,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义利的“星牌巧克力”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解放后的1950年代,义利搬迁到了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的广义街5号。 1972年,他们又从意大利进口了中国第一套巧克力加工设备。到了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许多合资和外资的巧克力企业,比如金帝、申丰、德芙、雀巢、吉百利等,和一些民营巧克力厂商如雅克、金丝猴等。

我国巧克力的人均年消费量大约为50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巧克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