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历史与学院文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
1989
年成立的纳米材料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学校
1995
年成立材料科学技术系,
2002
年建立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6
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新材料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学院独特的发展历程凝炼出以“艰苦创业、不断创新,踏实坚韧、与时俱进”为核心内容的“纳米精神”,“教源于研而重于研,才成于学而达于德”的办学理念,“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院风。
二、专业及学位点设置情况
学院拥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5
个本科专业。其中
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入选
2020
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专业分别于
2019
、
2020
、
2023
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
2012
年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中国科学院
“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
单位,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
菁英班
”
。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点)、工业催化、无机化学、材料工程
4
个硕士点。其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2016
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
2020
年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
2023
年获批青岛市产教融合学科
,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前
40%
(
B-
),
ESI
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
1%
(截至
2024
年
1
月为
0.1796%
)
;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山东省
“
泰山学者
”
设岗学科及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材料学为
“
海外泰山学者
”
设岗学科及山东省重点学科。
三、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教职工
102
人,其中国家级人才
3
人、中科院
“
百人计划
”1
人、泰山学者
5
人、青年泰山
6
人,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2
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7
人,青岛市教学名师
1
人,博士生导师
22
人,硕士生导师
91
人,博士后
7
人。学院教授、副教授
6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
96.15%
,有
3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
学院现有仪器设备总值
5000
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近
4000
万元
;
学院实验中心
2024
年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山东省纳米材料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1148
人,博士
20
人、硕士研究生
331
人。
四、教育教学及科研成就
学院现已形成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考研率多年来稳定在
50%
以上。学院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占学校总量的
30%
以上。
学院“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手征媒质吸收剂的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五、开展校企合作及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在教育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开展协同合作,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教授学生互访等。
六、未来发展目标
学院紧紧围绕山东省“双高”建设目标及学校“十四五”规划,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坚持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的发展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解决制约学院、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并重,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为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并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教学型学院而奋斗。
(
2024
年
3
月
5
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