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ouCore

上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注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比如上学的路上听喜马拉雅,上课的时候间歇刷微课,放学的路上听英语。即使洗澡的时候,也要听手机里老师上课的声音,这样才能安心洗澡。


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也看过不少,什么高效的记忆方法,速读方法,不仅仅是看,我每次都会一丝不苟地把方法要点全部摘抄下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以为我的学习水平很高,但当我在工作中真正遇到问题时,我意识到我能想到的很少,我能用的更少。


然而,在2018年进入YouCore工作后,经过四年的时间,我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少,但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


因为需要到年底,我整理了自己过去四年的学习收获,整理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希望能帮你解决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无用的问题。


经过整理,我最大的学习经验是, 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很大,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必须基于底层的学习逻辑。


只需认清以下四个底层逻辑,相信你一定会对学习有更深的了解,真正了解学习这个问题。


记忆:块与关联


比如上学路上听喜马拉雅,上课间歇刷微课,放学路上听英语。看起来我充分利用了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我只是单独摄入了不相关的碎片化知识,甚至没有进入短期记忆。


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的人,它的短时记忆能力极其有限,最不擅长的就是学习分散的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威廉·杰沃斯在1871年做了一个实验,俗称“7”±效果表明,人脑在努力记忆的情况下,精确的短时记忆量也只是在5-9之间波动。


最近的研究结果甚至表明,平均短时记忆容量是一次最多4个“物品”。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突破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呢?


还真有, 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两个原则可以使知识结构发挥作用:


1、 短时记忆的块状化


2、 长时间记忆的联系


1)短时记忆的块状记忆

块状化,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使大脑需要短时间记忆的内容大大减少,更容易记忆。


举例来说,如果我立刻让你记住下面的单词:


苹果,白菜,猪肉,哈蜜瓜,鸡肉,娃娃菜,西瓜。


但是如果把它们归类为:


◆ 水果:苹果,哈蜜瓜,西瓜


◆蔬菜:白菜,娃娃菜


◆肉类:猪肉,鸡肉


你们是不是一下子写下来了?


比如我们YouCore建议你建立的工作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人的知识分为四个模块:修养、能力、技能和知识,然后在每个模块下进行细分。


比如一个运营岗位的专业能力可以分为推广、谈判、文案、销售技能等。如果再细分销售技能,可以细分为:挖掘需求-匹配需求-处理异议-促进行动-强制订单。


借助于知识结构,你可以记住远远超出你大脑的短期容量知识。


二是长期记忆的关联化。

2000 埃里克·坎德尔,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研究表明了大脑中外现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存储规律,如下图所示。


其中, 各种知识点我们学到了什么? (例如人、事、物、地、事、事) ,这就是外现记忆。


它在短时间内储存在前额叶中。 (图中第一行左边), 然后在海马体内转化为长期记忆。 (图中第一行中间), 最后储存在皮层与各种感觉所涉及的部位相同的区域。 (图中第一行左侧)。


身体记住的各种动作,习惯就是内隐记忆。 (例如你驾驶的习惯动作) ,反复重复后,存储在小脑、纹状体和杏仁核中。 (图中第二行)。


内隐记忆不需要通过记忆调用,它会在一定要求的触发下,自动驱使你的身体产生反应。


举例来说,当你开车时看到红灯时,自然会踩刹车降速,即使你有时走神,大脑也会自动反应。


你们所保存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外在记忆,它们需要通过记忆来调用, 能激发记忆的线索越多,这些外现记忆就越有可能被调用。


所以,把新的重点知识放在你的知识结构上,尽可能多的和你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新的知识更容易被回忆和使用。


举例来说,你刚刚学会了上一段“7”±“2”效应(当人脑试图记忆时,准确的短时记忆数量只在5-9之间波动)。当这个新的知识点被放入你的知识结构时,它可以与以下知识联系起来。


与你的口头表达有关,与他人交谈时,最好说三点,这样提前归类,数量少,别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与你的思维技巧相关联。用思维导图整理思维时,将类似的项目结合起来,确保每层不超过7个要素,最好不超过5个要素。


思考:记忆是思考的痕迹。


以前在学习的时候,我喜欢把重点记在笔记本上。我记得的时候,还是边记边看,怕有一个字写错了,偏离了作者的初衷。


做完笔记后,我每次回顾学习,也很有成就感,因为看到自己的笔记写得很流畅,感觉自己都懂了,都懂了。


但是在工作中要用到的时候,要不是跌跌撞撞,要不是怎么也想不起来。


后来才知道,背诵和记忆作者的原文,其实还是停留在阅读输入的浅层学习上,没有大脑的探索,所以记不住知识。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大脑记忆能力的限制,决定了它无法存储收到的每一条信息。


怎样判断应该记住什么,应该忘记什么?


大脑就是这样想的:假设你很少动脑去思考一条信息,你也许也不需要再去思考,所以可以忘记; 假使你煞费苦心,煞费苦心地去思考一条信息,你就有可能再想起它,所以它应该被记住。


所以,记忆是思考的残余。学习若要牢记,就要想办法让懒人大脑动起来思考。


但“会偷懒”是我们大脑的先天机制,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个懒人动起来呢?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 提问清单。


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


我给你举两个关于提问清单应用的例子:


示例1:概念知识三问


在 学习能力:颠覆职场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这本书里,我们在学习概念知识时给你一份提问清单:


提问1: 这一知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何在这段时间内产生?这段时间之后还会有更新的理论吗?


提问2: 这一知识能和其他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 这一知识在哪三个场景中至少可以使用?哪三个场景不适合?


当你学习任何新的想法时,只要你记得问自己以上三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懒惰,你就会对你所学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示例2:用三分法记住读书笔记


《学习能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还介绍了一种用三分法做笔记的方法,是对概念知识三问的深入应用。


这不仅仅是针对单一概念的三问思考,而是能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思考,并且沉淀下来。


▲ 三分法读书笔记


如上图所示,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阅读区域、理解区域和经验区域。


阅读区域是对原文的提炼。


理解区域是概念知识三问后的探索导出。


体验区和理解区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笔记页面会有多个知识点,理解区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而体验区是针对整个页面的所有知识点。


通过这种做笔记的方式,你的大脑不仅可以主动思考,而且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连接起来,而且更容易使用。


应用:无法使用的知识毫无价值


如果不能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就会产生两个缺点:


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脑,大脑有限的消化能力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接受,因此必须有选择地记忆。


所以,大脑是如何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应该被记住的?


大脑的原则如下: 更加重视导出而非输入。


这样想:“这条信息用得太多,说明它很重要,我要把它记在心里。”


恰恰相反,如果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用,就很容易被遗忘。


2、流于表面

如果不去应用学习内容,你就会缺乏反馈,进而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看着别人分享的知识,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把误解误认为是学习。


但是事实上,每个人在分享知识的时候,都会附上自己的经验,比较和描述,以帮助你理解。


所以,当你读它的时候,理解它是没有门槛的。很容易认为你理解它,但事实上,你可能不理解它。只要知识稍有变化,你就会看起来很傻。


举例来说,我们中学都学过二元一次方程,正常的数字推演“x y=35,4x “2y=94”,每个人都会解决。


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衣服上,把它变成鸡和兔子的笼子,“今天有一只鸡和兔子,上面有35个头,下面有94个脚。问鸡和兔子的几何?”,很多人解决不了。


而且,受个人背景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每个人分享的知识都会有其局限性。如果你不自己应用,你永远不会知道:


别人认为有用的知识,换到你身上,还适用吗?那时候有用的经验,转到现在,时间不同,环境变了,有没有失效?


不要去应用接受反馈验证,自以为会,沾沾自喜,等问题来了,你的眼睛就瞎了。


重复:自然地做到多重重复


现在大家都用过存储卡,比如u盘、手机microSD卡、数码相机TF卡等等。这些存储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容永远不会消失,除非你在复制后主动删除。


但是大脑的记忆方式与存储卡大不相同,它就像用水在纸上写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很快就完成了,没有了。


最可靠的脑神经研究实验表明,在教学完成后一小时内,记忆量会迅速下降。为了形成长期记忆,必须使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并长期加强突触强度。


也就是说,为了使突触强度发生巨大而长期的变化,最终形成长时记忆,必须有足够多的重复。


因此, 问题来了:有多少人能够有毅力坚持足够多次的重复? 不是因为坚持不下去,所以英语才学了一轮又一轮,然后还是原地踏步。


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功利的原因。


功利学习有两个核心:


1、提供学习动力

让你下班后学习,你可能没有动力,感觉很累,不想学习;或者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如果你不学习,没关系,老板也不会没有给我发工资。


但是如果你在工作中使用了什么,这个时候你会学到什么,这样学习的话,坚持不下去的几率就会降低。


由于工作中的学习不同,你做不好老板轻指责,严重者可能会辞退,所以这种学习动力肯定会有。


2、环境反复使用

对于写作技巧的学习,我自己感觉还是挺深的。


刚开始做运营的时候,主要从事产品推广和用户引流,很少有写作的需要。


偶尔需要写一两篇产品推广文案,我觉得很痛苦,基本上要熬几天,才能勉强挤出一篇文章。


在半途而废的时候,我也想过学习写作方法,于是报了一堂写作课。下课后,我非常兴奋,有意识地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但是后来,我的热情冷却下来了,因为当时工作对写作的需求不高,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写一份。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已经忘记了我学到的所有写作方法。


但是后来,写文章的优先事项不断上升,成为核心任务,需要经常写,我自然会越写越学,越学越深。


到目前为止,在写作中,我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流程体系,知道如何选择题目,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更好地写开头和结尾。有时候状态不错,甚至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写完一篇三四千字的文章。


你看,这就是功利学习的力量。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反复使用的环境,你自然可以在学习中反复学习,学得越多,学得越深。


在了解了学习的四个基本逻辑之后,我想恭喜你,你已经领先了大多数人一步,而不是只知道如何复制学习方法,而是知道为什么学习方法有效,如何更好地使用它们。


所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无非就是在记忆、思考、应用、重复这四个方面。


怎样更好地运用学习这四个底层的学习逻辑?我将与您分享三种实用的方法:


1、构建知识体系: 突破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增加长时记忆的记忆线索,将知识分组化、关联化。


2、使用提问清单: 预防大脑懒惰,激发思考。


3、功利学习: 提供学习动力和应用环境,实现自然重复学习。


如果你在学习的时候,刻意运用以上学习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我相信你的学习效果一定会领先别人很多。


由于你相当于用狙击枪,降维攻击那些还在耍大刀的人,即使让对方先跑100米,你也可以一枪毙命。


[1] Daniel T. Willingham.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 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2010.05.


[2] 池谷裕二. 脑科学考试:脑科学中高效的记忆法[M]. 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07.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YouCore”(ID:YouCore),作者:陈幸仔,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