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This thesis arranges the job content of a Yushi Zhongchen (vice censor-in-chief) and discusses its changing during the reign of Song Renzong. Among the changes of a Yushi Zhongchen’s duty in Renzong dynasty, this thesis proposes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was by significantly changing towards finance and local supervis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iscal work.
System varies with historical contexts. Therefore, besides the duty of a Yu Shih Chung Cheng and its changing during the reign of Song Renzong, this thesis also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Renzong dynasty including Song -Liao war, Sung-Hsia war, national financial embarrassment and the problem of local chien-ssu (intendant, circuit). Considering these historical contexts, this thesis reexamines the causes of Yushi Zhongchen system’s change during Song Renzong dynas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 宋初的御史中丞
第一節 宋初御史中丞的職掌
第二節 宋初御史中丞的選任
第三章 莊獻劉太后垂簾時期的御史中丞
第一節 劉太后垂簾聽政的人事變動
第二節 計置司的設置與御史中丞的參與
第三節 御史中丞領理檢使
第四章 仁宗親政初期至慶曆錢的御史中丞
第一節 御史中丞對仁宗皇權的維護
第二節 仁宗親政後推舉御史的變化
第三節 御史中丞考課諸路提點刑獄
第五章 慶曆時期的御史中丞
第一節 賈昌朝與慶曆初年政局
第二節 王拱辰與慶曆新政
第三節 慶曆末期的御史中丞
第六章 皇祐至嘉祐時期的御史中丞
第一節 皇祐、至和年間御史中丞的言事
第二節 御史中丞參與賑災捐免
第三節 嘉祐年間御史中丞對轉運使的考課
第七章 結論
附表
表一 宋初至仁宗朝御史中丞參議三司業務表
表二 仁宗朝御史中丞表
表三 仁宗朝御史中丞大事表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漢‧孔安國,《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唐‧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林甫,《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宋‧文彥博,《文潞公文集》,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宋‧王 珪,《華陽集》,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93。
宋‧王 溥,《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王 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王 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0。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宋‧包 拯,《孝肅包公奏議》,新北:藝文,粵雅堂刊本,1965。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石 介,《徂徠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呂 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宋‧宋 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 ,《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林 駉,《古今源流至論》,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942。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洪 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洪 邁,《容齋續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
*宋‧范仲淹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行政委員會,1988。
*宋‧夏 竦,《文莊集》,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87。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晏 殊,《元獻遺文》,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張方平,《芻蕘奧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張方平,《樂全集》,收入至《四庫全書珍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宋‧張 詠,《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梁克家,《三山志》,臺北:臺灣商務,文淵閣四庫版,1983,。
*宋‧陳 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陳師道,《楊文公談苑》,收入至,《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曾 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曾 鞏,《隆平集校証》,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程 俱,《麟臺故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舒 亶,《舒嬾堂詩文存》,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費 袞,《梁谿漫志》,收入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3。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楊 億,《武夷新集》,收入至《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73。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劉 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歐陽修,《太常因革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蔡 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1996。
宋‧蔣 堂,《春卿遺稿》,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52-18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余 靖,《武溪集》,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韓 琦,《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宋‧韓 琦,《韓魏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魏泰原著;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宋‧蘇 洵,《嘉祐集箋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宋‧蘇 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蘇 轍,《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蘇 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續錄、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
*明‧陳邦瞻,《宋史記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臺北:仰哲出版社,1993。
清‧黃以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6。
清‧厲 鶚,《宋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1968。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冊1034。
*李獻奇、郭引強編,《洛陽新獲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刁忠民,《宋代臺諫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刁忠民,《兩宋御史中丞考》,成都:巴蜀書社,1995。
王瑞來,《宋史宰輔表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大華出版社,2001。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
*王曉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包偉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平田茂樹,《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朱重聖,《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
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帥鴻勳,《王安石變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1973。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制度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1996。
張希清,《宋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張俊華,《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張習孔等,《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冊5,臺北:黎明文化,1994。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
梁庚堯,《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郭正忠,《宋鹽管窺》,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0。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傅璿琮,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曾棗莊等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游 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游 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臺北:三民書局,2009。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黃純艷,《宋代財政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
*楊宇勛,《先公庾後私家─宋朝賑災措施及其官民關係》,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
葉 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虞雲國,《宋代臺諫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賈玉英,《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賈玉英,《唐宋時期中央政治制度變遷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漆 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漆 俠,《宋代經濟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漆 俠,《宋史研究論叢》,定州:河北大學出版社,1990。
臧雲浦、朱崇業、王雲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
趙 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2000。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1977。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鄧小南,《政績考察與訊息管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2008。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14。
鄧小南、曹家齊、平田茂樹,《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北京:北京大學,2012。
鄧廣銘,《宋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3。
*閻福善,《兩宋鐵錢》,北京:中華書局,2000。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魏天安,《宋代官營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
(二)、期刊、會議論文
方健、皇甫志新,〈宋代茶事管理機構述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二期, 1997,頁14-27。
方寶璋,〈宋代的財經監督法〉,《福建學刊》,第5期,1995,頁56-60。
方寶璋,〈宋代審計院考析〉,《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三期,1995,頁149。
王守志,〈試論王安石的人才觀〉,《理論學刊》,第六期,1997,頁83-85。
*王瑞來,〈宋代權相第一人(上)─君臣關係個案研究之五:丁謂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河南大學,2009,第4期,頁75-84。
*王瑞來,〈宋代權相第一人(下)—君臣關係個案研究之五:丁謂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河南大學,2009,第5期,頁90-101。
王德毅,〈范仲淹與慶曆政局〉,《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付禮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質與相權問題〉,《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1,頁78-85。
*白效詠,〈趙抃與範鎮之爭—仁宗朝臺、諫關係個案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寧: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第6期,頁61-64。
朱瑞熙,〈宋代官員子弟初探〉,《上海師大學報》,第1期,1991,155-172。
*朱瑞熙,〈宋代官員公費用餐制度概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9,第28卷,頁51-57。
朱瑞熙,〈宋代官員致仕制度概述〉,《開南學報》,第3期,1983,頁33-40。
朱瑞熙,〈宋代官員迴避制度〉,《中華文史論叢》,第48期,1991,頁155-172。
朱瑞熙,〈宋朝經延制度〉,《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229-264。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中興文史學報》,卷19,1989,頁29-227。
何忠禮,〈宋代官吏的俸祿〉,《歷史研究》,第3期,1994,頁102-115。
冷輯林、樂文華,〈宋神宗是熙豐變法的主宰〉,《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1999,頁100-104。
吳旺宗,〈秦漢官制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問題再剖析〉,《理論月刊》,第9期,2009,頁50-52。
吳曉萍,〈宋代御史推鞠制度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448-450。
宋衍申,〈慶曆新政時期的諫官〉,《東北師大學報》,第4期,頁21-26。
李 軍,〈五代三司使考述〉,《人文雜誌》, 第5期,2003,頁126-132。
李 軍,〈略論五代使職官的幾個特徵〉,《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頁,81-84。
李 強,〈北宋「進奏院獄」的政治文化解讀〉,《江蘇社會科學》,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2008,第2期,頁153-157。*
李清淩,〈宋朝隴右地區的榷邁與民間貿易〉,西北師大學報,第1期,1993,頁30-33。
李 曉,〈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與商人的關係〉,《歷史研究》,第2期,1997,頁40-53。
李 曉,〈論宋代的茶法〉,《煙台大學學報》,第2期,1989,頁79-85。
杜文玉,〈五代御史臺職能的發展與變化〉,《文史哲》,第1期,2005,頁56-62。
*沈松勤,〈北宋臺諫制度與黨爭〉,《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98,第2期,頁27-44。
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荊公體」〉,《文學遺產》,第4期,1999。
肖建新,〈宋朝御史制度和監察的獨立性問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3,頁449-457。
肖建新,〈論宋朝御史的素質〉,《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頁455-462。
肖寧燦,〈兩漢御史中丞與州刺史關係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8期,2008,頁74-77。
周余霑,〈次級官員在熙豐黨爭中扮演的角色─以李定為例〉,《史苑》,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12,頁29-56。
周余霑,〈宋仁宗朝監察御史裏行與慶曆變法〉,《新北大史學》,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2014,頁109-122。
季盛清,〈宋代臺諫合一考述〉,《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2,頁
68-74。
季盛清,〈論宋代中央權力架構中監察權的地位與作用〉,《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
報》,第四期,2009。
金中樞,〈范仲淹的革新政策考〉,《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1990。
金 圓,〈宋代監司制度述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66-77。
俞宗憲,〈宋初官制改革概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2,頁80-84。
姚瀛艇,〈論「慶曆新政」對宋代吏治的改革〉,《史學月刊》,第1期,1988,頁31-36。
姜錫東,〈宋代榷貨物的金融職能和性質〉,《中國錢幣》,第1期,1993,頁11-14。
柳立言,〈夾在皇帝與宰輔之間的宋代言官〉,《歷史月刊》第3期,1988,頁93-101。
胡昭曦,〈宋初川陝地區的茶與「販茶失職」〉,《四川大學學報》,第3期,1980,頁79-87。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的特色〉,《湖南社會科學》,第3期,1989,頁101-108。
胡滄澤,〈唐代御史臺對官吏的彈劾〉,《東南學術》,第3期,1989,頁16、60-64、69。
倪士毅,〈北宋館閣制度述略〉,《西溪集》,2008。
唐春生,〈典掌省府的北宋翰林學士〉,《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重慶:重慶師範大學,2007,頁57-72。
徐連達、馬長林,〈唐代御史制度述論〉,《歷史研究》,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頁131-141。
祝建平,〈仁宗朝劉太后專權與宋代後妃干政〉,《史林》,第2期,1997,頁34-39。
宿志丕,〈中國古代御史、諫官制度的特點與作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頁34-42。
張邦煒,〈宋代官吏經濟違法問題考察〉,《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7。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大學報》,卷21-2,1994,頁60-68。
*張其凡、白效詠,〈乾興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論仁宗與劉太后關係之演變〉,《中州學刊》,鄭州: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05,第3期,頁190-193。
張東光〈唐代御史臺的裏行官〉,《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5,頁86-90。
*曹家齊,〈包拯嘉祐三年新任差遣釋證─兼談仁宗至神宗時期臺諫職能之變化〉,收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編,《第四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15,頁85-96。
梅原郁,〈宋初的寄祿官及其周圍〉,《日本學者硏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郭正忠,〈宋代食鹽政策的歷史變遷〉,《鹽業史研究》,第1期,1996,頁3-13。
郭正忠,〈略論宋代的榷鹽〉,《中國古代史論叢》,第9期,1985,頁187-188。
郭東旭,〈刺配沙門島芻議〉,《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7。
郭開農,〈淺談宋代的臺諫制度〉,《求實》,第2期,1989,頁44-45。
陳志強,〈北宋財政的管理體制〉,《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1997,頁62-65。
陳 良,〈宋代臺諫的異化〉,《觀往知來》,2014,頁94-96。
陳 峰,〈試論北宋名相呂夷簡的政治「操術」〉,《中州學刊》,第6期,1998,頁150-154。
曾賢熙,〈唐代御史與相關使職探討〉,《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頁43-60。
費 斌,〈北宋中樞官制初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頁146-147。
*黃純艷,〈下情上達的唐宋登聞鼓制度〉,收入至鄧小南主編,《政績考查與資訊管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213-234。
*黃純艷,〈北宋「三說法」辨析〉,《中國經濟社會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1997,第2期,頁26-33。
黃純艷,〈近十年來的國內唐宋專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第7期,1997,頁11-19。
黃純艷,〈論北宋林特茶法改革〉,《上海師大學報》,第1期,2000,頁18-24。
*黃純艷,〈論北宋的現錢法與貼射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1999,第2期,頁1-6。
黃純艷,〈論蔡京茶法改革—兼論宋代茶法演變的基本規律〉,《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3,頁106-115。
*黃啟書,〈試談漢代災變之禮─以日食為例〉,《孔德成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9。
*楊宇勛,〈違法支用或人事傾軋?─宋仁宗朝的公使錢、滕宗諒案與尹洙案〉,《嘉大中文學報》,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第1期,頁165-194。
楊倩描,〈北宋財務行政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1988,頁38-44。
楊 陽,〈天禧詔書對宋代台諫制度的影響〉,《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第一期,2012。
*葉燁、劉學,〈宋代公使錢濫用問題探析〉,《雲南社會科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2期,頁124-128。
董恩林,〈五代中央財政體制考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頁57-62。
賈玉英,〈包拯的臺諫官政績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頁493-496。
賈玉英,〈有關宋代御史臺政制的幾點辨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開封:河南大學,1992,頁74-80。
賈玉英,〈宋代中央行政體制演變初探〉,《中州學刊》,第4期,1995,頁127-131。
賈玉英,〈宋代御史選任制度述論〉,《史學月刊》,第5期,1991,頁32-36。
賈玉英,〈略論宋代御史與六察制度─兼與刁忠民同志商榷〉,《史學月刊》,第12期,2002,頁17-23。
賈玉英,〈臺諫與宋代改革〉,《中州學刊》,第3期,1991,頁119-123。
賈玉英,〈臺諫與宋代權臣當政〉,《河南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1996,頁,38-43。
趙令揚,〈論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劉思祥,〈略論歐陽修與包拯相知相違關係〉,《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6,第3期,頁34-38。
*劉廣豐,〈北宋女主政治中的女性意識─以對劉太后的考察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婦女研究會、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2014,第6期,頁72-78。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579-606。
*蔣啟俊、範立舟,〈台諫在仁宗朝的發展及其言風的變化〉,《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5,第6期,頁116-120。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浙江學刊》,杭州:浙江學刊雜誌社,第3期,2003,頁99-103。
羅家祥,〈試論北宋仁、英兩朝的臺諫〉,《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頁55-61。
羅義俊〈秦漢的御史官制〉,《江漢論壇》,第12期,1986,頁72-77。
龔延明,〈兩宋官制源流變遷〉,《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頁50-54。
*龔延明、季盛清,〈宋代御史臺述略〉,《文獻》,北京:北京圖書館,第1期,1990,頁110-120。
(三)、學位論文
李沛鑫,〈宋代諫官御史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李清章,〈仁宗朝臺諫制度之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系系碩士論文,2009。
張世賢,〈北宋御史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張慧玲,〈張方平與北宋中期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陳西園,〈北宋御史臺析論〉,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
黃亞娟,〈北宋三司使研究〉,河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四)、非中文論著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京都:同朋舍出版,1985。
熊本崇,〈北宋の台諫――仁宗朝初期を中心に――〉,《石巻専修大學研究紀要》第4號,宮城:石巻專修大學,1993。
熊本崇,〈宋天禧元年二月詔――宋初の御史――〉,《石巻専修大學研究紀要》
第2號,宮城:石巻專修大學,1991。
熊本崇,〈慶暦から煕寧へ─諫官欧陽修をめぐって〉,《東洋史論集》,第7輯別輯,仙台:東北大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