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缩影——弗兰兹·卡夫卡

布拉格的缩影——弗兰兹·卡夫卡

提到卡夫卡大家印象最深的已经就是他的著作《变形记》,在书里身为推销员的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古怪却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布拉格犹太区内的卡夫卡雕像

弗朗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布拉格,1924年6月3日死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生前卡夫卡可以说是默默无闻,而死后他却成为现代文学的巨匠,人们将他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爱尔兰的乔伊斯等名作家并列。战后许多现代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1989年以前,在卡夫卡的故乡布拉格,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家。在那里,捷克作家哈谢克和他的《好兵帅克》名气远远超过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和《诉讼》等。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在德国占领时期被禁,战争结束后因为人们的反德情绪而不受欢迎(卡夫卡是捷克犹太人,用德语写作)。后来到了共产主义时期,因为他预言了即将到来的专制统治,共产主义政权也不会宣传他的作品。

卡夫卡出生时的捷克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下,他在犹太商人家庭长大。在捷克语中“卡夫卡”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商铺便以寒鸦作为店徽。不过,他从小接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也是他日后以德语写作的根源。

卡夫卡之屋

位于黄金巷22号的的卡夫卡故居,是卡夫卡与妹妹于1916-1917年间居住的地方。,外墙被涂成蓝色的故居如今已成为一家书店,《城堡》便是当时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卡夫卡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住处从未离开老城广场范围。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短暂工作,地址在老城广场与瓦茨拉夫大街之间。瓦茨拉夫大街当时还颇冷清,如今已是布拉格最繁华的商业街,面对着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圣瓦茨拉夫广场,则是布拉格之春与天鹅绒革命的“主战场”。卡夫卡后来工作了14年之久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其旧址如今是一家酒店,旁边便是布拉格最大的购物中心,靠近市民会馆和火药塔。

卡夫卡就读中学所在地金斯基宫
圣瓦茨拉夫广场

总在这一带打转的卡夫卡曾对朋友说:“这里是我就读过的高中,那边的建筑是我就读过的大学,左边一点就是我的办公室”,然后他用手指围成一个小圆圈说:“我的一生就关在这里,在这个小圈圈中。”

工商保险公司原址
老城广场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智力不算出众,但作为犹太人经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成为富裕的妇女时装礼品店的老板。他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这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

卡夫卡的父亲和年幼的卡夫卡
小说《沉思》Betrachtung的首印本(1912年)

有人曾这样描述卡夫卡的矛盾:“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大卫·塞尔尼创作的卡夫卡头部雕塑
卡夫卡书店

卡夫卡被安葬在布拉格犹太区的墓园内,他的父母也安葬于此。墓碑下面的黑色石板上板写着他三个妹妹的去世年份1942-1943,没人知道她们确切的死亡时间,也没人能找到她们的尸骨。在二战中,她们都死于纳粹集中营。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卡夫卡也无法通过他的创作描写生活的结局,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他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博物馆前备受争议的雕像

如今想知道更多有关卡夫卡的经历,还可以去座落在小城的赫尔哥托瓦 (Hergertova) 砖瓦厂的卡夫卡博物馆参观。馆内保存了大量有关卡夫卡生前的照片,信件,小说手稿和其他珍贵的私人物品,馆内运用大量多内体设备和室内设计艺术灯方式来展现卡夫卡的各个阶段。



地址:Cihelná 2b,Prague 1

发布于 2020-12-16 19:25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