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中的服饰与1920年代的女性时装风格

陈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23-11-10 10:43
来源: 澎湃新闻

《早春二月》(1963),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谢铁骊,导演:谢铁骊,美术:池宁、晓滨

1962年,北影厂导演谢铁骊将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成电影剧本,其间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的文学本和分镜头剧本他都看过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尤其是第一稿的分镜头剧本。谢铁骊后来说一共474个镜头,夏衍精心批改的有143个。他概括夏衍的意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人物风貌突出时代气氛;力求含蓄;强调细节的真实。很明显,对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细节真实性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电影的共同标准。1963年电影制作完成,之后遇到了一些波折,1964年8月,《早春二月》作为“修正主义”电影在全国放映,接受批判。不过观众的反应却非常热烈,9月在上海放映期间还引发了抢购电影票的热潮,场面一度失控。电影被当作典型受到猛烈批判,但也因此完整保留了下来。1980年代以后,《早春二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被视为“十七年电影”的代表作品。

《早春二月》拍得如诗如画早有定评,除了主要的故事脉络以外,电影中江南冬日和雨中的风致,水乡小镇、拱桥、梅林的自然环境变换,以及陶校长家虽然陈旧但看得出根底的小院……这些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场景也是成就《早春二月》的重要因素。电影的美术是著名美工师池宁,以往谈及池宁的贡献大多着重于这些场景的准确性和极好的视觉效果,其实电影里的服装和人物造型也非常精彩,这些同样出自池宁之手,近乎完美地把握了1920年代中后期的服饰特点(小说和电影的背景都设定为1926年前后)。

旗袍马甲和短衣长裙

电影里女主角陶岚出场时和前半段穿的就是这种风格的衣裳:

图 1 《早春二月》女主角的旗袍和长马甲

倒大袖宽身长袍,有时在外面套一件竖条花纹的长马甲,这差不多就是1926年最入时的女装的再现,从上海发源,影响波及江南以及京津一带。电影故事发生在江南小镇,陶家是当地的读书人家,陶岚又是备受母亲和哥哥宠爱的独女,接受新式教育,是性格鲜明的进步女性,这样的衣着既配合人物个性,也契合历史背景,显然是美术师经过了周详考虑的设计。

而1926年的上海女装风格鲜明,不妨先看一组当时的图片:

图 2 1925-1927年的上海女装:倒大袖旗袍和长马甲

左一和左二出自《良友》,1926年5月出版,是一组当年的时装照。两张照片中人都穿着倒大袖的长袍,左一外罩长马甲,题为:“长马甲为现今上海最时髦之衣装”,左二题为:“旗袍全衣绣以龙梅,贵而艳”。中间的图片出自杭穉英1920年代为大东烟草公司画的广告月份牌,图中美女同样穿着倒大袖旗袍,外套长马甲。右二是1927年报纸上的时装画《长马甲》,袖口的特点同样也很明显。右一是盛宣怀孙女盛佩玉1925年春天从上海去杭州游玩时拍的照片,当时她19岁,还没有跟邵洵美结婚,自述穿着“最时髦的姑娘服装”,这是其中之一,也是旗袍外罩着长马甲。

倒大袖的宽身长袍在当时颇为流行,是民国旗袍较早的形制,而长马甲1926年前后在上海风行一时,甚至很快就影响到了京津一带。当时有人探究过这种服制的由来,说法之一是上海一位追求时尚手头又拮据的少妇,用一件丈夫过时的窄长衫改制而成,因为效果别致引起众人纷纷效仿。不过更为人接受的说法则是这样的:歌舞明星黎明晖1925年5月定做了一件长背心和薄纱旗袍,发现套着穿的话“又好看,又大方”,她发明了这种穿衣法,很快成为风尚。这种说法后来流传较广。不过从上文引用的盛佩玉的照片来看,似乎1925年春天已经开始有这种穿法了,那么长马甲未必一定出自黎明晖,不过她肯定是最早那些穿长马甲搭配倒大袖旗袍的时尚女子之一。

图 3 黎明晖给朋友的信,《金刚钻月刊》第1卷第2期

电影的后半段陶岚去学校教书以后就几乎不再穿旗袍和长马甲,基本是短衣长裙,这同样也是1920年代最常见的女装:

图 4 陶岚的短衣长裙

上图中右边的三张都是电影中陶岚教书时的服装:黑色长裙、黑鞋、白色长袜,搭配不同颜色和花纹的倒大袖斜襟短上衣。左一是陶岚回忆中几年前求学时的装束。这种衣裳的流行不妨用1920年代的图像资料来印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