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简称“
河西
”
,位于中国
西部地区
,地处
黄河
以西、
祁连山
和
巴丹吉林沙漠
中间的
甘肃省
西北部
[17]
,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
黄河
以西,又形如
走廊
,故名河西走廊
[17]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
[17]
。主要涉及甘肃省
武威市
、
金昌市
、
张掖市
、
酒泉市
、
嘉峪关市
[7]
。河西走廊的
中心城市
为
武威市
[15]
。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
中原
地区与
西域
的交通要道,多
民族
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
文化遗产
和
文化旅游
资源。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
中华民族
丰富多彩的
多元文化
,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感的区域
[16]
。
- 中文名
- 河西走廊
- 外文名
- The Hexi Corridor
- 所属地区
- 中国 西部地区
- 面 积
- 约 400000 km²
- 气候条件
- 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人口数量
- 440.24 万 (截至2020年末)
- 机 场
- 嘉峪关机场,金昌机场,敦煌机场等
- 火车站
- 武威站,武威南站,酒泉南站,嘉峪关南站,张掖西站等
- 车牌代码
- 甘B,甘C,甘F,甘G,甘H
- 地区生产总值
- 2291.4 亿元 (2020年)
历史沿革
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建置的出现是在汉
元狩
二年(前121年),从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
汉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举击败匈奴,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汉王朝将这里作为向西发展的根据地,通过推行“移民实边”“徙民屯垦”等政策,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经营。经过本地各族民众与中原移民的艰辛努力,河西走廊在发展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了敦煌以西,并在阳关和玉门关设立了两个军事关隘,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为强化统一管理,汉在这里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河西四郡的建立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赋予地方官以较大的权力。在郡之上又设立起了州一级地方政权,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由此,将实行了400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凉州辖10个郡,99县和2个属国。河西走廊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另外,新增设了两个属国。一个是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面;另一个是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属国在政区级别上相当于郡,地方长官称都尉。东汉
兴平
元年(194年),在河西置雍州(州治姑臧),撤销凉州。
三国时期
,基本上沿袭了前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魏
黄初
元年(220年),曹丕重置凉州。“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设有凉州1州(另外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个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凉州领金城郡(治今兰州西)、西平郡(治今青海西宁)、武威郡(治姑臧县)、张掖郡(治今张掖西北)、西海郡(治居延)、酒泉郡(治今肃州)和敦煌郡(治今敦煌市西)。河西走廊的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属于魏。西晋时,凉州治姑臧,辖6个郡,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和西郡(今山丹一带),共41个县。
“五凉”,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
存在于河西的、以“凉”为号的五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两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立的北凉。从晋
永宁
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算起,直到北魏
太延
五年(439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灭亡,“五凉”的存在的时间长达130多年。这“五凉”分别为:前凉(301—376年),治姑臧(今凉州),辖河西走廊18郡,最终为前秦所灭。前秦匆匆走过之后(只有10年),后凉(386—403年)建立,亦治姑臧。其辖地东边以金城郡与乞伏西秦相邻,西边置高昌太守,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督镇守高昌。除前凉18郡外,新设昌松、番禾、西河、乐都、西安,三河、浇河和临池等8郡。显然,其控制范围达甘、青部分地区乃至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可称得上是当时西北较强的一支割据势力。南凉(397—414年),最初治所在乐都(今青海乐都),406年迁治姑臧(今武威)。西凉(400—420年),初设治敦煌,后迁往酒泉,辖今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亡于北凉。北凉(401—439年),初设治张掖,后迁至姑臧,所辖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还有西平、乐都至湟水流域以及天山一带。
北魏,凉州治武威(今凉州区),辖武威(今武威市境)、番禾(今永昌县)、临松(今张掖市和民乐县之一部)、梁宁(今酒泉市)。
北周
,河西走廊设凉州、甘州和瓜州。凉州,治姑臧,辖区大致范围包括今民勤东北、武威、永登东南、永昌西部。甘州,治永平(今张掖市西北),辖区大致为今张掖、山丹、民乐、酒泉、高台之一部。瓜州,治鸣沙(今敦煌市东南),辖区约为今敦煌、瓜州、玉门市之一部。
隋初,为避免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于隋
开皇
三年(583年)取消郡一级建制,确立州、县两级制。最初,在河西走廊设三州,即凉州(今武威部分地方和永登县南部)、甘州(今甘州部分地方和肃州)、瓜州(今敦煌、瓜州和玉门部分地方)。炀帝
大业
元年(605年),再次恢复为郡。
入
唐
之后,唐太宗时期全国共分为10个道,同时将原来的郡改为州。河西走廊属陇右道。唐玄宗时又恢复为郡。唐肃宗时再次改郡为州。自此,一直为州、县两级制,终唐一世。当时,河西走廊设有5州,即凉州(辖今凉州、金昌、古浪),甘州(辖今甘州、山丹),肃州(辖今肃州、玉门),沙州(辖今敦煌),瓜州(今瓜州)。到了唐睿宗
景云
二年(711年),将陇右道一分为二,黄河以东仍称陇右道;黄河以西称河西道,并置河西节度使。分设后的河西道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7州。“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各州,并废除了原先的州、县、乡、里建制,按不同区域重新建立若干部落,实行统一管理。
宋
时,河西走廊为党项羌所统治。北宋
宝元
元年(1038年),西夏王国正式建立,定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凉府为其辅郡。西夏在河西走廊设有5州,即凉州(后改为西凉府)、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为了加强这一带回鹘、吐蕃的管理,还设立了特别的机构——郡和府。”将甘州设为镇夷郡,肃州设为番和郡。另外,西夏政权还专门设立宣化府,作为管理少数民族的宣抚机构。
进入元代,于元世祖
至元
十八年(1281年),以河西走廊的甘、肃二州之首字相并取名为“甘肃”,正式设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主掌监察的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亦设甘州。河西走廊设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兀刺海路。甘肃行政区划大致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中国行政史上,元代首创的行省制度成为地方行政最高一级建制,沿用至今。
明
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一直到了明太祖
洪武
九年(1376年),明廷认为行中书省的职权过大,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割据局面,决定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河西走廊设有甘州五卫:即甘州左卫(今张掖)、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山丹)、永昌卫;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沙州卫(今敦煌、瓜州);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酒泉市西南)。另外,在河西走廊还设有古浪、高台两个守御千户所。
清代
,地方行政建置基本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河西走廊建置沿用明制。直到雍正二年后,对河西走廊建置作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建置,据《清史稿》记载:凉州升为府,置厅、县;领厅一县五,即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和平番五县,以及庄浪厅。甘州,罢行都司置府,领张掖、山丹、高台三县;顺治七年,割高台隶肃州;乾隆间,增置抚彝厅。肃州,省卫并入甘州府;雍正七年,置直隶州,割甘州之高台县来属。安西直隶州,雍正元年复设沙州所,设安西同治;雍正三年,省靖逆同治,徙通判治其地,仍领二卫,旋升沙州所为卫;乾隆二十五年,以沙州卫为敦煌县;二十八年,降直隶州,隶安肃道,领敦煌、玉门二县。清朝在地方还设有监察区,其下设道。甘肃省监察区共设6道,河西走廊为二道,即甘凉道(治所甘州)、安肃道(治所瓜州)。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河西走廊为甘凉、安肃二道,但治所有变。甘凉道,治武威县,辖甘、凉二地。安肃道,治酒泉县,辖肃州、安西二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河西走廊设立了三个专区,即武威专区、张掖专区和酒泉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二专区,合为张掖专区,治张掖。1961年,重新恢复为三个专区。1965年,从酒泉专区划出嘉峪关,设嘉峪关市(地级);1970年,又将嘉峪关划入酒泉地区(1969年10月后称地区)。1971年,再次将嘉峪关划出酒泉地区,连同嘉峪关地区指挥部、三九公司并为嘉峪关市(地级)。1982年,从武威地区划出永昌县,成立金昌市(地级)。
[14]
地理环境
河西走廊在国外地理文献中又被称作甘肃走廊,其具体位置西起若羌、阿克塞、敦煌间的甘新交界,东至古浪峡口,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30—120千米不等,包括阿拉善高原中西部地区总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
[7]
主要涉及甘肃
武威
、
金昌
、
张掖
、
酒泉
、
嘉峪关
等城市。
[7]
河西走廊的三种地质特征决定了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也划分为三种地貌类型:(1)走廊南部的
祁连山
山地和
阿尔金山
山地,是由古生代褶皱、中新生代断裂隆起的高山和谷底组成,大部分海拔在3000—3500米以上。(2)中部为走廊的平原,东西各与河西走廊的东西界点相吻合,即东至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从南北两侧山地冲刷而下的砂砾遍及整个走廊,在重力的作用下冲积、洪积物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南山北面的坡积带、洪积扇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面的坡积带。在新构造运动时将走廊内的平原分隔为安西—敦煌盆地、酒泉—张掖盆地和武威—民勤盆地这三个独立的盆地,并分别由三大内陆河孕育生发。安西—敦煌盆地南北宽100—200千米,是河西走廊最宽广和辽阔的区域,海拔在900—2500米之间,地势自南向北,由东向西倾斜。酒泉—张掖盆地位于走廊中段,主体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地势主要向西北倾斜。武威—民勤盆地主体海拔在1500—2000米,地势自西、南、东向中心倾斜,最后向北缓降到阿拉善高原南部。(3)北部为北山山地和
阿拉善高原
,分布着长期遭受风蚀的低山和残丘,自东向西又绵延数千里的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
从以上地貌类型划分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土地面积辽阔,单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适合发展农耕的,但遗憾的是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戈壁、沙漠、山地占据了走廊的大部分面积,适宜农耕发展的土地仅限于走廊中部的绿洲平原,加之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限制了河西农业的规模发展,据统计河西走廊宜农土地仅为1336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其中人工绿洲面积11125平方千米,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12%。
[10]
河西走廊风力发电
(5张)
水系
|
介绍
|
图片
|
---|---|---|
石羊河水系
|
石羊河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它发源于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麓,流域覆盖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和白银4市9县区,全长250多千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古凉州文化。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夹击之下,20世纪50年代末,石羊河的闾尾青土湖彻底干涸,在国家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干涸了半个世纪的青土湖又重现碧波。
[6]
|
|
黑河水系
|
黑河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夏季上游多雨的季节,黑河水位陡涨,从祁连山里涌入的河水湍急奔涌而来,向着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急速奔流而去,全程800余千米,沿途浇灌出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的“金张掖”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
[6]
|
|
疏勒河水系
|
疏勒河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它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的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横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全长500多千米,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疏勒河唐代叫“独利河”,元、明时期叫“布隆吉尔河”,清代以后叫“疏勒河”,创造了疏勒河文明和丝路文化。疏勒河先从甘肃玉门市的昌马峡谷奔涌而出,然后掉头向西,穿越玉门市、瓜州县到达敦煌市,在敦煌与党河汇合后,从玉门关继续向西。疏勒河的下游多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是面积较广的戈壁、沙丘。
[6]
|
河西走廊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温带荒漠草原、温带和暖温带荒漠。温带荒漠草原位于走廊东段,主要的植被包括戈壁针茅荒漠草原、沙生针茅荒漠草原以及短花针茅草原;荒漠分布在走廊的中西断,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梭梭、裸果木、蒙古沙拐枣、含头草、红沙、齿叶白刺等,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草原植被,如大黄山东南坡的针茅、冰草草原。走廊内的森林分布比较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黑河、石羊河下游沿岸的胡杨和沙枣林,一是位于大黄山阴坡的小片青海云杉林。
[10]
河西走廊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漠土分布于古浪河冲积扇中部,花草滩和民乐洪水河冲积扇下部,灰棕漠土分布于酒泉—张掖盆地的洪积平原中上部、疏勒河大坝冲积扇,棕漠土分布于干燥剥蚀残山及其以南的砂砾洪积倾斜平原,敦煌以西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山前平原。
[10]
人口
民族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多民族走廊,这里先后居住过许多不同的民族。河西走廊古代居民的族种多,关系复杂,而且迁徙也很频繁。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共同开垦了这片热土,一道成就了河西走廊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使这里成为民族融合的一个大熔炉。主要有
羌戎
、
乌孙
、
月氏
、
匈奴族
、
鲜卑族
、
卢水胡
、
回鹘
、吐谷浑族、
党项羌
等民族。
作为多民族聚集地的河西走廊,古代民族众多,民族迁徙频繁。以上这些民族,只是其中一些主要民族,并非全部。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民族无法甄别,甚至连一些民族的确名也是后来很晚的事。
[14]
2000年,从人口数量上看,藏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数量居首位;从分布状况看,河西走廊从东到西都有藏族居住,分布地域广泛;再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以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主,包括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和土族,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5%。其中绝大多数民众都信仰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少数民族人口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是最多的。
[14]
经济
农业水利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农业耕种其性质与内地一般农业有所不同,依靠高山雪水灌溉,一切灌溉沃野均沿山麓作点状分布,有水即为良田,无水变为荒漠,是典型的依靠祁连山融雪灌溉的绿洲农业。古人曾说无弱水即无张掖,推而广之,无雪水、无河渠、即无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灌溉用水,直接来源有河水、泉水和井水,三者之中,井水多供饮用绝少灌田,泉水灌田虽不乏实例,范围亦属有限,故最重要者当推河水。该区较大河川,均发源祁连山中,雪融下注,乃成河川,河流出山后,人民筑坝拦水,分渠引道,用以灌溉。渠道长者达到百余里,短者十余里。渠分流谓之沟,渠宽一二丈,深一丈以下不等,在河西走廊形成了沟渠纵横的灌溉网络。河西大部分人口,皆聚集于此等少数灌溉沃野。
[13]
历史文化
-
1.
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的相互转换:这是河西走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方式。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牧业文化的分布空间代有盈缩,此消彼涨,文化空间的相继占用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整合,促使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不断发生代际转换。
-
2.
多民族语言的深层次融合: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子,其吸收、移植、借用其他文化成分显然要滞后于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多民族混合分布的河西走廊地区,随着民族交往的不断发展,民族语言的融合亦持续发生。
-
3.
不同民风之间的濡化:处于农牧业过渡区域的河西走廊,早在唐代就有“人兼北狄,俗杂西戎”之说,不同民风之间的濡染自古皆然,史乘也多有论及,如武威就是“番戎杂处崇刚气”,安西县“地杂蕃回,民气尚武”,山丹县“居杂羌戎”、“人惟尚武”;而肃州(今酒泉)则是“番夷杂处,人习战斗,非礼教信义之邦”。 [12]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
天梯山石窟
、张掖
马蹄寺石窟
、瓜州
榆林窟
,敦煌
莫高窟
等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9]
价值意义
风景名胜
风景
|
介绍
|
图片
|
---|---|---|
莫高窟
|
||
榆林窟
|
||
敦煌古城
|
||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
||
安西桥湾城
|
||
海市蜃楼
|
-
|
|
三危圣境
|
||
西千佛洞
|
||
阳关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
|
阳关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位于阳关遗址西10千米处,由葡萄长廊、葡萄观赏园、沙生植物园等组成。总面积16.65平方千米。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
|
月牙泉
|
||
骊靬遗址
|
1999年,
骊靬
故县和骊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内外考察和研究骊靬故县和骊靬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浪潮,经十余年不衰,且势头越来越热,随之形成了骊靬文化,现已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为古老的骊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
|
张掖丹霞国际地质公园
|
||
山丹军马场
|
山丹军马场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解放军最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长城》等影视片在该地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和军马场都有所名气,成为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
|
|
高台烈士陵园
|
高台烈士陵园
由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纪念亭、烈士公墓、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物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纪念碑建成于2009年4月3日,纪念碑采用传统纪念碑造型,高29.37米。碑身上部的党徽寓意革命战士永远在党的领导下前进,碑体正面为原西路军第三十军政委、原国家主席
李先念
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9年8月20日,
习近平
总书记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习近平强调,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2-3]
|
|
武威文庙
|
||
天梯山石窟
|
天梯山石窟
位于
武威
城南50千米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
东晋十六国
时期的
北凉
,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被称为“石窟鼻祖”。2001年,被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18个洞窟,主体大佛窟开凿于盛唐时期,高达28米,是全身贴金铂的一尊大佛。主要景点有天梯大佛、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天梯湖、围堰坝等。
|
|
武威雷台
|
||
武威白塔寺
|
||
罗什寺
|
生态保护
2017年9月以来,按照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的《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以及国家林草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相关实施方案和任务,确定
祁连山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任务5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