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孝金波 王亚静)近日,有网民测试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滴滴出行”称,“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网民对此仍有质疑,3月25日,“求真”栏目记者联系到了“滴滴出行”的公关负责人李敏,但其并未对网民的新问题进行回应。

随着“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引起热议,3月23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发出该公司CTO张博在内网发布的公开信截图,配文称“‘大数据杀熟’?其实大家想多了啦。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信中称,“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创造用户价值是公司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底线。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实付车费’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

对于造成“预估价”波动的原因,张博给出三条解释:第一,每个行程的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的。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其中,路况是最复杂的变量,变化非常快。第二,“滴滴显示的预估价金额=预估价-优惠券抵扣金额。有一些网上的案例对比忽略了优惠券抵扣金额,因此造成误解。第三,乘客发单时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复杂的,这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信息。即使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确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

在“滴滴出行”的官微下,一些网民评论表示自己亲身经历过“杀熟”,对此番回应并不买账。并且,网民提出了“导航绕路”、“同时同地打车但两人的起步价格却不一致”等新问题。记者就“滴滴如何利用客户行程大数据”、“对‘大数据杀熟’的态度”以及网民新提出的问题等对“滴滴出行”的公关负责人李敏沟通采访,但截至发稿前,“滴滴出行”并未给出回应。

3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指出,“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

(责编:孝金波、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我国7月起实施 机动车排放召回
本报讯(记者 蔺丽爽)由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规定,机动车存在排放危害的,其生产者应当实施召回。…
“最帅交警”孟昆玉 守护国旗朝升暮降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支队副支队长孟昆玉,从警20年,长期扎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执勤在长安街沿线。他曾每天设置三个闹铃,一年365天每天起三更、睡半夜,两次守护五星红旗的朝升暮降;曾因其笔直的站姿、标准的手势、不厌其烦地服务群众,被几名大学生作为暑期作业拍成视频传到网上,被网友誉为京城“最帅交警”;也曾为了保证国庆70周年安保工作,先后16次深入路面实地踏勘。…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