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世纪:哲学家是如何创造上帝的?
希腊(Hellas)和希伯来(Hebrew)是西方文明的根基。
希腊文化是指古希腊一路发展而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它强调 “理性人” ,关注理性、知识、形而上学。人有理性,所以要用理性来规定一种标准的人生。
希伯来指犹太人,该文化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帕斯卡、卢梭等。它在中世纪一千多年通过基督教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它强调 “整体人” ,关注痛苦、罪恶、死亡等。整体人体现于个体上,在每一个个别的人身上。
这两个H在哲学上的第一个结合点便是 新柏拉图主义 。这也是中世纪哲学开始前最重要的一站。
受到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等因素的影响, 普罗提诺 (柏罗丁、普洛丁)继承、修正了柏拉图主义的主要学说,发展出了新柏拉图主义。
他一方面继承了柏拉图主义,比如:上帝是至善的理型,是非人格化的,是超验的;另一方面,也发展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神即“太一(元一)”,是万物的起源,分阶梯地流溢出了精神、灵魂、物质。
下面我们详细来详细了解一下普罗提诺的观点。
普罗提诺认为,“神的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正的神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两样”。不过他并没有善罢甘休。他认为,尽可能贴切地说明神的方法是:否定。
“如果你想说明神或感知神的存在,那就请你排除所有非神的东西,剩下的就是神了。”
通过这种方法,普罗提诺认为,神非有限、也不可分的、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不运动、不静止、无形体、无大小、无状态、非此、非彼、无思想、无意志、无欲望。
最终,普罗提诺认为,不同于有限存在的多样性,神明是纯粹的“太一”。
他将“太一”比作一泓清泉,比作太阳。泉水外溢,但在外溢的过程中泉水自身却不会减少。太阳发光,但在发光的过程中太阳自身却不会变小。
我们也可以说,“太一”的扩张类似物体的自我流溢。在流溢的过程中,物体丝毫不会失去自己的本质。这些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普罗提诺对世界的看法:世界直接来自神,同时又被包括在神之中。它是“太一”的外溢所致,但又和“太一”一体,存在于“太一”之中。来自源泉,但又没有与源泉分离。
“太一存在于多样之中,同时又和多样有别。”
那么“太一”流溢为世界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普罗提诺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梯:“太一”存在,且看到自身存在;精神和包括在精神之内的精神世界诞生;世界灵魂诞生;宇宙、有限的感官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诞生。
总之,所有的现实,都是“太一”的扩张。这些东西存在,只是因为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与完美程度代表了“太一”的影像。世界完全是神的世界,所有的一切已经包括在神之中。
普罗提诺的“太一是万物的起源”的观点,是哲学对神学的一种形而上的语义学支持。类似的这种支持贯穿整个中世纪。
不同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上界、下界的二元分立,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用“太一”理论设法把上下二界整合为一个一元的系统。这为基督教神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外,整个哲学史还始终贯穿着一条地下暗河,不为大多说人所关注,那就是神秘哲学。神秘哲学的典型特征就是遁世,是对尘世的厌倦,是忘记所有存在,是万事皆空,是虚无。普罗提诺是这种哲学思想的第一人。此后,狄奥尼修斯、爱留根纳、埃克哈特、库萨的尼古拉、伯麦、巴德尔、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都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上就是普罗提诺的基本观点。下面我们正式进入中世纪哲学思想的学习。首先,中世纪的时间范围是什么呢?
中世纪(Middle Ages)一般是指从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罗穆路奥古斯都被废黜开始,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中世纪又分为三个阶段:早期(Early Middle Ages)、中期(High Middle Ages)、晚期(Late Middle Ages)。早期一般认为是从476年西罗马灭亡,一直到962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中期是指从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到1292年十字军东征结束。晚期是指从1292年十字军东征结束,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东罗马帝国。
很多人一提到中世纪就用黑暗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其实,不得不承认,中世纪的宗教信仰解决了一般百姓心中对于痛苦、罪恶、死亡的疑虑,安顿了当时民众的心灵,维持了社会的大致稳定,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整个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中世纪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家,虽然都发展了完美的系统,确实很了不起,但并没有找到出路,并没有明确最高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最高的形式呢?还是最高的一个原理?
中世纪哲学一方面上承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让这两大哲学家的思想往后传下去;同时它对于近代西方哲学,也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哲学的概念,比如本质、存在、质料、性质、共相等。后来许多学者探讨问题的方法,也受到中世纪经院学派的影响。
我们要介绍的哲学家有:奥古斯丁、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
中世纪哲学前后分为教父哲学(强调为宗教信仰辩护)时代和经院哲学(重点放在用理性论证的过程上)时代。
经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基督教罗马教会)承认,负责确立基督教正统教义的指导者们,称为教父。教父传授的教义,就是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 奥古斯丁 。
一般的古希腊哲学家将人看成宇宙的某个环节,苏格拉底和他的继承人将人看作社会活动中的行动者,新柏拉图主义的学派将人看成是从神之中流溢到世界之上的小部分。
奥古斯丁与他们都不同。他开始完全转向人的内心,这开启了哲学史的新阶段。
奥古斯丁认为,人都生活在错误、荒谬、迷惘之中,继而会产生不安。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简言之就是:“我错,故我在”(Si fallor,sum)。
那么该怎么办呢?答案在上帝那里。奥古斯丁又是 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的呢?
奥古斯丁认为,一个人在观察他的内心时,会发现真理的存在。所以,必然存在某种尺度来衡量人的理性是否符合真理。因为理性服从尺度的判断,所以尺度高于理性。而这个衡量理性的尺度就是上帝。所以它必然存在。所以,他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脆弱的,人内心的不安只有到上帝那里才能得到安宁。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宠,人与生俱来的原罪便无从得到救赎。教会是救赎人类原罪的中介。
那么,奥古斯丁认为, 上帝的特征 是什么呢?
奥古斯丁同样是从人出发,来归结出造物主的特征。一个人在观察自己时,会发现自己的三个本质:记忆力、观察力、意志力。这三点合为一体。以人作为类比,在人之外的其他事物,也具有这种三重结构:每个事物都是独立完整的;和其他事物有区别;和其他事物有联系。
基于此,他就发展出了“神、耶稣、圣灵一体”的三位一体说:神就是爱;任何爱一定要有能爱、所爱,这样两个主体才能相爱;所以要有圣父、圣子,这是最亲密的情感;让这种爱产生的某种力量就称作圣灵。
奥古斯丁如何解释 人类的历史 呢?
同样是出于对人的兴趣,奥古斯丁关注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并不是从人开始,而是从丑恶天使的堕落开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阵地,是上帝力图构筑神的王国的一部分。上帝之城与世俗、魔鬼之城在这个阵地上展开搏斗。历史的各个阶段是这场搏斗各个回合的表达,历史的中心是基督到来,历史的结束是末日审判。最终,丑恶将受到惩罚,上帝之城也将会全面实现。
总而言之,从人的内心出发,奥古斯丁奠定了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思想基础。
在奥古斯丁之后,从第九世纪开始,经院哲学的兴起,代表人物有安瑟伦(安塞尔谟)、托马斯·阿奎那、奥卡姆等。
因为忠实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基本原则, 安瑟伦 也被称为奥古斯丁第二。同时,因为澄清思想和信仰的关系,安瑟伦还被尊称为经院哲学之父。
安瑟伦的努力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澄清思想和信仰的关系。
安瑟伦认为,信仰是所有深层认识的起点,因为信仰一定促使人去理解他所信仰的东西。所以,思想与信仰之间不会产生矛盾。上帝是思想的对象,同时又是思维能力的创造者,二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发生矛盾。因此,人完全可以依赖理性思维,即使面对神圣的东西时也应该这样。也正基于这一点,安瑟伦才坚信,无须天启理论的帮助,人从单纯的理性出发,通过纯粹的哲学之路,也能找到上帝存在的证据。
第二,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第一种方法继承了奥古斯丁,文中不再赘述,下面表示的是其独创的方法。安瑟伦认为,每个人,即便是傻瓜或根本不信仰上帝的人,都必然承认有个“无法超越的最大的东西存在”。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上帝。也就是说,在每个人的精神里存在“上帝是绝对的大”这个概念。这个大并不表示数量关系,而是表示它同时也具有最丰富的成为现实的可能。因此就可得出结论:如果上帝存在于理性之中,就必然也存在于现实之中,因为单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东西必然小于既存在于理性之中又存在于现实之中的东西。单纯想象出来的上帝将会缺少完美性,也就是说,缺少现实的存在,因而将会是不完美的。因此,上帝作为可以想象出来的最大的东西必须也是现实的。
从上帝这个概念出发证明上帝的现实存在,在后来的哲学史上引起了一系列争论,涉及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康德、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
先来看 托马斯·阿奎那 ,他对经院学派开山鼻祖安瑟伦的证明不以为然。无论是在思想与信仰的关系上,还是证明上帝的存在与本质上,托马斯·阿奎那都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托马斯·阿奎那的时代,本来人的精神(尤其是神学、哲学)就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害和挑战,以形质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到来更是让时代处于精神革命的边缘。
中世纪初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已被欧洲忘却,但在伊斯兰世界却被接受。直至中世纪中期,十字军东征(1096—1291)的时候被重新发现,并经过翻译又传回欧洲。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把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摆在了面前,这使教会感到恐慌。
托马斯·阿奎那为了对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反过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证明理性和信仰可以两立,这就把伊斯兰文化圈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教义融合在了一起。
托马斯·阿奎那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解释了信仰与理性、神学和哲学的关系。
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未触及“死后的世界”“宇宙的外围”等问题。而这类凭借理性无法触及的问题,就是真理,而迫近真理的是神学。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信仰和理性。信仰和理性是一致的,不是矛盾、对立的。同时,神学和哲学是上下级关系。他认为,在上帝的启示下,借助信仰的帮助,人的理性在一定范围内也能认识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的某些普遍特征,不过很有限。
第二,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解释了现实世界层次结构。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充满活力的各个层次组成的统一整体。各个层次的形式在潜能的作用下,不断超越质料,追求成为不具有任何潜在的纯粹现实。他把现实世界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最低级的存在是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借助外力把形式压在质料上;较高一级的植物具有形式和灵魂;动物也有形式和灵魂,但是灵魂会随肉体消亡;人有形式和灵魂,灵魂不会随肉体消亡,但是灵魂需要依赖肉体;天使比人更高一等,灵魂不需要依赖肉体,但它是被创造的;上帝超越所有存在,是纯粹的、创造性的精神。
第三,提出了认识上帝的存在与本质的方法。
任何存在物存在必有其因,而这个因背后一定有另一个推动者……以此链条追溯下去,找到的第一因,即上帝。在认识上帝的本质方面,他也用了类比的方法。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的同时将自己的某些本质特点分给了人。从人出发,借助自然理性的天赋,就可以模糊地推导出上帝的某些特点,比如从人的有限的善推导到上帝的无限的善。不过即便如此,通过信仰,人对上帝的认识并不是最完美的,除非在彼岸。
托马斯·阿奎那完成了经院哲学,使基督教神学变得更加完备,所以他被称为经院哲学之王。
然而,伴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其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即关于“共相是否存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对立。
什么是共相?什么是唯名论?什么是唯实论?
相对于猪、牛、羊等词语,“家畜”就是 共相 ;相对于太郎、约翰、翠花等词语,“人类”就是共相。像“家畜”“人类”这样的共相,是本来就存在的吗?还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认为这些共相存在的就是 唯实论 ,代表人物安瑟伦等;认为这些共相不存在的就是 唯名论 ,代表人物有洛色林、奥卡姆等。
如果“人类”这个共相不存在的话,那么负责救赎人类的教会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对于教会来说非常重要。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中世纪哲学常常被认为是暗淡的。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穆斯林宗教,其内部哲学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做支撑和辩护。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常常被拿来为宗教服务。故而,现代基督教思想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强力影响,而哲学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
不过奥卡姆的唯名论,尝试改变这一切。
中世纪后期晚期的 奥卡姆 (奥康),是唯名论者。他认为彼此独立的个体是存在的,但是将个体总括起来的“人类”这个共相是不存在的。
探求一个个的个体是有价值的,但是“人类”这样的共相并不存在,所以,不需要对此进行哲学讨论。“家畜”“人类”这些无用的词语应当用剃刀剃掉,这种思考方式就是奥卡姆剃刀。
这种思考方式完全否定了“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说法,应该把哲学与神学切割分离开来。他强调直觉和感官认识的重要性。这让人们逐渐摆脱了神秘主义,开始理性思考。
奥卡姆的思想也成了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的重要来源。下一节开始,我们来了解那些近代哲学家们的的思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