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科Way 美编丨小小粉刷匠

今年以来,汽车电子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出现近30年来首次下滑,市场走势令人担忧。车载电子作为汽车电子的组成部分,也出现了行业转型的焦虑。

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都在告诉我们,未来汽车将不是单纯的汽车,车载电子产品也将不是单纯的显示器或播放器。

V2X(即vehicle to everything)示意图

比起核心电控,车载电子一直被认为是行业中的配角。然而从过去的收音机与录影机,到现在的导航、雷达、行驶记录仪、倒车影像、HUD抬头显示技术,车载电子已经以简单的娱乐终端为起点,走出了很远。车载电子在承担了更多安全和实用功能的同时,与电控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也愈发接近汽车的“头脑”位置。

目前,中国10万元以下轿车中车载电子产品的身影随处可见。汽车装饰品因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车企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将配置升级,车载终端、导航等一些以前必须后装的“高大上”配置现在都“前装化”。

什么是“前装”“后装”?比如,车载导航,以前其在前装仅占市场的5%-10%,如今慢慢增长到60%-70%甚至更多。比如,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市场初期,采用后装ADAS产品的公司非常多,他们多数是以摄像头为主要载体,通过外挂设备的结合来实现警示+监测+提醒的作用。之后,随着深度交互体验的需求加强,前装ADAS孕育而生。在高端车辆、商用市场,成熟的ADAS系统都需要车企与ADAS厂商投入大量研发力量,经过标定、校准才能得到较高的精确度。前装产品在精度、准确性和交互性上确实更有优势。

“前装”挤压“后装”,后装车载电子前装化成为趋势,这一行业变化,对于国内众多的业务单一的车载企业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企业进入后装的行业壁垒比前装低得多,因为前装不仅需要解决与汽车安全紧密相关的车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产业,整车厂都有稳定的元器件供应商,换言之,前装市场几乎被如德尔福、伟世通等国际巨头供应商垄断,后来者很难实现突围。

生存还是毁灭,车载电子来到了新的路口,国内车载电子企业准备怎样应对?

记者近日走访了衍视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衍视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衍视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衍视)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公司,位于张江太库孵化器,拥有一支30人的“精锐”研发团队。但是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席执行官石景华丝毫不掩饰他的野心:凭借AR-HUD(即增强现实的抬头显示技术:Augmented Reality Head Up Display)技术打入前装市场。

随着汽车电子的快速发展,HUD也被逐渐重视安全性的汽车制造商看中。HUD——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是一个军用转民用的安全辅助设备,最早诞生于战斗机上。1988年,HUD被首次引入汽车领域,其将车速、发动机转速、油量、档位等重要信息实时显示在视线前方的一块透明玻璃上,驾驶员不用再频繁低头看仪表盘。不过,初期仅适配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未能实现在汽车领域的大范围普及。 随后,由于HUD设备带来了一些便利性同时成本进一步下降,汽车也开始慢慢跟进安装。通过HUD设备,用户可以观察到车速、限速指示、驾驶路线图等信息。这几年,资本对AR-HUD也正青睐有加。

在创立衍视之前,石景华就职于福特公司,有着二十年的汽车行业经历,早已不是新手。石景华笑称:“我们没什么钱,造不了新能源车,所以选择了智能驾驶。张江做ADAS的就有十多家,但我们不做,我们做AR的应用。现在AR在工业和娱乐上的应用比较广,但在面积只有两个平方的汽车里做得非常少。”所以衍视果断切入智驾领域,瞄准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增强AR技术,做AR-HUD,将HUD的赛道铺展得更远。

事实上,HUD汽车抬头显示技术的风已经吹了许久,却始终不温不火,甚至被称为“鸡肋”。所谓抬头显示,就是将仪表盘上的重要信息投影在驾驶员眼前,驾驶员不必低头就能查看仪表的资料,从而减少因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交通事故。经历了两代产品C-HUD(组合型HUD,需要单独屏幕来呈现信息)和W-HUD(挡风玻璃型,直接把信息投射到风挡上)的迭代,HUD本该到了穷途末路,但AR加HUD使它重回资本视野。AR-HUD的投射内容能与现实相结合,可以被运用在导航、人机交互等诸多领域。

衍视CEO石景华

选择前装,就相当于选择与老牌供应商“硬碰硬”,最终无疑是得技术者得天下。石景华选择HARD模式“生存竞争”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方面是认为客户习惯的培养是个从上往下的过程,只有让HUD先进入汽车,才能让这种新技术成为客户的“刚需”;另一方面,在前装挤压后装的大背景下,进入前装供应商就相当于抢占了先机,不会这么容易被淘汰。

衍视凭借其核心技术光学和算法,直接将图像投射在车前方7.5米处的道路上,并实现了30米的景深。在此基础上,整合了ADAS技术,实现车道偏移、前车距离监测、行人警告、超速提醒等一系列功能,以及AR实景导航。石景华对于AR-HUD的未来以及衍视在行业中的位置都非常自信,就连他的电脑桌面也是自家公司HUD的示意图:“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实现AR-HUD并且上路的公司,早在2017年5月份我们就成功开发出第一台AR-HUD样机。目前市场同行还非常少,市场上从2016年不懂AR-HUD,到2017年我们主动跟车厂客户讲,到2018年他们主动问我们要,现在2019年开始主动谈前装量产项目,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技术发展的路径。”

在接受采访时,石景华显得有些匆忙,对他来说,整车厂客户才是重中之重。他边打开投影边说着,上午在和百度谈语音合作,明天还要与大众、后天是奇瑞。必须承认,仅凭一己之力埋头苦干,即使有先发优势,也很难一直跑在AR-HUD的最前沿。很多车载电子公司是慢慢从后装过渡到前装,有了一定的客户,也给自己未来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和时间,衍视想要凭借领先技术直接切入前装市场硬碰硬,这条路无疑更加险象环生。

衍视科技的车窗全息投影技术

石景华还介绍到,衍视科技定位于开发智慧透明显示和车联网技术,除了成功开发的AR-HUD,还开发出了全新一代的全息显示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无介质空气成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非常酷炫,这些技术只有在美国大片《钢铁侠》中才看到这类科幻的场景。目前衍视公司已经给客户在开发各种应用的全新产品。

虽然,从世界范围看,AR-HUD还没有一款真正量产的产品出现,但是,不少车载电子企业早已雄心勃勃。国外的德国大陆集团、美国伟世通公司、日本先锋株式会社等企业很早就已经开始AR-HUD的研发。国内北京、江苏、上海、深圳有不少公司正在大量投入研发。

“AR-HUD产品还是一片蓝海,但是对AR-HUD技术的研发和布局已经是红海的赤膊相拼了,就看谁的研发、迭代速度快,未来也可能是胜者通吃的局面,一着不慎,企业成为先烈将是大概率事件。”

AR-HUD的真正上市,还需要解决诸多如语音识别、传感器、算法和软件等诸多的技术问题,AR-HUD对新技术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热切。企业之间的厮杀和博弈正愈来愈烈。拥抱新技术,适应新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

这是技术、资本,更是时间的比拼。车载电子企业竞争各方似乎确实处于一片黑暗树林之中,在产品成型之前,很难知道对手所处的状况。AR-HUD的风还在呼呼地吹,百舸竞流,但是谁才是真的王者?

让我们期待AR-HUD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也祝福这些挑战大牛的技术先行者们!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