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渤海之滨,黄河之洲。

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和核心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的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辖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和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共29个街道,58个镇,4个乡,5254个建制村。总面积9660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392.30万人。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市、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等称号。素有“渤海雄邦”之称。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城。商朝建有蒲城国,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清朝升州为府。中华民国初期曾一度置道,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境内建立了清河区和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1944年合并为渤海行政区。现惠民县是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置惠民地区、滨州地区,2000年设市。

春秋时期“兵家鼻祖”、《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秦朝“尚书再造”者伏生;东汉孝子楷模董永;三国时著名数学家、《九章算术注》的作者刘徽,著名经学家、“东州大儒”孙炎;南北朝时著名建筑家、北魏都城洛阳的总设计师蒋少游;隋朝绘画大师、《游春图》的作者展子虔;宋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诗词名家李之仪;明朝散曲大家刘效祖;清朝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著名金石和考古学家吴式芬;中国近代音韵学家劳乃宣,抗日名将冯安邦,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建筑大师、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者张镈,军旅作家黎汝清等都诞生或曾经成长生活在这里。1980年以来,张存浩等6位滨州籍著名学者先后当选两院院士。

风光秀美,生态文明之城。境域横跨黄河两岸,北观沧海,南揽群岳。依山、拥河、向海是滨州的鲜明特色。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处,全部A级旅游景区70家。其中,杜受田故居、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孙武古城旅游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旅游岛等4A级景区9处,醴泉寺风景区、碣石山等3A级景区46处。境内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贝壳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贝壳堤并存的以保护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保护区。魏氏庄园是中国最大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全市创建旅游强县2个、旅游强乡镇32个,旅游特色村79个,山东省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90个。“四环五海”(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环城景点和东、西、南、北、中5座水库)综合工程建设,铸就了滨州城市生态之魂,构筑起了具有滨州特色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发展格局。连续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将“苦海沿边”变成了“生态绿洲”,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7%,滨州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国家园林城市。“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已经成为滨州的城市品牌。

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之城。滨州素有“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之称,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先后形成与传承着独具特色的兵学文化、孝文化、海河文化、盐文化、草柳编文化等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滨州是吕剧、扽腔、渔鼓戏、东路梆子等戏曲的发源地。惠民泥塑、木版年画、胡集灯节书会以及滨州民间剪纸等久负盛名。吕剧《梨花雨》《烈烈渤海红》等14余部大型优秀创作剧目,有3部作品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大奖。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项目35项。全市拥有国有文艺院团8家、剧院(场)11座、公共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国有博物馆9个,9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所有村(社区)均建成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书画、摄影等各类文化协会30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500多个,现存不可移动文物449处,文物保护单位25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

追求卓越,激昂奋进之城。秉承“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老渤海精神的滨州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构建起了以纺织、化工、食品、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五大传统产业为主和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为辅的门类较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电解铝产能、纺纱能力、粮食加工能力均居全国第一,粮食产业的“滨州模式”在全国推广;活塞、轮毂、环氧丙烷、玉米油、葡萄糖、坯布年产量以及金属板材生产规模、肉牛加工量、绳网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魏桥、亚光等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贝瓷等地理标志品牌闻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495个。滨州是多种水产品和海洋化工、盐化工生产基地,是全省最大的对虾苗种繁育基地、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高端铝、新型化工、家纺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滨州最核心的经济元素。2019年,全市有各类市场主体34.84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6家。有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6个,“全国综合实力千镇”7个。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19亿元,税收收入408.9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96亿元。

宜居宜业,和谐温馨之城。境域属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缓。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7℃,降水量564.8毫米。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16.39平方千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6.84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7.28平方米。城市供水、燃气普及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7.81%。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08所,其中高等学校5所;滨州被列入全国“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和全国校园足球学校改革试验区。全市重点实验室达到4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家,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院士工作站21家,独立科研机构10家。全市各类卫生机构3005个,床位22255张,其中三级医院7个;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明显成效市”。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六次复审。全市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建立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改善增幅度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四位,空气优良天数206天,是全省增加最多的市。国控、省控河流断面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建起全省首家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务模式,成功入选“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地市级案例)十佳城市”。

活力充盈,加速崛起之城。全市拥有未利用土地224万亩,已探明矿产资源32种。黄河流经境域94千米,小清河水系、海河水系等主要河流有10条,湿地资源居全省第4位。拥有海岸线长126.44千米,滩涂和芦苇湿地17万公顷、负5米浅海面积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滨州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16990千米。长深、荣乌、青银、滨德、济滨东、秦滨等8条高速和穿越境内的205、220国道构成高等级公路框架。积极争取国家民用运输机场规划,构建“五高两铁”(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滨临高铁、环渤海高铁、德滨高铁、德大铁路、黄大铁路)交叉汇聚、八条高速公路纵横合围、亿吨港口海河联运、县乡道路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按照“一城两院八校”总体布局,规划37平方千米的渤海科创城和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开工建设;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山东康养职业学院开始筹建。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升级,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提升,“富强滨州”建设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