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华
年关近了,乡愁浓了,在人们密集的脚步声中一年一波的春运开始了。
春运,这个特别词汇,第一次出现是在1980年在人民日报上的,其意思就是指春节运输,它是中国人在农历春节前后(一般是40天)发生的一种气势宏大的交通运输压力的服务。近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波一波的激浪,春运的交响曲越奏越高昂,越来越激动人心。全国春运大军已从最初的1亿人次增长到去年的30多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人们戏称中国的春运是“宇宙最大的迁徙”。
年年春运,故事多多。春运的故事,是中国人独特的集体记忆;春运的历史,是中国时代更迭的缩影;春运的畅想曲,留下改革开放无法磨灭的印记。从南京春运所经历的点滴往事中,亦可窥听到其优美乐章中那动人的一节,由弱到强,由单音到混声,由平静到激越……
八十年代的春运
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凭借她博大包容的个性,改革开放后越发彰显出她的勃勃生机,源源不断的各路人才汇集到这里来求学、开拓、创业、发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的美丽绚烂。
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大批农民务工人员,他们或单个、或携一家老小、或集群,纷纷进城打工,安家落户。每逢春运开始,他们都要打起背包,回一趟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和那里的亲人团圆。
逢上这段日子,南京火车西站、中央门南京站、下关的南京港码头及公路轮渡,全是人,密密麻麻,挤得水泄不通。因为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客居异乡的游子。
他们中有的会选择公路、坐船,但大多数人首选的还是坐火车,谁都想求得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尚欠发达,铁路运力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买车票成了最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南京也像其他城市一样,春运车票“一票难求”。
那时的火车票样子是板票,上面印有车站、席别、价格等信息,等你买到票时再贴上印有具体车次和座位号的“票号”,才算是一张完整可使用的火车票。后来不用板票了,买票时电脑会自动打印出一张票卡。这给倒票的“黄牛”有机可乘,一些买不到火车票的,归乡情迫,只好忍痛高价从“黄牛”手上买票。进站时,车站的管理也没现在用上高科技,检票全靠人工。火车一进站,月台上人挤人,每个人手上提的、肩上扛的全是各种大包小包的行李、年货。每个人又都想抢先上车,有的人将妻子和儿女从车窗里推进去,自己再匆匆钻进车厢。车厢里,乱哄哄的,喊叫声、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父母们则努力的给自己家的孩子找一片空间。一节车厢原本定员108人,那时装两三百人都是常事儿。除了过道、厕所,连行李架上、座位底下都是人。有人在过道上铺了报纸打个盹儿,突然脸上一烫,睁眼一看,原来是旁边人的烟灰掉脸上了。中途想去上趟厕所,更是变得十分困难。车厢里空气浑浊得很,晚上,顶灯恍恍惚惚,车里的人也恍恍惚惚,一个个趴在桌上、靠着椅背、枕着玻璃窗迷糊地睡着,只闻那不停前行滚动的车轮声。
那时的农民工蓬头垢面,衣服上补丁叠补丁,回趟老家,连锅碗瓢盆都背着。有的民工回乡,为节省点钱,坐闷罐车(货车)回去,那滋味可用四个字概括:黑、脏、臭、慢。一位作家曾这样描写坐货车的经历:“货车黑乎乎的,没有座位。好在冬天穿得厚,可以垫上报纸席地而坐。车窗虽有,却是铁的,一尺见方。如果上车早,还能占据其中的一个小位置。窗关上了,全车漆黑。窗开了,寒风直灌。有人便把车窗拉开一小部分,既可见窗外移动的风景,又不致让别人抱怨风太大。车内永远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臊味。”
有人说,过年回家,是折腾,是受罪。即便是这样,人们还是要回趟生他养他的故乡,那是他们永远的乡愁,那是他们“家”和“根”的血脉。
新世纪开始的春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开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春运的硬件条件逐年改善。最大的变化就是火车不断更新迭代,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春运已由绿皮车时代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拉近了返乡人与家的距离。
不仅如此,从各级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在为保障春运有序安全运行,坚守岗位,做好服务,化解“春运难度”,提高“春运温度”。
到南京南站去看一看,候车大厅富丽堂皇,满目生辉。车站大厅一排排崭新的自动售票机、互联网购票区林立,专设了母婴休息室,各种丰富的快餐连锁店散见大厅,志愿服务人员热情地流动服务,十分便利。年轻一代的打工者,不像他们的父母们衣衫褴褛,早已穿着时髦得体,手拉一个行李箱,疾步走来,拿出身份证、蓝色磁卡车票刷刷脸,就可以自动验票进入候车大厅,做到人、证、票三合一。据《金陵晚报》2019年1月22日发布:“春运首日,南京公铁航客流32.4万人次,多条高速过境返乡车流猛增。”
在疾驰的列车上,旅客们一人一位安坐在车厢里享受着数小时的旅程:打牌、看报、聊天,有的旅客自带功夫茶具,在动车上细细品茶……一些买不到卧铺或硬座的旅客宁愿不坐火车,也不愿站着回家。不像过去,一个无座的票都要拼命去争去抢。大家对于出行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了。因为现在智能手机十分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春节回家一趟”的必要性已经打上了折扣。
再看富裕起来的返乡大军中,自驾车作为春运方式越来越普遍;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到禄口机场坐飞机已成为春运交通的优先选择。有人做过统计,乘飞机和自驾车回家过年的人数超过全部人群的60%,其中乘坐飞机的比例约为40%。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在南京落地生根的建设者、务工者,他们在回到遥远温暖的故乡,重温久违的乡愁后,又脚步匆匆回到他们生息的南京,开始新的一年的追梦。故乡永远都是深情回望的方向,永远都是前进力量的源泉。
春运,中国最美丽、最激动人心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