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想,《桃花源记》居然与《千与千寻》境遇出奇的相似。

二者主人公,一个是渔夫,一个是小女孩,渔夫误入一片绚烂桃花林,小女孩误入一条悠长的隧道;渔夫到了一个名叫桃花源的奇怪村子,小女孩进入了空无一人的恐怖小镇;

不过,渔夫在桃花源受到了村民优待,有鱼有肉,有酒有饭,而小女孩的境遇糟糕的多了,父母变成了猪,孤零零的她,又遇到了可怕的幽灵……

其实,与略显惊悚的《千与千寻》相比,《桃花源记》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网上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桃花源记》。

有人说,《桃花源记》根本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死人村落,摆出的理由如下:

疑点一,渔民迷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这个武陵渔夫,既然以捕鱼过活,应该有些年头了,或许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渔夫。

既然如此,捕鱼线路应该轻车熟路才对,闭着眼睛都能摸着回家,怎么会“忘路之远近”呢?这太不寻常了啊?难道遇到鬼打墙了?

疑点二,诡异桃花林。

渔夫走在小溪边,走着走着,突然闪出一片桃花林,异常美丽,绚烂芬芳,香气扑鼻,渔夫经常从这边走过,怎么从来不曾留意这片桃花林呢?

“中无杂树”就更奇怪了,远近既无村落,又无人家,无人打理,就算有桃林,也应该杂木丛生,乱七八糟才是,“中无杂树”如何做到的呢?是谁栽了桃树,又是谁在打理呢?

况且,桃树本就是驱鬼辟邪之物,难不成附近有鬼魅妖邪,这片桃林是来阻挡它们出没的?

疑点三,墓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夫往前走啊走,发现一座山,山脚有个洞,渔夫便钻了进去。这渔夫胆子真大,看到洞就往里面钻,就不怕里面有毒蛇猛兽吗?

洞口非常之小,越往里面爬越宽敞,渔夫钻的当真的是山洞,不是别的地方,如墓道?

疑点四,阡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渔夫到了桃花源之后,发现村容整洁,道路干净,布局合理,井井有条,新农村建设搞得相当不错。

这就奇怪了!

古代村落一般没有规划,没有布局,都是私搭乱建乱七八糟的,而桃花源如此整齐划一,就令人生疑了,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之前的推断,这是墓穴,要知道古人视死为生,墓葬是十分讲究的。

而且“阡陌”这个词的意思除了小路,也经常代指通往坟墓的路,陶渊明似乎故意留下了破绽。

疑问五,有酒有鸡。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古代,是不允许私自酿酒的,因为古代粮食少,酿酒糟蹋大量粮食,这么说来,桃花源的酒哪里来的呢?

何况,外面天灾不断,兵荒马乱,饿殍遍野,桃花源居然有肉有酒,这太不可思议了!会不会,这些酒,这些肉,就像白骨精骗猪八戒似的,用癞蛤蟆、石头变的呢?

疑问六,秦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据桃花源村民交待,他们自秦朝就来到了这个地方,与世隔绝,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就连现在所处的朝代也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渔夫从山洞进来,那么桃花源村民为何不出去一探究竟呢?既然渔夫出得去,村民一样出得去啊?他们为何不出去,忌惮着什么吗?

这都过了600年了,难道就没有一人想去外面看看世界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他们死了,他们是死人!死人肯定没法出去,也不能出去!

疑问七,找不到来时的路。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夫回去之时,村民再三交待,不要到处乱说,但渔夫不讲诚信,在回去的路上做了不少标记,之后又报告了太守,太守赶忙派人来找,但却找不到了,连桃花林也消失了!

这如何解释呢?说明渔夫食言,“村民”生气了,于是隐藏了起来,外人当然找不到了!

疑问八,刘子骥死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一代名士,听说了此事之后,便欣然前往寻找,结果半路猝死了,这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桃花源“村民”发出的警告,亡灵需要安息,不许再来骚扰,来一个,死一个。

果然,“后遂无问津者”,文中并未记载渔夫结局如何,但他违背了誓言,不会有好结果的!

那么,桃花源“村民”什么时候死的呢?

秦国统一六国时期。

秦国灭六国之时,其中有股豺狼般的秦兵,血洗了桃花源,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亡灵的怨念越积越深,集聚于此,600年后,渔夫喝醉了酒,误入了桃花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