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鳍
1
对,位置变化不大,位于鳃盖后方。起转向、维持平衡作用。
腹鳍
1
对,一般位于腹部,但亦有前移现象,至胸位或喉位,称为腹鳍胸位或腹鳍喉位,有的缺失,为分类依据。主要是协助维持身体平衡功能。
3
.
鳍条
软骨鱼类的鳍外面覆盖膜,内有角质鳍条支持。硬骨鱼类的鳍由骨质鳍条和鳍膜组成。依结构不同,鳍条可分为:鳍棘、硬刺(或假棘)、不分枝鳍条和分支鳍条。
(
3
)刺毒:
鳍棘有毒。这种毒液一般不稳定,属外毒素,易被加热或酸、碱等破坏。主要影响中枢神经、心血管、呼吸系统。全世界有
500
余种,我国有
100
多种,多为海产鱼类,淡水鱼类也有一些,如鲶、鳜、鳐等。
5
.发光器
咽颅由
7
对咽弧(咽弓)组成。第一对为颌弓,第二对为舌弓,第三至第七对为鳃弓。其中颌弓与摄食有关,在形态上变异较大,其余各对则变化不大。鲤科鱼类第五对鳃弓特化为下咽骨,其内侧着生有
咽齿
,咽齿的形状、排列及数目与食性有关,因种而异,常用作分类依据。
头部骨骼除脑颅、咽颅之外,还有鳃盖骨系及围眶骨系等。
(
2
)
脊柱
:脊柱是躯干部及尾部中央的一条支柱,紧接于脑颅之后,由一个一个脊椎组成,起着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
鱼类
脊椎
分化程度较低,仅分化为躯干椎(体椎)和尾椎。
椎体为双凹型。两个双凹型椎骨间所形成的球形腔内仍留有残存的脊索,并通过椎体正中的小孔使整条脊索患连成念珠状。
骨鳔类(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第
1-4
脊椎的部分结构特化,在两侧形成
4
对小骨,称为
韦伯氏器
或韦伯氏小骨。它们联系鳔与内耳,可能与感觉水流、水压的改变有关,可以加强声波的振幅、帮助传导信息。
2
.附肢骨骼
比圆口类进化程度高的表现在:体侧肌肉(
大侧肌
)被一水平侧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轴上肌和轴下肌。轴上肌分化出背鳍肌肉,轴下肌分化出偶鳍和臀鳍肌肉。尾部的一部分肌肉分化出尾鳍肌肉。
头部肌肉包括由脑神经控制活动的眼肌和鳃节肌。咽区的
8
对肌节在未分化的前清地按节排列,但由于头部骨骼发展,肌节退化消失或分化成结缔组织和舌肌等,只有前面的
3
对耳前肌节保留,转变成眼肌。眼肌共
6
条,控制眼球转向不同的方向。眼肌是很稳定的肌肉,在脊椎动物各纲基本一致。鳃节肌附生在颌弓、舌弓和鳃弓上,分别控制上、下颌的开关、鳃盖活动和呼吸动作等。
2
.变异
鱼类的口与咽无明显界线,因此多称为口咽腔。其内包括有
齿
、舌及
鳃耙
等。
口
由上下颌组成,为摄食器官。
鱼类的舌比较原始,没有弹性,不能活动,仅为基舌骨的突起上复以粘膜而成,其上分布有味蕾
(味蕾还分布于口腔、触须、体侧等部位)。
(
2
)
消化管
软骨鱼类多数种类在第一对鳃裂前方有
1
对小孔,称喷水孔,其前壁仍具残存的鳃,但已失去呼吸功能,称假鳃。喷水孔为退化的鳃裂,是咽部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硬骨鱼类喷水孔消失,但一些种类的鳃盖内面亦残留假鳃。
硬骨鱼类有
5
对鳃裂,第
1-4
对鳃弓上各有
1
对全鳃,每一个全鳃有
2
个半鳃(鳃片)组成。第
5
对鳃弓上无鳃片。鳃裂外侧有鳃盖保护,鳃片间的鳃隔比较退化,仅在鳃弓内侧残留细棒状痕迹。鳃丝排列紧密,使鳃片成梳状,每一鳃丝两侧又生出许多突起
��
鳃小片,鳃小片内含大量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水之间只隔着血管壁和二层细胞,因此活鱼的鳃总是鲜红的。
2
.呼吸运动
鱼进行呼吸时,首先将口张开,口腔底部下降,各鳃弓向外扩张,从而口腔扩大,同时鳃盖膜将鳃孔关闭,于是鳃腔即暂时形成真空,水流被引入口腔。然后当口关闭时,口腔底部上升,水即由口腔压入咽部,经各鳃裂进入鳃腔,水即散于鳃的周围,进行气体交换。随后各鳃弓的肌肉收缩,鳃弓离开较宽,同时鳃盖和鳃盖膜张开,开启鳃孔,水即由鳃孔流出体外
3.
辅助呼吸器官
鱼类的心脏小,仅占体重的
0.2%
。位于体腔最前端,即最后一对鳃弓的后面腹侧,包围在围心腔内,借横隔与腹腔分开。由于心脏紧靠肩带,肩带从两侧和腹面包围心脏,使得心脏得到很好的保护。
鱼类
心脏
结构简单,从后往前由
3
个部分组成:
静脉窦
、
1
个心房
、
1
个心室
。在心室之前,软骨鱼类还有一个可以收缩的动脉圆锥,属于心脏组成部分;而在硬骨鱼类,则为不能收缩的动脉球,它是腹主动脉基部的膨大,不属于心脏组成部分。
鱼类的血液循环属单循环,即从心室压出的血液,通过腹主动脉,经入鳃动脉进入鳃,在鳃部进行交换气体后,由出鳃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再逐步分枝,将多氧血运送到各个组织、器官。离开组织、器官的缺氧血,又逐步汇合进入大静脉,最后头部和躯干的血液分别由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经静脉窦进入心房。消化道系统的血液则由肝门静脉回到心房。然后心房再回到心室。
3
.脾脏
(
1
)
泌尿
(主要功能)
由血液携带的溶解物质进入肾脏,经肾小体过滤,其中水分和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有用的离子,如钠、钙、镁、氯等)大部分被重吸收,余下的成为尿液最终被排出。
(
2
)
调节渗透压和盐水平衡
大多数鱼类雌雄异体,且两性形态差异不大,只是在繁殖季节出现一些副性征(又称第二性征),如珠星(或追星,四大家鱼)、婚姻色(雄斗鱼艳丽体色)等。副性征在生殖季节过后消失。部分鱼类两性异形,如角��雄性体小,并以口吸附在雌性体上,营寄生生活;雄泥鳅胸鳍三角形,雌泥鳅胸鳍圆形。
少数鱼类出现雌雄同体,如�科的一些种类,且能同体受精。
黄鳝等会出现
性逆转
(或性变),第一次性成熟时为雌性,以后成熟则转化为雄性,并不再转化。
2
.受精发育
鱼类受精和发育有以下几种类型:
:
10
对
,嗅神经(大脑嗅叶发出)、视神经(间脑发出)、动眼神经(中脑发出)、滑车神经(中脑发出)、三叉神经(小脑发出)、外展神经(延脑发出)、面神经(延脑发出)、听神经(延脑发出)、舌咽神经(延脑发出)、迷走神经(延脑发出)。
脊神经
由脊髓两侧发出,每一个脊椎骨都有
1
对,由椎间孔穿出,分布到每节的肌肉等器官。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内含有感觉神经纤维,来自感觉器官或脊神经节,通入脊髓,又称感觉根。腹根则含运动神经纤维,自脊髓内部发出,通到身体各部分,又称运动根。
3
.植物性神经
鱼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眼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其特点是:角膜扁平、晶状体球形无弹性,多数无眼睑和泪腺,巩膜和脉络膜之间具一层银膜。难以通过改变晶状体和角膜曲度来调节视力,而是采取移动晶状体来提高视力。
3
.听觉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