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林
·
沃是位很典型的英国绅士作家,从1928年的长篇处女作《衰落与瓦解》到1965年的《荣誉之剑》三部曲合辑,四十年漫长创作生涯的总计十余部长篇小说,均交由伦敦老牌出版商Chapman& Hall运作出版。准确点说,《荣誉之剑》的首部曲《军人》出版于1952年,终章《无条件投降》出版于1961年。考虑到三部曲的完成时间跨度,伊夫林
·
沃最后的独立小说作品应为1957年出版的《吉尔伯特·皮弗德的痛苦体验》——这个题目难免不令人联想到《故园风雨后》的副标题“查尔斯·赖德上尉神圣和渎神的回忆”(这两部小说在崇教精神的描绘上也是彼此呼应的)。此后,伊夫林
·
沃再无新的长篇小说面世。
Evelyn Waugh at home in 1960 Rex
步入花甲之年的伊夫林
·
沃健康状态糟糕,肥胖症、支气管炎和耳聋困扰着他的生活。根据伊夫林
·
沃本人的传记作者马丁·斯坦纳德的说法,晚年的作家先生看起来就像个“疲惫的醉鬼”。从美国作家卡尔·范韦克滕1940年所拍摄的、伊夫林
·
沃参军时期的那张著名黑白半身照片来看,马丁此言似乎并无夸张的成分:他肥胖、微秃、眼窝凹陷,与21岁全身正装嘴角斜叼烟斗的英气逼人造型形成鲜明对比。至于他1960年罹患慢性疾病,在家接受电视采访时的留影,更是近乎恶意地“说明了问题”。可事实上,摄影师马克·吉尔森(Mark Gerson)在1959年时曾为伊夫林
·
沃和他的家人们拍过不少彩色照片,并且作为名人肖像被收藏在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内。透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出,五十多岁时的伊夫林
·
沃是神采奕奕且精力旺盛的,其形象与任何处于他年龄阶段的英国绅士形象相符:倔强、不屈且克制。从《卫报》到《泰晤士报》,英国的文学评论界长久以来都对伊夫林
·
沃的公众形象营造上怀抱着某种暧昧的恶意,小报式的冷嘲热讽几乎追随他的后半生。箇中原因的不正派程度,甚至令
英国知识分子们羞于启齿
:伊夫林
·
沃的小说创作,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持续揭发了一战过后英国式崇教精神的瓦解、“英国绅士”身份的集体崩塌和无以为继。
左拉在《我控诉》中写道:
在巴黎,征服人心的真理正在向前迈进,而我们都很清楚这场预料中的风暴将如何爆发。
那是1898年在《震旦报》上对德雷福斯案反犹主义内核的良知呼告。在伦敦,另一位绅士挺身而出,以小说创作的方式向同胞们昭示大不列颠旧国民性在世界大战后的“衰落与瓦解”。1930年出版的《邪恶的肉身》即为最直白的控诉之其一:背景是英国战后的二十年代,人物是新旧两辈英国人,描写的重点则落在所谓“妖冶的青年名流们”身上——他们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因为匮乏而堕落,旧贵族的大批量破产催生出“除了年轻激情之外再无所有”的一群畸人。阶层与社会的不公让年轻人如查理·卓别林喜剧中的小人物一般随波逐流,《邪恶的肉身》主角亚当遭遇的人生起落,多少与路德维希·蒂克小说《法朗茨·斯特恩巴尔特的漫游》对欧洲大陆青年追寻灵魂归宿的旅途描述相仿。从形式上讲,则更像是二十世纪社会情势下孽生出的全新一版《痴儿西木传》。一文不名的文学青年亚当,艰辛完成的文稿被海关一把火烧个干净,他自暴自弃、麻木不仁地参加酒会买醉,以50英镑签下毫无公平可言的出版合同,却凭借预付款赌博狂赢一千英镑,这笔巨款旋即又被骗走……这种典型的讽刺喜剧情节,读来却并不令人捧腹,只令人感到荒诞而绝望。伊夫林
·
沃所持有的笔调,就当时文坛状况来讲是奇异且超前的,诚如他在1964年出版的自传《一知半解:自传第一卷》中那句戏谑之语“一个人只有失去了对未来的好奇心,才到了写自传的年纪。”换句话说,他此前所完成的一切皆是出于对未来的好奇心。但这句话确实是实话吗?读过伊夫林
·
沃的十几部小说之后,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他出于慈悲心而施予庸众的敷衍。没有明说的潜台词则是:我对未来并无好奇心,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暗黑且沦丧的。
从对英式绅士精致笔法的掌握程度看,尤其在遣词造句的无懈可击这点上,伊夫林
·
沃称得上是无可争议的大师。这同时也意味着——他是个大谎言家。伊夫林
·
沃小说中最常出现的角色便是破落贵族,这也是文学史上最需要伪饰的一种身份。如果仅是这样倒也还好,但更为致命之处在于,他惯于将救赎之任赋予宗教,但最后又总是证明那是假宗教,是世俗丑陋不堪的投影。《故园风雨后》中的赖德和朱丽娅是如此,《一抔尘土》中的托尼和比弗母亲是如此,《独家新闻》中的威廉·布特还是如此。这一洞见不止是伊夫林
·
沃小说创作的病态意识根源,更是他在世时遭到评论家和媒体大众在潜意识中憎恶厌弃却又欲罢不能的根本动机:与其相信伊夫林
·
沃的创作思路忠实、机敏且一以贯之,不如干脆诬陷他是个酒鬼,这样至少不必为承认他说的全是实话而承受道德压力。
2017年,我在翻译《一抔尘土》时,对企鹅版原书起首的一段引文回味颇久,乃至于全书翻译完成之后,又转回去品读了好几遍:
《一抔尘土》是伊夫林
·
沃针对上流阶层彬彬有礼的垂死挣扎所进行的
、
毫不留情
的
评判,他用一种挑衅般的笑容,去描述了这个绞尽脑汁鼓吹社会礼貌秩序的群体所表现出的、极为可笑的画面。本书讲述了布伦达、托尼和他们的朋友们
——
一群极为意气相投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全都依靠一套特定的社会准则来生活。依据他们的规则,只要是服务于崇高品味,任何罪恶都可以被包容。
不止《一抔尘土》,伊夫林
·
沃的全部小说都遵循类似的范式:
腐朽之物是绝对得不到任何救赎的。
在此,我不愿去评价他作为伦敦汉普斯特德这一“文艺圈孤岛”某个二流文学世家次子的原罪,不去理会他作为“牛津才子”阶段的酗酒秘史和辍学经历,不去在乎狄更斯和高更作品对他造成的影响。我们只看他的小说,尤其是后期小说,不难看出一名坚定的教会改革反对者对于尘世堕落的深深悲哀。伊夫林
·
沃这种延续一生、毫不装腔作势的悲哀和绝望究竟是从何得来的呢?从《黑色恶作剧》到《一抔尘土》,他笔下的悲剧完全是宿命式的、毫无道理可言的。若说《一抔尘土》中的托尼有罪,那除非他这贵族肉身下本就承载了阶层原罪,否则怎可解释故事临收尾时,救赎曙光转瞬即逝、余生全无希望的灭杀之举?在《一抔尘土》中,阶层是腐朽之物;《故园风雨后》里,宗教和物欲又成了腐朽之物。1960年起,出版商Chapman & Hall亦开始将其重要小说作品重新编辑,推出文集。由伊夫林
·
沃本人修订、审校并逐篇撰序。文集重版的第一本正是1945年初版的《故园风雨后》,该书也是伊夫林
·
沃在英国文学史上公认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三部作品之一。晚年的伊夫林
·
沃在撰序时采用了这样一种提法,说自己在创作时是“试图让一切原本倒置的回归本位”。可惜,与上述《一知半解》中提到的那句话类似,关乎“本位”的提法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认为是彻底的控诉。《故园风雨后》创作于战时,从物质到人性,再从人性到神性,当时的一切都是匮乏的。1939年9月,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即将度过自己三十六岁生日的伊夫林
·
沃主动要求参军。作为当时的社会名人,他在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的幕僚帮助下,破格进入查塔姆海军基地,为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军官展开军事训练。然而,一系列正规训练令他“脊椎僵硬,即使拿起一支笔都感到痛苦”。1940年4月,他被任命为上尉,成为了一名不受欢迎的、在数个月时间内没有任何建树的军官。经历一系列“以牺牲荣誉来避免流血事件”的劣行之后,他被派往地中海,执行了若干连续失败并最终仓皇撤离的军事行动,并“对混乱和失去纪律的现象感到震惊”。1943年,父亲的去世不止令他备受折磨,还因此而错过了盟军入侵西西里岛的赫斯基行动,无法体会到丝毫“胜利的快意”。战争结束前,他被派往南斯拉夫执行文官任务,其间同样遭遇各种挫折,甚至因为飞机坠毁而受伤住院。部队内部的官僚主义、接连不断的失败,令伊夫林
·
沃将注意力放在了为克罗地亚天主教会谋求战后生存权这一议题上。然而,南斯拉夫政治家铁托的武断专行,以及英国外交部为维系与南斯拉夫政府间关系的私心,却令作家在整个战争时期最大和最后的努力也付诸东流。
1981年Granada电视台《故园风雨后》剧照
《故园风雨后》便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创作完成并出版的。成型于父亲去世、处理身后事宜的休假其间,一大半完成于所乘飞机坠毁、跳伞受伤之后,其余则在经历过南斯拉夫的失败、回到伦敦之后。有可能是对现实失意的报复性反弹,小说中出现大量纸醉金迷的三十年代庄园贵族生活描写,具体而微。1981年,Granada电视台为复现小说场景,由查尔斯·斯特里奇和米迦·琳赛-霍格执导,以每集100万英镑的天价拍摄了11集同名电视剧,该剧至今仍是英剧经典。《故园风雨后》故事的主角塞巴斯蒂安,其原型普遍认为是伊夫林
·
沃在牛津就读时的旧友休·利根。这位出生于德国罗腾堡的比彻姆伯爵次子自身性格中即具有自毁倾向,人生亦以悲剧收场——这些都是发生于1936年的旧事,作为对相隔更为久远的青年时代友情(甚至同性恋爱情)的缅怀,身处“一切皆已颓败”时期的伊夫林
·
沃方才写下了《故园风雨后》。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的导演查尔斯·斯特里奇和米迦·琳赛-霍格与爱尔兰鬼才塞缪尔·贝克特亦有不少戏剧合作。部分评论家认为伊夫林
·
沃在悲剧性特质上与贝克特有些许相似之处(尽管贝克特表面上显得如此离经叛道),Granada台在呈现上显然留意到了这点,结果也相当令人满意。
至于这长达六年的从军经历,最终也化作了《荣誉之剑》的素材。和伊夫林
·
沃之前的很多小说类似,三部曲的主人公盖伊·克劳奇巴克被设定为衰落的世家子弟,如《一抔尘土》中托尼的几个同阶层友人,盖伊的祖传宅邸已经出租,租金用来过城市生活。他原本居住在意大利,开战后回国从军,托关系接受训练,并直接当上了军官。部队的琐碎生活、训练日常无疑来自伊夫林
·
沃当年的亲历,第一部《军人》结束在认清“根本不可能有英雄”现状的讽刺氛围之下。第二部《军官与绅士》讲盖伊被派往苏格兰海外小岛新成立的突击队任职,低级军官特里默误打误撞进入德战区,仓皇逃回后反而被作为英雄进行了表彰。盖伊的突击队前往克里特岛作战,曾经被他视作典型英国绅士的军官艾弗·克莱尔抛弃属下叛逃,盖伊说出真相却被部队排挤,英雄梦彻底破灭。最后一部《无条件投降》则提到前往南斯拉夫,跳伞受伤,老父亲去世等作家亲身经历的内容。临近收尾时,盖伊答应受当地游击队虐待的犹太人请求,希望帮助他们谋取生存权,这显然是作家当年声援克罗地亚天主教会行动的反映。三部曲收尾时,盖伊说出一句“上帝宽恕我”,荣誉旋即成为腐朽之物。
等到《无条件投降》完稿后,伊夫林
·
沃的小说创作生涯正式进入总结期,从《黑色恶作剧》到《一抔尘土》,所有过去作品的修订与撰序均在作家人生的最后五年中完成。如今读伦敦Wiedenfeld& Nicolson社出版的《伊夫林
·
沃书信集:1914-1966》以及《伊夫林
·
沃日记:1919-1965》可以窥知,作家在生命的最后两年还经历过信托危机,不得被迫签下一些图书合同,包括为已故罗马教宗写传记(这类传记合同在当年往往收费不菲),写一部配插图的十字军东征主题畅销书,以及自传《一知半解》的续篇。这些事情没有一样是作家真正想做的,况且,他本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也已无法胜任这些工作。1965年6月7日,在一封写给约翰·麦肯道格尔的信笺中,伊夫林
·
沃说自己“缺牙少齿,耳聋,罹患忧郁症,打不了字,吃不下饭,脑袋昏沉,身体懒散”,简直“生不如死”。十个月后,复活节当天,六十二岁的伊夫林
·
沃死于心力衰竭。
四十年前,二十出头的伊夫林
·
沃正在意大利比萨市工作,担任苏格兰作家斯科特·蒙克里夫的助手,协助他将普鲁斯特作品翻译为英文,同时将自己正在写的小说递送给艾克敦(此人是一战后牛津大学赫赫有名的文学才子,后前往中国,受聘北大,是陈世骧、卞之琳等人的密友,著有《牡丹与马驹》),寻求指正。艾克敦的回复极其冷淡,伊夫林
·
沃一怒之下焚毁手稿(难以不令人联想到《邪恶的肉身》情节)并试图跳海自杀,但却被水母的攻击吓了一跳,迅速逃回了岸边。接下来,他过了好几年穷苦文学青年的生活,除了写作短篇小说投稿换钱外,还接受了伦敦出版商Duckworths明显不平等的“攒稿”合同,为英国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写一本正式的传记——《罗塞蒂》是他得以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先于《衰落与瓦解》,亦为企鹅24册精装本伊夫林
·
沃作品集的第一册。
早在此时,青年伊夫林
·
沃心中的衰落与瓦解之旅便已正式开启;自那以后,他一生的创作皆可归结为总结和控诉了。
题外话,《罗塞蒂》之后,他还在Duckworth出版了好几本游记。不过,我最爱读的始终是《一位非洲旅者》(依旧由忠实的Chapman & Hall负责结集)。这本书是24册精装本的第21册,讲了伊夫林
·
沃从巴黎坐火车到热那亚,出海前往亚丁和蒙巴萨,并最终看到乞力马扎罗山等等的旅行经历。他还去了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并乘飞机去了开普敦。这是伊夫林
·
沃最薄的一本书,去的都是我想去而未去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讲,《一位非洲旅者》给了我亲近一个在小说创作中从未现身过的、独立于自身经历之外的“真实伊夫林
·
沃”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永远都弥足珍贵。
- End -
发表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2月10日
原标题为《伊夫林·沃:我控诉》
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如下):
https://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伊夫林·沃作品系列
《故园风雨后》
[英] 伊夫林·沃 著
王一凡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欲望的迷人小说,也是伊夫林•沃最深沉、最富有怀旧意味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赖德对青春岁月的回忆,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反映了英国贵族阶层的世代荣光在“二战”前夕的消退与幻灭。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本书堪称英国版《红楼梦》,并曾在1981被拍成11集的电视剧,而在2008年又被搬上大银幕。
《故园风雨后》1981年11集电视剧版,由杰瑞米·艾恩斯、安东尼·安德鲁斯、戴安娜·奎克主演
2008年电影版,由艾玛·汤普森、马修·古迪、本·卫肖、海莉·阿特维尔主演。
◆
◆
◆
《独家新闻》
[英] 伊夫林·沃 著
吴奕俊 唐婷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伊夫林•沃在阿尔巴尼亚担任战地记者时的工作经历。
小说的男主人公威廉•布特是《野兽日报》的一名专栏作家,远离伦敦,隐居乡间,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报纸的老板科珀勋爵将威廉•布特误当成了急于逃离伦敦生活的当红小说家约翰•布特,威廉在阴差阳错之下被派往了虚构的东非国家以实马利亚,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报道那里一触即发的内战。
尽管威廉•布特对新闻工作一窍不通,但幸运的他却总是能够因祸得福,他质朴的个性和大智若愚的处事方式,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同行记者、初恋女友、各国领事馆、以实马利亚总统、新闻局、当地名流等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在第一时间获得“独家新闻”。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的威廉,将一切功劳都转到叔叔西奥多的头上,重返自己的田园生活。
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评价此书:故事叙述如羽毛般轻盈、柔软、充满朝气……新闻报道的各种规矩和道德观念是这本书反复涉及的主题,《独家新闻》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在于它是一部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极其讽刺地捕捉到了记者工作中丑陋的一面。
◆
◆
◆
《一抔尘土》
[英] 伊夫林·沃 著
文泽尔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小说的标题取自艾略特的《荒原》,主人公托尼•拉斯特和他的妻子布伦达一起住在一座名为“赫顿庄园”的哥特式古老建筑中,过着恬静安逸、近乎隐居的乡村生活。托尼到伦敦办事时,偶然遇见了只能算是点头之交的约翰·比弗。出于礼貌,托尼邀请他来家中做客。
约翰·比弗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不久便真的到庄园来拜访。比弗的拜访结束了托尼夫妇原本平静的世界,他向布伦达大谈伦敦社交界的种种热闹景象、各类逸闻趣事。内心早已厌倦了枯燥无聊的乡村生活的布伦达经不住诱惑,于是以学习为名,在伦敦租了一间房子,重返久违的社交界,并逐渐与约翰·比弗产生了恋情。
托尼和布伦达唯一的儿子安德鲁的意外身亡导致了两人的婚姻最终破裂。为了排遣苦闷,托尼与一位探险家一同前往亚马孙森林寻找一座被埋没的古城,却不幸沦为当地土著的囚徒,永远地滞留在了遥远的他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