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蔡瑞家
研究生(外文): TSAI JUI
論文名稱: 李唐與吐蕃和戰關係之研究─以代、德二朝為中心
指導教授: 林冠群 林冠群引用關係 廖幼華 廖幼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吐蕃 李唐 防秋 戰爭 和盟 代宗 德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2
  • 點閱 點閱:1294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2
唐朝是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朝代之一,今人若論及唐朝歷史,莫不推崇李唐武央A認為當時唐是國際霸主,地位如同今日美國,沒有國家能與之匹敵。然翻墨v籍,卻發現唐代吐蕃更不遑多讓。吐蕃即今日西藏,其人力、物力都遠不及李唐,卻能與唐抗衡,吐蕃亮眼的表現深深吸引筆者。但若要同時研究唐與吐蕃困難度太高,故在此僅從唐蕃關係著手,期望藉此能對唐蕃關係有一基本瞭解。安史亂前,唐蕃國力相當,故雙方雖然衝突不斷,但誰都無法獲得決定性勝利。但唐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勢驟衰,無法與吐蕃相抗衡,故唐蕃關係常有戲劇性之變化產生,其中又以代宗、德宗時期為最。因此,本文希望透過代宗、德宗時李唐與吐蕃的戰爭與和盟,來探討雙方和戰關係之變化。
李唐與吐蕃和戰關係之研究─以代、德二朝為中心

目次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安史亂作前後唐蕃形勢演變 14
第一節:安史亂前唐蕃形勢 14
一、唐蕃和平相處 14
二、唐蕃的對抗 15
三、李唐的反擊 20
第二節:從唐蕃統兵作戰將領職位變化看唐蕃對峙 25
一、安史亂前唐蕃對峙變化 25
二、從唐蕃統兵作戰將領職位變化看安史亂前唐蕃對峙 27
第三節;安史亂前吐蕃對唐政策 30
一、和平期 30
二、唐蕃對峙期 32
第三章:代宗時期唐蕃和戰關係 40
第一節:安史亂作時吐蕃的東進政策 40
一、吐蕃東進政策的形成 41
二、吐蕃東進政策的執行 43
第二節:吐蕃的突入長安與兩次回、僕固、蕃的聯合犯唐 53
一、吐蕃的突入長安 54
二、兩次的回、僕固、蕃聯軍犯唐 57
三、吐蕃三犯李唐的原因及對唐蕃關係影響 59
第三節:唐對吐蕃政策的轉變與其西陲邊防佈局 62
一、代宗拒絕屢行唐蕃協議之原因 62
二、對吐蕃政策的轉變及其邊防佈局 63
第四節:代宗時期唐蕃既和且戰關係的形成 71

第四章:德宗時期唐蕃和戰關係 75
第一節:防秋兵的抗蕃 75
一、防秋兵起源 75
二、防秋兵制度 76
三、防秋兵的特色及抗蕃貢獻 80
第二節:吐蕃西、北進時期對唐政策的變化 82
一、吐蕃的西進及北進 82
二、清水會盟前後吐蕃對唐政策 83
三、平涼劫盟前後吐蕃對唐政策 85
第三節:吐蕃外族兵的侵唐 89
一、吐蕃與外族的關係 90
二、吐蕃利用的外族對象 91
三、吐蕃外族兵的侵唐 98
第四節:唐政策的轉變及其邊防策略推行 100
一、唐對吐蕃政策的轉變及其邊防佈局 100
二、制蕃策略的推行 108
第四節:德宗時期唐蕃既和且戰關係的形成 111

第五章:結論 115


圖表次
(表一)安史亂前吐蕃侵唐表 118
(表二)隴右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表 121
(表三)河西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表 125
(表四)安西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表 127
(表五)劍南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表 128
(表六)肅宗年間黨項諸族對唐的侵寇行動表 131
(表七)唐地淪陷吐蕃表 132
(表八)代宗年間吐蕃侵唐表 135
(表九)吐蕃統軍將領表 137
(表十) 德宗年間吐蕃侵唐表 139

(圖一)安史亂前唐蕃形勢圖 140
(圖二)安史亂前李唐節度使防區圖 141
(圖三)隴右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圖 142
(圖四)河西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圖 143
(圖五)安西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圖 144
(圖六)劍南節度使轄區所領軍鎮圖 145
(圖七)安史亂前吐蕃軍事防區圖 146
(圖八)吐蕃青海湖軍鎮防區區 147
(圖九)吐蕃西域軍鎮防區圖 148
(圖十)吐蕃河西九曲軍鎮防區圖 149
(圖十一)安史亂前吐蕃川西軍鎮防區圖 150
(圖十二)安史亂後唐蕃形勢圖 151
(圖十三)吐蕃隴山附近防區圖 152
(圖十四)安史亂後吐蕃川西軍鎮防區圖 153
(圖十五)安史亂後吐蕃軍事防區圖 154
(圖十六)安史亂後李唐節度防區圖 155

參考書目 156
參考書目

一、原始史料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1956年。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李林甫撰,《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李昉等撰,《太平廣記》,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5年。
劉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劉昫等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2000年。
樊綽著、向達校注,《蠻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書局,1993年。
歐陽忞撰,《輿地廣記》,台北:文海書局,1962年。
歐陽修等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全唐文補遺》第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全唐文補遺》第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全唐文補遺》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全唐文補遺》第四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全唐文補遺》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全唐文補遺》第六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武經總要前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二六冊子部三十二兵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二、石刻史料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三、一般論著

(一)中文書籍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6年。
王忠,《新唐書吐蕃傳箋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王堯、陳踐編著,《吐蕃簡牘綜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王堯等譯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一四六種,1969年。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史念海,《河山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63年。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90年。
史念海,《河山集四》,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河山集‧七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93年。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札奇斯欽,《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台北:
正中書局,1973年。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石璋如,《中國歷史地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系編著,《青海省地理》,西寧:青海
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安忠義,《吐蕃對河隴的統治及其對敦煌文化的影響》,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56年。
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李樹桐,《唐史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
李錦繡,《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鴻賓,《唐朝朔方軍研究兼論唐廷與西北諸族的關係及其演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鴻賓,《唐朝中央集權與民族關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東華書局,1996年。
林冠群,《吐蕃贊普墀松德贊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1998年。
周偉洲,《唐代黨項》,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周偉洲,《早期党項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林超民譯,(美)查爾斯‧巴克斯著,《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昆明:雲南
人民出版社,1988年
前田正名著、陳俊謀譯,《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侯林柏,《唐夷狄邊患史略》,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侯林柏,《唐宋兩朝邊疆史料比事質疑》,香港:南天出版社,1976年。
段連勤,《隋唐時期的薛延陀》,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唐長孺,《唐書兵志箋正》,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馬鶴天,《西北考察記青海篇》,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陳守忠,《河隴史地考述》,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良偉,《絲綢之路河南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章 羣,《唐代蕃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章 羣,《唐代蕃將研究續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康 樂,《唐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文史叢刊之五十一,1979年。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基會,1972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
劉 希,《隋唐交通》,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劉 統,《唐代羈縻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盧耀光,《唐蕃古道考察記》,西安:陜西旅游陝西旅遊出版社,1989年。
藍 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九龍:新亞研究所,1969年。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一卷京都關內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1985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卷河隴磧西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1985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1986年。

(二)中文博碩士論文
林冠群,《李唐、回紇、吐蕃三邊關係之探討—以肅、代、德宗時期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碩士論文,1982年。
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易毅成,《隋至盛唐定都關中的因應策略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的區域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啟瑞,《唐代後期關中防衛中形勢之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1986年。
曾賢熙,《唐代前朝對安西四鎮的經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1982年。
馮藝超,《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鄭克強,《唐與回紇、吐蕃關係的戰略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國際關係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賴亮郡,《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三)期刊論文

山口瑞鳳著、釧間A<吐蕃支配敦煌時代>,《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第十三期。
于賡哲,〈疾病與唐蕃戰爭〉,《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北京。
才 讓,〈青藏高原對藏族社會的影響〉,《西北民族研究》,一九八八年二期,蘭州。
才讓太,〈再探古老的象雄老文明〉,《中國藏學》2005年,第一期(總第69期),北京。
王吉林,〈唐與吐蕃關係中的祿東贊家族〉,文刊《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
王吉林,〈吐蕃信史時代的開始-松贊干布時代的吐蕃及其與唐的關係〉,收入《西藏研究論文集‧第一輯》, 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1988年。
王吉林,〈唐初與吐蕃關係的發展(六三四~六七○)〉收入《中華民國蒙藏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蒙藏學研究中心,1988年)
王吉林,〈從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時代與吐蕃的關係〉,收入《西藏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1989年。
王吉林,〈唐代朔方軍與神策軍〉,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年)
王吉林,〈唐玄宗時代唐與吐蕃的戰爭〉,收入《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1993年。
王吉林,〈安史亂後唐與吐蕃關係的研討〉,《史學彙刊》第十八期,2003年。
王治平,〈唐蕃石堡城戰爭地理問題研究〉,文刊《中正歷史學刊》2001年第四期。
王壽南,〈論僕固懷恩之叛〉,《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1991年。
王義康,〈六胡州的變遷與六胡州的種族〉,《中國歷史地理論叢》NO.4,1998年。
王賽時,〈唐朝軍隊結構變化與驕兵悍將的形成〉,《齊魯學刊》,1988年第5期
王賽時,〈唐代中後期的軍亂〉,《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永 吉,〈關於石堡城的地理位置問題〉,《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蘭州。
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演變及其影響(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NO2,1995年。
包壽南,〈石堡城辨疑〉,《西北史地》1982年1期,蘭州。
石萬壽,〈迴纥大事繫年〉,《政大邊政所年報》第八期,1969年。
石萬壽,〈唐迴關係新論〉,《成大歷史學報》第四期,1977年。
石 碩,〈論大非川戰役以前吐蕃以唐蕃和親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及與其強盛的關係〉,收入《藏學研究論叢‧第三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天石,〈論唐憲宗元和年間唐朝與吐蕃的關係〉,《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
李必忠,〈安西四鎮考辨〉,收入《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振翼,〈唐石堡方位之我見〉,《西北史地》1985年2期。
李樹桐,〈唐代的軍事與馬〉,《師大學報》第二期1974年。
李樹桐,〈唐代的馬與交通〉,《師大學報》第五期1977年。
李樹桐,〈唐太宗之安唐策〉,《師大學報》第二期1979年。
李鴻賓,〈羈縻州與唐朝朔方軍的設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
李鴻賓,〈僕固懐恩充任朔方軍節度使及其反唐諸問題─兼論肅代之際朔方軍變化與唐廷對策〉,收入《民大史學》第1輯,1996年。
李鴻賓,〈東吐厥的復興與唐朝朔方軍的設置─兼論唐朝控制北部邊地的方式及其轉化〉,收入《民族史研究》,第1輯,1999年。
邵文實,〈開元後期唐蕃關係探謎〉文刊《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蘭州。
松田壽男著、周偉洲譯,〈吐谷渾遣使考(下)〉,《西北史地》1981年第三期,蘭州。
周宜靜,〈唐與回紇的絹馬貿易〉,《人文學報》1992年
孟彥宏,〈唐前期的兵制與邊防〉,《唐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冠群,〈僕固懷恩〉,《中國邊政》,第七十八期,1982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史料之研究〉文刊《大陸雜誌》,70卷4期,1985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政治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0期,1989年12月,台北。
林冠群,〈漠北時期回纥形式之探討─以肅代德時期為中心〉,《中國邊政》1989年。
林冠群,〈瑪祥仲巴杰與恩蘭達札路恭,吐蕃佛教傳統建立前的政教紛爭〉,收入《蒙藏專題研究叢書》1989。
林冠群,〈墀松德贊時期唐蕃關係研究〉,收入《西藏研究論文集》第二輯,1989年10月,台北。
林冠群,〈由地理環境論析唐代吐蕃向外發展與對外擴張〉,收入《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1990年5月,台北。
林冠群,〈論唐代吐蕃之對外擴張〉,蒙藏專題研究叢書,1991年6月,台北。
林冠群,〈唐代吐蕃的社會結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二十期1993年,台北。
林冠群,〈漢史料記載唐代吐蕃社會文化之失實研究〉,台北:蒙藏委員會,1993年。
林冠群,〈唐代前期唐蕃競逐青海地區之研究〉,收入《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9月,台北。
林冠群,〈墀松德贊父子時期吐蕃政情之分析〉,收入《西藏研究論文集》第四輯1993年10月,台北。
林冠群,〈漢史料記載唐代吐蕃社會文化之失實研究〉,台北,蒙藏委員會,1994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的相制〉收入《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5月,台北。
林冠群,〈唐代吐蕃的僧相體制〉,《中國藏學》,1998年第1期,西藏。
林冠群,〈唐代吐蕃的傑琛〉,蒙藏委員會八十九年專題研究叢書,2000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對外聯姻之研究〉,《中國藏學》2002年第2期。
林冠群,〈蘇毗與森波杰考辨〉,《史學彙刊》第十八期,2003年。
林冠群,〈墀祖德贊時期唐蕃關係之研究〉文刊《東吳歷史學報》十四期,2005年,台北。
宓三能,〈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文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NO.2,1993年。
周偉洲,〈唐代關中民族的分布及融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NO.3,1991年。
胡小鵬,〈吐谷渾與唐、吐蕃的關係〉收入《西北史地》1985年第四期。
孫顯忠,〈也談石堡城遺址〉收入《西北史地》1983年2期。
孫繼民,〈唐代行軍統帥僚屬制度及其對藩鎮形成的影響〉,《河北學刊》,1992年第6期。
康才媛,〈唐玄宗時期隴右地區的國防〉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80年。
郭大烈,〈唐代吐蕃經營西南的歷史作用〉,《西藏研究》1983年第三期。
張日銘,〈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唐大食關係之研究〉文刊《食貨復刊》五卷9期,1975年。
崔明德,〈東突厥、回紇與唐朝關係再比較〉,《中央民族學報》,1993年。
陳柏萍,〈吐蕃東擴略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2年。
郭啟瑞,〈唐末關中安全體系的破壞〉,收入《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學生書局 1990年。
張廣達,〈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收入《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郭潤濤,〈中國幕府制度的特徵、形態與變遷〉,《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郭 鋒,〈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爭奪與唐安西四鎮的棄置〉,《敦煌學輯刊》,1985年第一期。
郭聲波,〈“積石雪山十一州”考─唐貞觀十三年政區考辨(四)〉收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1輯。
黃永年,〈唐肅宗即位前的政治地位與肅代兩潮中樞政局〉,收入《唐史研究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利平,〈唐京西北藩鎮述略〉,《陜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0卷 第1期。
曾 超,〈試論唐代防秋兵的地位及其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
楊文炯,〈唐蕃靈州之爭〉文刊《西藏研究》1993年第二期。
雷家驥,〈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簡牘學報》第八期。
趙文潤,〈唐代和糴制度的淵源〉,《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86年,西安。
劉玉峰,〈唐德宗與中唐民族關係的改善〉昆明,《雲南社會科學》,1993年。
廖幼華,〈秦唐間銀川平原灌溉工程〉收入朱士光等編《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小城鎮發展》,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年。
趙 榮,〈青海古道探微〉,《西北史地》,1985年第四期,蘭州。
熊德基,〈唐代民族政策初探〉,《史學研究》1982年6期。
鄭月裡,〈試論突厥、回紇與唐朝廷的關係〉,《中國邊政》1996年。
劉義棠,〈《新唐書‧回鹘傳》考註〉,《政大邊政所年報》第8期,1977年。
劉義棠,〈回鹘與唐朝和戰之研究〉,《政大學報》第29期,1977。
劉義棠,〈安史之亂與唐回聯軍之討論〉,《政大民社系學報》第15期,1977年。
劉義棠,〈回鹘可汗汗地繼承之研究〉,《政大邊政所年報》第10期,1979年。
戴邦森,〈西元七八九世紀吐蕃民族之探討〉,《中國邊政》1985年。
戴邦森,〈吐蕃王朝衰亡原因的探討〉,《大陸雜誌》72-5,1986年。
譚其驤,〈唐代羈縻州論述〉,收入《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四川:巴蜀出版社,1990年。
饒宗頤,〈維州在唐代蕃漢交涉史上之地位〉,收入《中央研究史語研究所》第三十九本。
(四)日文
山口瑞鳳,《吐蕃王國成立史》,東京:岩波書局,1983年。
日野開三郎,《東洋史論集‧第一卷─唐代藩鎮支配體系》,東京:三一書房:1980年。
伊瀨仙太郎,《中國西域經營史研究》,東京:巖南堂書店,1981年。
佐藤長,〈唐代青海東邊の諸城塞つて—『玉樹縣志』の介紹を兼ねて〉,
《史林》,第58卷第5期,1975年九月。
佐藤長,〈河西九曲の地つて〉,《東洋學報》第57卷,第1‧2號,
1976年1月。
佐藤長,〈唐代湟水上游諸城塞土谷渾的伏侇城つて〉,《東洋史研究》
第38卷第2號,1979年。
長澤和俊,〈吐蕃河西進出東西交通〉,《史觀》第47期,1965年9月。
前田正明,〈吐蕃侵略關すゐ人文地理的考察〉,《歷史學研究》第176號,1954年。
曾我部靜雄,〈唐防秋兵冬防兵(上)〉,《集刊東洋學》42,1979年。
曾我部靜雄,〈唐防秋兵冬防兵(下)〉,《集刊東洋學》43,1980年。

(五)英文
Franz L. Newman,Approaches To The Studies of Political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ey,65:2。
Mark Mancall,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No.349。
四、工具書

中國地圖出版社編,《中國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編,《中國自然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8年。
陳慶麟編,《中國年大事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