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淞沪会战?

关注者
3,955
被浏览
5,331,355

472 个回答

东方卫视有个三集纪录片描写淞沪会战,里面的讲述不去说它了,但是有一句评论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在淞沪战场上,应该说中日双方都错误地估计了对方”。


从国民政府角度,政治上很依赖所谓的国际调停,认为上海是远东的国际大都市,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会袖手旁观,所以只要坚持一阵子就能等来援手。而实际上英法当时正被德国搅的头大,注意力都在欧洲大陆根本无暇东顾,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当时是国内的主流,所以指望这些国家为了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去阻止日本根本不现实,毕竟当时的中国并不是这些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

军事上低估了自身和日军技战术素养的差距,认为自己主场作战又有兵力优势,不说打赢起码打个拉锯没问题,其实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根本无险可守,这个地形反而有利于日军海陆空立体火力的发挥,打起来才发现对方的战术素养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老头子幻想着所谓调停又犹犹豫豫不肯撤,几十万军队密密麻麻挤在上海这个弹丸之地天天被各种炸,死伤惨重也就是情理之中。


从日本角度看,应该说日本低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决心,这一点跟侵苏初期的德国有点类似,就是觉得对方根本就是一盘散沙,只要天兵天将一到,对方内部自己就乱了,反对派会趁机揭竿而起推翻现任政府,国家四分五裂。。。。。结果没想到各方势力居然会同仇敌忾,各个都跟自己玩命,淞沪会战期间,桂军川军等各方杂牌都慷慨赴义,老本都拿出来跟日军死拼,在日本人计划里这些杂牌应该趁机打校长才对,你们不是自己打的挺凶吗?怎么我一来统统都打我啊?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淞沪会战当然是一次败仗,旧式军队在现代化军队面前的劣势是一览无遗的,但是中国军民的态度很明确,根本不可能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我跟你耗。这一点在淞沪会战已经很清楚了,从会战第一天开始,日本就踏上了不归路,速胜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他们只能血战后踏过中国人的尸体才能前进,而中国人是杀不完的,日本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

淞沪会战中,日军到底死了多少人?

童屹立

日本官方史书《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里记载,自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张华浜登陆以后,截止到11月8日累计,日军战死9115人、负伤31257人、合计40672人。这个数字广为流传,并被中日两方大多数的战史研究者所采信。

时任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长的饭沼守,后来在他的日记上记录了截止到1937年11月10日上海派遣军的战死人数为10076人。这个数字与《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的比较,较为接近。但这就是真实的数据吗?

去年(即2018年),笔者和胡卓然团队合作,整理了日本官报收录的阵亡日军名录,1937年8月23日到11月4日,即截止日军的杭州湾登陆战前,日军上海派遣军战死13893人,战伤死2417人,病死1218人,事故死3人,计死亡17531人。1937年11月5日到11月12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战死654人,战伤死280人,病死236人,计死亡1170人。日军第10军及华中方面军直属部队战死413人,战伤死39人,病死10人,事故死1人,计死亡463人。

两者合计,1937年8月23日到11月12日,日本陆军在淞沪地区战死14960人,战伤死2736人,病死1464人,事故死4人,合计死亡19164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失踪的人数。另据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收录的《支那事变概报第69号(4)》(查询编码:C14120674800)第3页记载,截止到1937年10月20日正午,日本海军在淞沪战场战死714人,失踪17人。(此后一直到11月12日,日军海军在淞沪战场的死亡人数不详)

也就是说,日本陆海军死于上海的总人数,仅根据不完整的档案,就可以确认接近2万人。而且,日军在淞沪战场上被中国军队击伤的伤员,被送回国后,在之后三年内有大批人死于并发症。

日军上海派遣军各师团中,阵亡人数最多的是第3师团,死亡超过5000人;其次是第11师团,死亡约4800人。然而,日军在伤亡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征集到足够的补充兵员,补充受损的部队,其动员能力真是强大。

日军伤亡之所以这么大,除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日军大多数参战军人都没有战争经验。几乎所有师团,初到战场都会采用在炮火支援下猛打猛冲的笨拙战术。而中国军人又大多数是老兵,枪法精湛,给予日军极大杀伤。此后,日军才慢慢采用对壕作业、坑道爆破、步坦炮协同作战、大规模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战法战术,但其伤亡数字还是居高不下。

其次,日军采用了添油战术,逐次向淞沪战场增兵,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三,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炮兵的弹药严重不足,无法有效配合步兵作战。

其四,淞沪地区沟渠密布,严重限制了日军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