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暧昧的去除——电影版《浪客剑心追忆篇》
浪客剑心追忆篇的改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动漫原作,几乎放弃了传统的叙事节奏流畅性,大段大段的主观画面切入、关键回忆闪回,格外强调了对剑心的内心世界的呈现,从而在一个完全发自于剑心视角的立场上,构建起了围绕“战斗的意义,自我的牺牲”主题。而在一部商业制作的电影而言,这显然是不能轻易为之的手法。
因此,电影版做出了程度不小的改动。首先,它格外突出了新选组在片中的存在感,甚至让冲田总司和斋藤一成为了剑心在前半部的主要对立存在。在原作中,新选组的出场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在结尾的一系列蒙太奇中与剑心对决。随后,冲田口吐鲜血,暗示了他日后因肺病而早早离世的事实,也让他与剑心作为拔刀斋的身份一起,成为了共同的被新时代淘汰之人。旧时代的人们,以性命相搏,将自己放置在摧毁他人幸福生活的位置上,献身于残酷的战争,其目的,便是以自己的牺牲创造出和平的新时代,哪怕自己必然不能存活于其中。
在动画版里,新选组的登场,是对桂小太郎(木户孝允)等人的对应,模糊了发自主角立场的正邪观念划分,让主题的表达放大到了所有阵营。而表现更具体的环节,则是剑心自己的经历体验——获得幸福而又失去幸福,凝练出的战斗信念。
而到了电影里,他们显然无法让作品长期保持一个“对立面角色虚化”的状态,也没办法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剑心与雪代巴的内心。那么,突出主题的办法,便只剩下实化对立面阵营,制造比动画版更容易理解的行为上对立。这也正是新选组成为最佳选项的原因——既有高人气,又是剑心对立统一关系的最佳载体。
第二个手法,则是弱化剑心内心世界的表现比重,而是加大宏观背叙事的配比。电影在一开场就做了改动。一组幕府派的藩士被剑心毫不留情地砍倒,而剑心则说出了“为了新时代你们去死吧”。显然,电影版使用了观众最容易理解的直接方式。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动画原有的伤感基调。而在表现上看,此时的剑心其实并没有太多关于“杀人代价”的疑惑动摇,哪怕杀死了备受尊敬的人物。因此,他所谓的新时代,也只是被别人灌输的理论而已。
作为进一步的表达,我们能看到剑心非常明确的心境表达。在上述的开篇“定性”之后,剑心开始走向了对“为何挥剑”的理解深化之路。一开始的他,知道自己是为了创造新时代而出手,而一切的牺牲都是为了新时代的必要代价。但是,他并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代价”究竟是什么。在他与雪代巴的第一次交流之中,他表示“我不对没有剑的弱者出手”,却在雪代巴“如果我此时有剑呢”的问题下茫然。这就说明了他此时的理解:以战斗能力为标准,在可杀人的范围里划定敌我,抹杀作为佐幕派的敌人武士。
以阵营划分的敌人与队友,举起阵营的旗帜,做生死之战。这是剑心长期以来的秉持的观念,也是电影里重点明示的内容。比起ova,电影版大幅度地增加了剑心阵营里的其他武士的存在感,甚至将历史的宏观背景、时代风云、关键事件,都做了极其细化的展现交代。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长州藩士的聚集、谈天,看到对剑心加入奇兵队往事的回溯,以及剑心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剑心在众人簇拥下喝酒的回忆,格外强化了“同阵营”的交心感。而在剧情发展后,禁门之变、池田屋事件,也都做了正面的呈现。
然而,这些在ova中,却都隐在了叙事的暗面之中——剑心的同志们只是布景存在,而当时发生的大事件,更是基本不做处理,只作为“剑心与雪代巴的隐居缘由”,在木户孝允的口中略作暗示。ova版淡化了一切,将所有重点都放在了剑心和雪代巴的个人身上,用各种暧昧、含糊、甚至模棱两可的方式,让人不断推算、猜测他二人的内心世界。
而电影版里突出阵营对立与历史背景的改动,则是为了明确表达剑心对“创造新时代而行的牺牲”理解深化的主题。开局时,剑心将倒幕派当作同伴,将佐幕派当作敌人,做“有剑者”之间的战斗,目的是为了保护“没有剑的弱者”。他眼中的代价,是“杀死敌人”。而新选组等对立面,也与他、包括整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都在秉承着阵营对应的理念,互相杀戮。禁门之变等历史大事件,正是这种阵营对抗的激化高潮。这也引导出了剑心对敌时冷漠、高效、平静的原因——在他眼中,对方不是一个个体的活生生之人,而只是持剑的战斗员,是敌人,消灭他们即是新时代的代价。
然而,这种理念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就像他在雪代巴的问题中无法回答那样,阵营对立、弱者被保护,这样的划分根本不可能如此明确。雪代巴随时可以拿起剑,而她的丈夫也会在倒下时丢掉剑,从而身份改变。剑心杀死的敌人,并不仅仅是敌方阵营的战斗员,而是和他意欲保护的弱者同样,拥有自身人生和情感的人类个体。他的死亡,代表着他与相关人等的幸福的破灭。
导演提取了ova里的这一层核心立意,同样地使用了剑心和雪代巴的二人经历,让雪代巴复仇、“拿起剑,成为阵营上的敌人”,从而让剑心感受到了对有剑之敌而无法下手的心境,让他在与雪代巴的感情交互中意识到“敌人与弱者”的界限模糊、所有人都拥有情感的事实,随之意识到自己为了新时代仍然战斗的真正代价: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情存在,其生活本身的毁灭,并带来与之相关人的不幸。
电影开篇,雪代巴丈夫因为家庭爱情而迸发出的惊人生命力,让剑心首次意识到自己所做之事的“代价”(对他人生活的毁灭),出现动摇。剑心杀死雪代巴丈夫段落的最后镜头,给到了“讨奸状“的特写,是对此的优秀表达——阵营对立而成的简单之“奸”,其实是为了妻子拼命要活下去,为了幸福而挥剑的普通人,剑心对他诛杀时的动摇,也已然否定了他自己口中“杀死有剑者为代价,保护无剑者”的思想。
而后,他对雪代巴接近的排斥,也源于他对自身情感化的拒绝——拥有情感,便不再单纯是阵营下“有剑的战斗兵器”,不再是他眼中“死了也没什么”的“非弱者”,更将让他意识到所有敌对持剑者背后的情感化实体。雪代巴初登场时,剑心先后与两个假志士、暗杀者对敌,是标准的敌我状态,而后雪代巴的一句“你真是带来风雨的人”,揭示了剑心此举的“毁灭幸福”本质,也意味着对剑心动摇、改变的开始——她的出现,伴随着闪电,照亮了漆黑的雨夜。
这种“幸福的毁灭”,在ova版里以聚焦剑心、暧昧地表现其内心而完成,在电影里则更加直接,强调阵营对立、互当机器,立出剑心的初始心态,而后如ova一样深化二人的感情,同时呈现阵营激荡的历史事件,并大幅度增加新选组与剑心的对抗,让这些“对立”成为对剑心夫妻“跨越阵营”生活的反衬对比,引导出剑心理念的升级: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在战争面前都是弱者,新时代的目标,是让所有人摆脱苦难,而代价则是本战争时代里所有人的“幸福牺牲”。
电影里,导演将剑心与武士刀进行了对等的象征使用,作为电影核心——剑心对战斗与杀人的理解——的表达工具。如上所述,初始的剑心,只是一个单纯的非人性化兵器。而与雪代巴的相遇,带来了自身情感的激活、面对雪代巴遭遇的被质问与自问,也感受到了“战争时代下焉有幸福个体”的真相,从而经历了动摇、再坚定的自我意义认知过程。
在电影里的一幕场景,木户孝允等人谈论着剑心在雪代巴面前“竟然在他人面前睡着”的钝化改变,段落的开始却是刀师的炼刀特写,建立了剑心的兵器定位,而其处在木户孝允等人的前景,也暗示了此时木户的担心:剑心“兵器”作用的淡化动摇。而随后,雪代巴给予剑心以“被木户孝允拜托的刀”,而后又带剑心去看庆典。此时,“兵器”与“人情”被并列放置,结合下一幕中雪代巴“每个人都是有人关怀的个体,牺牲他人的和平真的存在吗”的诘问,以及剑心“为了车轮向前,剑必须挥下”的台词,让此时剑心的自我矛盾体现出来。
而他的最终选择,也是历经人性隐居生活后的回归兵器——这一代人,终究无法实现和平幸福,只能为下一代做出牺牲。武士刀对他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升级:他不再是一个鲁钝于自身刀锋造成伤害的冷兵器,而成为了一个即使知晓伤害、也要背负罪孽、将自身献祭为新时代贡品的,具有沉重自我牺牲意识的“热”兵器。这形成了他战斗、杀人的最终觉悟。
同样,在两版作品里,作者都用剑心战斗力的变化,暗示他内心的起伏。战斗较少的动画中,剑心在最终的战斗里失去了战斗力,而电影版则放大了这一层表达,让剑心连续打斗,与新选组冲田的碰撞,那句“他没有传说中厉害“,以及最后的战斗不利,都暗示着他第一层理念破灭、“每个敌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之下的对敌战力动摇。
而随着叙事架构的庞大化,电影也自然地丰富了配角的意义,进一步强调阵营的对立与等同属性。他调用了池田屋事件、禁门之变等历史事件,将ova虚写的背景抬到了台前,也随之增加了倒幕与勤王派的对立矛盾。与此同时,他更建立了二者个体人物的对等性。在主角对立方的新选组,屠杀对方武士毫不犹豫,而冲田却在对阵时吐血,暗示着他日后肺病去世的结局。在池田屋事件中,逃出的龟弥太被连续砍倒又爬起,趴在河边喝水的镜头,高度对应了片头雪代巴丈夫死去的一幕。显然,这立场对立的二人,内在也是趋同的——有所爱之人,不肯放弃求生。
无论阵营,每个人都在像兵器一样杀戮,也在破坏着他人的幸福,同时自身又是被破坏的受害者。战争的时代便是如此,因此才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后、以牺牲的觉悟重回“兵器”,面对雪代巴的诘问而不再迷茫,坚定地在牺牲上建立新时代的和平。电影将ova结尾的新选组段落拿到了中段,做了更符合电影“阵营对抗”表达途径的改动。而更重要的是,电影让剑心以外的角色,包括木户孝允,都成为了兵器的自我认知者,成为了剑心意识成长的反衬存在。
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有点直白的。事实上,“直白”也构成了电影的大部。例如,高杉晋作说出了木户孝允“保持自身干净的神性,牺牲剑心去做毁灭他人幸福之事“的心理,用一种甚至有点直白过度的方式,点明了剑心“代价”中的自我牺牲。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剧情进入了ova版的主体部分:剑心与雪代巴的隐居生活,以及随后的决战。但是,即使到了这里,电影版依旧延续着此前相对直白的表达方式。剑心“我绝对不会向你挥刀”“请与我做真正夫妻”的台词,让他的感情变化显露无疑,与雪代巴相拥之中的“会一直挥刀,直到新时代来临,偿还自己的罪孽”的发誓,则让他决心创造此等幸福之世的即时心态摆到了台面上。而在ova版里,他对雪代巴始终的相敬如宾,二人之间的含蓄内敛,则让上述的种种变得不那么清晰。
而当剧情推进到高潮——雪代巴接近剑心以报夫仇的动机揭露,剑心雪山决战——时,电影版同样对主题呈现做了明晰的处理。比起ova版里的反派,电影版的首领无疑显得非常话多。借助“保卫德川幕府的和平时代”“武士都是背负罪业之人”的自我宣言,导演再次取回了前半部建立的历史舞台与阵营对立。这也说明了前半部中抬高新选组戏份的意图——让与他们同一阵营的暗杀集团成为他们在后半部中的延续,继承他们在前半部中被赋予的意义。ova中有些单薄的暗杀集团,获得了更多的主题表达价值:与新选组、乃至于对立阵营的武士一样,他们是背负“杀人罪孽”的兵器,为了各自信仰的“和平时代”,相互征战不休。
但是,他们的思想定位,也必然像新选组一样,成为较低一档的存在。他们就是作品开始时的剑心,是没有人情,也感受不到他人之情的冷峻兵器。电影里有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让新选组与暗杀集团形成了对应。前半部中,当冲田吐血、犯病、倒伏在地,斋藤一那句“你退下吧老弟,现在你的身体是打不过他的”,电影版修改了ova里冲田默默退下的反应,而是让他说出了“那可不行”,似乎并未领情斋藤一的好意,二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更显生硬。而到了后半部,察觉到属下的连续死亡,首领也只是淡淡地念出了他们的名字,同样是一种冰冷的关系——他们只是武器,是为了保护幕府时代而随时迎接必然死亡的工具,必要时甚至会被用作诱饵与自爆。
无论是电影还是ova,剑心与暗杀集团的对决,都是理念的对抗。对剑心来说,雪代巴的背叛,无异于毁灭了他此前感受到的幸福,动摇了他对幸福存在的信心,也削弱了他“为了守护幸福而战斗杀人”的意志。而暗杀集团,将自己与其他人都只当作无情的兵器,感受不到幸福的实体,对其仅仅只有模糊的“幕府时代的和平”概念,因此会更坚定。剑心与甘做诱饵的属下的激斗,和首领对雪代巴宣言的镜头,在剪辑上构成了交叉平行,格外明确地表达着理念的交锋——被动摇的剑心,弱于坚定的杀手。
然而,暗杀集团对于幸福与人情的无法感知,让他们无法获得更高的觉悟:对自己的战斗与杀人破坏的“幸福”,自己造成的“牺牲”,随之自己背负着的“罪孽”,没有更直观的了解。面对雪代巴保护剑心的爱意,首领表现出的不理解,正是典型示例。雪代巴看到倒塌的佛像,预示着首领描绘的“当前和平之世”的地狱本质,而她也随之否定了首领的灌输,豁出性命拼掉对方。
而对比之下,当剑心看到雪代巴的舍命为己时,他的动摇也随之结束——他感知到的幸福与人情,毫不虚假地存在着,只是在这个战争的时代,所有人都无法保留住它们。因此,他才有创造新时代的必要。同时,感受到幸福,才会知道自己的杀人造成了什么,才能明白自己背负的罪孽实体。当生火吃饭的剑心,伴随着雪代巴日记里心路历程的闪回,最后一次回味自己已失的幸福、与战斗破坏的他人幸福,上述的理念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而后,代表自身幸福的房子被烧毁,他踏上“背负罪孽,创造本世代无人可得之幸福的新世界”的道路,再无敌手。
可以看到,在后半部分,电影版依然比ova要明确的多,有着更直接的台词、对比、象征、镜头语言。虽然它也有几个雪代巴情绪不明的独处镜头,试图建立起观者对她的猜测,实现ova里的“暧昧游移”,但表达比重显然是不高的。而ova里,暗杀集团的含义较为弱化,表达不如电影里明确,更没有新选组作为意义的延续,重头完全放在了剑心二人的心理描绘上——更少的剖白自我,更多的模棱两可,让他们的心理显得摇摆而暧昧,而这也恰恰映射了他们的矛盾不决,一切的一切,都以二人的内心世界为绝对核心,而非借助历史事件、庞杂人物等等“外物”。
在ova版中,一切表达是循序渐进的。它描写二人的夫妻生活,用对幸福感的渲染,为剑心最后的无法选择、雪代巴在剑心与亡夫之间的无法选择,做出铺垫,从而带出“阵营分明的战争时代,所有人的感情都在立场划分之下没有出路,所有人的幸福都在破灭,必须结束这一时代”的信息。相比之下,电影版强化阵营对立,用各种直白台词,表达更明确得多,但也缺少了ova里那种表达的高级别——用不可言明的暧昧,表现人物情感的摇摆,用幸福满溢的舞台前,对比毁灭幸福的大背景。
ova的暧昧,是显而易见的。雪代巴丈夫一次次地站了起来,反复念叨着“我还不能死”,对于幸福的渴望可见一斑。而此时的剑心,则无情地杀死了他,将雪代巴与他自己的人生打上了旧时代的悲惨标签。在这里,导演用上了飘落的樱花,提前预告了一种日本瞬间美学的审美理念——破坏他人生活的剑心,被他人破坏生活的雪代巴和丈夫等人,都会在和平时代到来后,走向自然消灭的结局。此时,丈夫在剑心脸上划下的伤痕,是他对于自己属于战乱时代的愤怒、他对于个人幸福因时局的破灭的不满,但同时更是一种警告,提醒着剑心,他杀死丈夫的同时,也毁灭了一个家庭。
而作为暧昧表达的巅峰,雪代巴最后的另外一刀,则更是一种复杂的意义——是她爱上剑心后、对于亡夫之仇的象征性报偿,夹杂着她对于剑心的恨与爱,就像她说的“对不起,丈夫”中,“丈夫“身份的混淆,“致歉未报夫仇杀死剑心”与“致歉欺骗了现任丈夫剑心”的含义混淆。这种复杂的混淆与矛盾,才构成了对于旧时代玩弄命运之残酷的表达。
雪代巴给剑心留下的复杂含义的一刀,让她如自己所说,成为了剑心的剑鞘,时刻提醒着剑心,让他明白自己杀戮行为的意义——不是为了绝对的冷血,而是以行动去创造没有残酷的世界,以旧时代人的牺牲为代价,实现她与剑心、甚至旧时代所有人都无法获得的幸福新时代。这就串联起了作品的完整表达,展现了剑心从冷酷的人斩机器、到明白战斗意义的蜕变。
这种暧昧的模糊表达,也存在于结尾剑心眺望远方时表情的微微一动时。只有一瞬间,他抬起了眉毛,略显触动,似乎看到了雪代巴的身影,而后表情归于平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作为拔刀斋的出现。这似乎暗示着:他对雪代巴与自己这一代已经有了交代,创造了新的世界,也获得了雪代巴的明确谅解,剑消失,也不再需要雪代巴的“剑鞘”。这种暧昧的暗示,让追忆篇变得完整,也给了正传里剑心放下雪代巴、展开新情感的合理性,更符合了日式的暧昧美学基调,构成了ova很重要的价值之一。
但是,电影版改变了ova里非常出色的两个手法。ova里,通篇都以剑心的主视角来构建作品,大量使用他的主观思想场景,而对于雪代巴,则塑造出了一种隔膜一般的神秘感——从“你真是带来腥风血雨的人啊”开始,就让她的情绪、想法、目的,处于混沌的被猜测状态。我们只能看到她的瞬时行为,却无法像了解剑心一样真正地了解她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暧昧的摇摆巅峰,便是那句“对不起丈夫”中、“丈夫”所指的不明了。
这实际上恰恰构成了对雪代巴真实内心的表达:就如我们不停猜测、并推翻猜测那样,其实雪代巴自己也无法明确自己的想法,她想要在乱世中获得爱情,但这种爱情渴求的第一个对象被剑心杀死、而后自己又要向剑心报仇,但又等同于毁灭了自己的第二个对象。雪代巴的内心混沌,正是乱世残酷的真相,也是剑心牺牲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也要去杀戮的原因。这就引导出了第二个精彩的手法:雪代巴的围巾,剑心的“剑鞘”实体,在结尾处被剑心连同武士刀一起挂在墓前,象征了拔刀斋的消亡、剑鞘的失去意义。而正传里再出现的剑心,已经是新时代的新存在了。
这几处表达手法,在ova里相当关键。但电影版为了保证理解的容易度,直白也是无可争论的。雪代巴丈夫被杀一幕的结尾,怀中掉出来的除奸令,成为了最后的特写镜头,暗示了此时剑心仍旧处于正或义之纠结的状态——他所谓的奸,不过是希望着结婚的毛头小子,他摧毁的,则是如何道歉也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到了电影尾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剑心瞬间放弃了对战,扔掉兵器,象征着自身对刀之象征意味的卸下,转身离去,并打出字幕“拔刀斋消失于倒幕战争胜利时”,明确了新时代到来时这种厮杀的不存,以及剑心等旧时代人物的退场。
这当然是非常容易的表达。但比起上述ova里的蒙太奇、雪代巴的模糊化处理,电影版的方式无疑落了“实写过度”的通俗化。最典型的,便是ova里那句暧昧极致的“对不起丈夫”——电影版里,雪代巴的日记以“我的第二任丈夫剑心”为结尾,无比明确地落实了自己对剑心的定义。当然,这也是商业需求更清晰的电影版,难以避免的一些调整。
ova隐去了大部分历史背景,集中表现剑心与雪代巴在交往中的内心世界,用表面的和平引导必然的毁灭,让二人——特别是雪代巴——内心隐含的矛盾与犹疑得到凸显。这个故事的主题核心,在于二人幸福的不可得、破灭的不可避,那么就将一切交给二人的微观生活,用暧昧的表达强化情感方向的暧昧。而电影版,则规避了如此复杂的表现方式,让历史走到幕前,用台词、剑的意象、立场对立等等手法,明晰地说明了主题内容。
可以说,在保证叙事流畅性的必然要求下,电影版用了更加明确落地的具体事件、人物,以人物的行为,还原了原作的主题表现思路。但是,这也意味着:它失去了很多原作中的审美、语境,更让这部以剑心与雪代巴二人“幸福破碎”为主、内心情感为核的作品,变得有些喧宾夺主了——二人的互动,反而在一幕幕的杀阵、一次次的风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退居其他表达途径的辅助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个直白化的改动,让作品变得比“心灵剖析”风格,多了一些易于进入的属性,也多了更多的商业目标实现可能。
牺牲美学腔调,实现广泛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一点的改变,那么,本作无疑已经相当具备完成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