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藏书文化述略

吴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具体到一座城市,它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城市的风格特色的凝炼,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这座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谈到九江文化,我们不能不谈到九江的藏书文化,九江藏书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搜集图书、鉴定图书、校勘图书、品赏图书、典籍图书、管理借阅以及题跋评点图书藏书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了藏书文化。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又是文化发展的阶梯。
九江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慧远大师开启了九江文化的新纪元,名人云集,学术繁荣,他还创立了净土宗,组织了一百二十三人参加的“莲社”,赋诗写文,吸引了不少高层人士。东林寺藏书便在那时日益兴盛,有经藏阁,还有专门管理图书的僧人,除了经藏外,还收藏了陶渊明、慧远、宗炳、雷次宗、刘遗民、张野等人的文集。唐代的东林寺藏书是南方重要藏书中心。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著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放到东林寺永久收藏。


道家在庐山简寂观、九江太平宫的藏书也是极一时之盛。简寂观为刘宋文帝时道学宗师陆修静修道法场,金宫玉阙,依崖六层,观中有道藏阁,藏有道家经书方药符图一千二百卷,据说是“龙箧贮之”,相当讲究。陆修静据观中藏书著写了《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基础。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的太平宫,“崇轩华构,弥山架壑”,旧有九重,两旁房屋数百幢,道流宾客多达三千人,相当兴盛。宫有藏室为“云章琼室”,内供奉御书自唐太宗到宋仁宗凡3774轴,经书528函计5287卷,另有99函经书不曾公开,密藏于室。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皇帝专门驿送石印本《九经》入洞珍藏。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后,还广泛征集图书,建藏书楼,天下藏书归书院,名闻天下。明代白鹿洞书院有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藏书有目录和四柱清册,书目后入新修的《白鹿洞书院志》中,为后世提供参考。另外,藏书有专门的管干管理,负责收管清册,登记入藏新书,办理借还手续等。生徒借还书要凭统一的借书票借书。借书票样式为:某于某月某日借洞内藏书某样一部,计几本,看阅,缴书销票,损失赔还,不致久淹时日,此照。《禁约》还规定:(书籍)不许借出洞外,上司游客亦不得用势勒取,管干亦不许擅发一本。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起源何时,一说始于隋唐,也有主张远溯到东汉的,尽管有争议,而宋代无疑是印刷技术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永乐大典》方志的有关记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当时江州官府有藏书,据宋时江州志载,江州州府所藏图书达100多种,官方刻书达28种之多,是当时的藏书和刻书中心,而且还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对于我们今天的地域特色藏书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江州志》有文籍一门,其云:“有天下者,备天下之书;有一国者,备一国之书。九江为文宪郡,经史百家,别于学官,藏于私塾。世所有者,未必无之。”点明了九江历来为文献之邦,注重藏书,并且藏书丰富。分三点来谈江州藏书及图书版刻状况。第一曰“书籍”,指江州收藏的图书,据《江州图经》载,江州府藏有经史子集各类图书108部,经部52种,史部35种,子部8种,集部23种。以史部为例,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汉兵制》《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隋书》《唐书》《唐书音训》《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纲目》《通鉴纪事》《续通鉴长编》《通鉴论笃 》《本朝事实》《三朝宝训》《十三朝言行录》《三朝政要》《建康实录》《诸葛武侯传》《通典》《韩魏公家传》《绍兴勅令》《职宫分纪》《治迹统类》《君臣事实》《名臣玉府》《册府元龟》《白氏六帖》《书林事类》《唐韵》《玉篇》。这些书目中,既有《史记》到《五代史》一系列纪传史图书,又有《资治通鉴》《续通鉴长编》等编年史图书,还有专记典章制度的《通典》和《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可谓宋以前重要史籍,一概俱全,藏书在当时可谓丰富。其次曰“书目”,指江州应当收藏而还没有收藏的图书,共开列书名164种,以江州地方史著作最多,有熊欣《豫章志後撰》一卷、徐整《豫草旧志》八卷、雷次宗《豫章志》、张密《九江新旧录》三卷、张僧鉴《寻阳记》一卷、王真之《寻阳记》、晁伯揆《浔阳志》十二卷、《江州诸姓谱》一卷、《开宝江州图经》《祥符江州图经》《大观江州图经》等等,可见宋时九江的地方史志著述甚盛,并注重这类文献的收集,九江的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地方特色文献的重要性。第三曰“书版”,宋代江州不仅藏书有大量图书,同时还收藏本地官府刻书书版,有《周子通书》《虚谷易解》《欧阳忞舆地广记》《靖节先生集》《白氏长庆集》《元次山集》《濂溪遗文》《二程文集》《东坡大全集》《容斋论语说》《退庵文集》《东归集》《西塘集》《庾楼诗集》《琵琶亭诗集》《诸氏遗书》《自警篇》《变离骚》《斯斋诗》《雪海诗》《三谢诗》《陆游剑南诗》《古今绝句》《江行词》《易简方》《伤寒论》《悟真篇》《感应篇》,共计28种。这些书版只是江州州府所刊刻图书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府对刻书的重视,宋代九江刻书业的兴盛。
见于史籍记载的九江刻书还有《浔阳志》12卷,晁伯揆元采撰,曹训序,淳熙三年(1176)刻本。浔阳郡斋1200年刻汉杨雄《方言》13卷。王阮《义丰集》,冯椅序,刻于九江。宋著作佐郎陵阳李道传贯之集晦翁门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李心传辑《道命录》五卷,朱申序,淳祐十一年(1251),朱知江州时所刻梓。从《永乐大典》中所记载的九江藏书,可见宋代九江的藏书及刻书在书史、版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九江的私家藏书也是可圈可点的,有宋代著名李氏山房藏书。李常字公择,曾在庐山白石庵读书,考取进士后,他将自己在白石庵的九千卷藏书归寺庵所有,公开向社会开放,为此文学家苏轼写下了《李氏山房藏书记》,盛赞李常的高尚行为。此外,名闻当时的藏书家还有九江陈氏,其“甲秀堂”法帖图书号天下之最。居住在星子的刘凝之、刘恕、刘羲仲祖孙三代具有藏书之名。近代九江出了一个大藏书家,此人便是李盛铎,他祖父喜爱藏书,在九江有木犀轩藏书楼,后成为李盛铎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一直是九江文化的亮点。


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今天九江的藏书比以往更为丰富,在提高全民素质,提供知识信息,营造和谐社会,倡导文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003年7月新的图书馆大楼在庐山南路正式开放,又不断增加购书经费,2011年12月实行免费开放。如此良性循环,九江藏书文化定能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独特的载体,它不仅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营造和谐高尚社会氛围的润滑剂,还是人类自省思维涵养性情不可替代物。从一地的藏书情况,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藏书文化也就越发达。反之亦然。藏书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有精神食粮加以充实。藏书是一地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图书馆也应当是当地精神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九江是魅力城市,山水极佳,人文丰厚,文化内涵深远。古往今来,在藏书上犹有特色。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在新时期,九江要弘扬藏书文化,这是九江人的历史职责,将为九江城市锦上添花。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更需要文化。


关联导读:


九江藏书文化述略

吴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具体到一座城市,它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城市的风格特色的凝炼,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这座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谈到九江文化,我们不能不谈到九江的藏书文化,九江藏书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搜集图书、鉴定图书、校勘图书、品赏图书、典籍图书、管理借阅以及题跋评点图书藏书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了藏书文化。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又是文化发展的阶梯。
九江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慧远大师开启了九江文化的新纪元,名人云集,学术繁荣,他还创立了净土宗,组织了一百二十三人参加的“莲社”,赋诗写文,吸引了不少高层人士。东林寺藏书便在那时日益兴盛,有经藏阁,还有专门管理图书的僧人,除了经藏外,还收藏了陶渊明、慧远、宗炳、雷次宗、刘遗民、张野等人的文集。唐代的东林寺藏书是南方重要藏书中心。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著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放到东林寺永久收藏。


道家在庐山简寂观、九江太平宫的藏书也是极一时之盛。简寂观为刘宋文帝时道学宗师陆修静修道法场,金宫玉阙,依崖六层,观中有道藏阁,藏有道家经书方药符图一千二百卷,据说是“龙箧贮之”,相当讲究。陆修静据观中藏书著写了《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基础。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的太平宫,“崇轩华构,弥山架壑”,旧有九重,两旁房屋数百幢,道流宾客多达三千人,相当兴盛。宫有藏室为“云章琼室”,内供奉御书自唐太宗到宋仁宗凡3774轴,经书528函计5287卷,另有99函经书不曾公开,密藏于室。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皇帝专门驿送石印本《九经》入洞珍藏。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后,还广泛征集图书,建藏书楼,天下藏书归书院,名闻天下。明代白鹿洞书院有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藏书有目录和四柱清册,书目后入新修的《白鹿洞书院志》中,为后世提供参考。另外,藏书有专门的管干管理,负责收管清册,登记入藏新书,办理借还手续等。生徒借还书要凭统一的借书票借书。借书票样式为:某于某月某日借洞内藏书某样一部,计几本,看阅,缴书销票,损失赔还,不致久淹时日,此照。《禁约》还规定:(书籍)不许借出洞外,上司游客亦不得用势勒取,管干亦不许擅发一本。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起源何时,一说始于隋唐,也有主张远溯到东汉的,尽管有争议,而宋代无疑是印刷技术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永乐大典》方志的有关记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当时江州官府有藏书,据宋时江州志载,江州州府所藏图书达100多种,官方刻书达28种之多,是当时的藏书和刻书中心,而且还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对于我们今天的地域特色藏书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江州志》有文籍一门,其云:“有天下者,备天下之书;有一国者,备一国之书。九江为文宪郡,经史百家,别于学官,藏于私塾。世所有者,未必无之。”点明了九江历来为文献之邦,注重藏书,并且藏书丰富。分三点来谈江州藏书及图书版刻状况。第一曰“书籍”,指江州收藏的图书,据《江州图经》载,江州府藏有经史子集各类图书108部,经部52种,史部35种,子部8种,集部23种。以史部为例,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汉兵制》《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隋书》《唐书》《唐书音训》《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纲目》《通鉴纪事》《续通鉴长编》《通鉴论笃 》《本朝事实》《三朝宝训》《十三朝言行录》《三朝政要》《建康实录》《诸葛武侯传》《通典》《韩魏公家传》《绍兴勅令》《职宫分纪》《治迹统类》《君臣事实》《名臣玉府》《册府元龟》《白氏六帖》《书林事类》《唐韵》《玉篇》。这些书目中,既有《史记》到《五代史》一系列纪传史图书,又有《资治通鉴》《续通鉴长编》等编年史图书,还有专记典章制度的《通典》和《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可谓宋以前重要史籍,一概俱全,藏书在当时可谓丰富。其次曰“书目”,指江州应当收藏而还没有收藏的图书,共开列书名164种,以江州地方史著作最多,有熊欣《豫章志後撰》一卷、徐整《豫草旧志》八卷、雷次宗《豫章志》、张密《九江新旧录》三卷、张僧鉴《寻阳记》一卷、王真之《寻阳记》、晁伯揆《浔阳志》十二卷、《江州诸姓谱》一卷、《开宝江州图经》《祥符江州图经》《大观江州图经》等等,可见宋时九江的地方史志著述甚盛,并注重这类文献的收集,九江的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地方特色文献的重要性。第三曰“书版”,宋代江州不仅藏书有大量图书,同时还收藏本地官府刻书书版,有《周子通书》《虚谷易解》《欧阳忞舆地广记》《靖节先生集》《白氏长庆集》《元次山集》《濂溪遗文》《二程文集》《东坡大全集》《容斋论语说》《退庵文集》《东归集》《西塘集》《庾楼诗集》《琵琶亭诗集》《诸氏遗书》《自警篇》《变离骚》《斯斋诗》《雪海诗》《三谢诗》《陆游剑南诗》《古今绝句》《江行词》《易简方》《伤寒论》《悟真篇》《感应篇》,共计28种。这些书版只是江州州府所刊刻图书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府对刻书的重视,宋代九江刻书业的兴盛。
见于史籍记载的九江刻书还有《浔阳志》12卷,晁伯揆元采撰,曹训序,淳熙三年(1176)刻本。浔阳郡斋1200年刻汉杨雄《方言》13卷。王阮《义丰集》,冯椅序,刻于九江。宋著作佐郎陵阳李道传贯之集晦翁门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李心传辑《道命录》五卷,朱申序,淳祐十一年(1251),朱知江州时所刻梓。从《永乐大典》中所记载的九江藏书,可见宋代九江的藏书及刻书在书史、版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九江的私家藏书也是可圈可点的,有宋代著名李氏山房藏书。李常字公择,曾在庐山白石庵读书,考取进士后,他将自己在白石庵的九千卷藏书归寺庵所有,公开向社会开放,为此文学家苏轼写下了《李氏山房藏书记》,盛赞李常的高尚行为。此外,名闻当时的藏书家还有九江陈氏,其“甲秀堂”法帖图书号天下之最。居住在星子的刘凝之、刘恕、刘羲仲祖孙三代具有藏书之名。近代九江出了一个大藏书家,此人便是李盛铎,他祖父喜爱藏书,在九江有木犀轩藏书楼,后成为李盛铎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一直是九江文化的亮点。


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今天九江的藏书比以往更为丰富,在提高全民素质,提供知识信息,营造和谐社会,倡导文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003年7月新的图书馆大楼在庐山南路正式开放,又不断增加购书经费,2011年12月实行免费开放。如此良性循环,九江藏书文化定能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独特的载体,它不仅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营造和谐高尚社会氛围的润滑剂,还是人类自省思维涵养性情不可替代物。从一地的藏书情况,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藏书文化也就越发达。反之亦然。藏书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有精神食粮加以充实。藏书是一地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图书馆也应当是当地精神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九江是魅力城市,山水极佳,人文丰厚,文化内涵深远。古往今来,在藏书上犹有特色。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在新时期,九江要弘扬藏书文化,这是九江人的历史职责,将为九江城市锦上添花。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更需要文化。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