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汉字汉语的发端也应差不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类似国语的雅言—— 孔夫子 教学的语言。雅言其实就是文言,依文读字,是一种完全来自文字的语言,和日常使用的方言是两码事。雅言基本以 西周 首都 镐京 地区的语音为根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提出要“ 书同文 车同轨 ”,却没有提出要“语同音”。到了西汉,虽然都城仍在咸阳,但跟随 刘邦 过来的来自 中原 地区的外来人口成了首都居民的主体,从而给 关中 语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改变。东汉定都洛阳后, 河洛语 取得了国语的地位。 西晋的覆亡, 永嘉丧乱 ,天马渡江,造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民族迁徙 ,从而造成了汉族文化中心的南移。东晋定都 建康 (南京),从而使河洛口音和 吴侬软语 被结合进新的国语里。《 切韵 》一书的问世,为汉语发音的标准化奠定了切实的基础,而《切韵》的基本发音标准乃是建康话,这足以证明 汉文化 的正宗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切韵》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唐人编制的《 唐韵 》和宋人编制的《 广韵 》都只是对《切韵》的增补,并 无根本 变化。盛唐的首都在长安,但长安话未能取代《唐韵》读音的权威地位,后者被称为“ 官话 ”。 北宋 的国语和唐代相差无几,只是首都 开封 的流行口音与韵语的差别更大。但是,宋室南迁后,首都落在了 吴语 区的临安(杭州),从而在 江浙 这个南方的精华之区,造就了吴语的独特地位。 蒙元帝国的建立,使北方的汉语变得十分混乱。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 中原音韵 》,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作为汉语的 标准音 ,特别是将 入声 分派到其他三声。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 北方话 声母结构迥异于 古汉语 ,无入声、无浊音,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吴、粤、闽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 [3] 古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 先秦 古籍时(如《 诗经 》)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 叶音 ”(xiéyīn)。明末学者 顾炎武 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 今音 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清代学者 段玉裁 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 谐音字 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必定在先秦 音系 中属同一 韵部 。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guā显然不与hú、jū、chū、fū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为gu音。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