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jpg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男女学生之间关于“男生能否坐电梯”的话题引起大范围的关注。起因是,由于北师大男性学生数量较少,被安排和女性学生混住在多个宿舍楼中。考虑到种种因素,男性学生均安排在低层宿舍。出于礼让及便利因素,此前混住宿舍形成了“低层男生尽量不坐电梯”的默契规则。近期这一话题再起,有人要求将此规则明晰化,避免女生“洗完澡坐电梯时会尴尬”。

回看北师大电梯事件里当事女生们的最初诉求。平心而论,如果抹去发言同学的性别,住在低层的同学,在不方便或者使用电梯高峰期稍微礼让住在高层的同学,这个要求其实听上去合理合规,是符合公共道德的。

以笔者熟悉的中国人民大学品园六号楼宿舍为例。宿舍的电梯一共有四架,但考虑到电梯耗电情况和人流情况,一般只开三架,使得高峰时段的每趟电梯运输都分外紧张。而在这三架电梯中,有两架是专门供给住在高层的6-11楼同学,剩下一架供全宿舍的同学共同使用。

电梯的出现和设立本身就是考虑到高楼层住户的行走不便。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第六条明文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所以,虽然安装电梯的成本巨大,依旧在建筑里快速普及。既然电梯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高楼层住户,那本身就出行方便的低楼层住户,礼让避开一下人数众多的电梯高峰时段,似乎也无妨。

而本来这样一件再简单不过的资源分配和互相体谅的问题,仅仅因为发言的是女生,提出疑问的是男生,涉及到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诸如“衣服薄女生不想跟男生一架电梯”,于是引发了互联网又一场针对“女拳”的狂欢。随便翻开评论便是,“这位男同学,你不乘电梯,保研一定能上北师大吧”“这些人未来怎么教书育人”“这群女人丢尽北师大脸面”等恶意满满的评语。

必须承认,由于近几年部分无良自媒体为了搏取眼球吸引流量,有意无意地鼓吹“女性特权”,蓄意挑起男女对立,并拥有了一群接受了他们逻辑平滑的“鸡汤”的女性拥趸。而嗅到流量密码的市场更是一拥而上,使得男女话题的讨论逐渐走向偏激化、极端化、一刀切化,男女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原住民的隐形宿疾,成为了一经触碰就会失去理智客观的沉重伤疤。本次北师大事件引发的全网骂战,真的骂的只是北师大女生们的行为吗?恐怕不止。

某些网民很显然是借此事件,发泄曾经在众多男女问题中积累下来的层层怨气。是对杨笠“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引发的强烈不适,是对货拉拉司机辛苦养家却遭遇乘客跳乘的深切同情,是对无数个“被狂骂男性”却最终反转的小作文案件的委屈愤怒。同时,这其中必然也夹杂着,对于职场男女待遇常年失衡的不忿,对女性被社会主流舆论要求奉献家庭抚育孩子的抱怨。

必须认识到,虽然男女问题如此尖锐且亟待解决,但评价一件事必须从事情本身的具体逻辑出发,而不应该从情绪出发,不能因为这件事情里的当事人有男有女,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男女发生了争执,就能以性别问题一以蔽之,并且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看透了这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如是这般,那社会上所有涉及男女问题的处理,都可以用男拳、女拳之间的相互抨击解决,所谓的秩序道德、理性逻辑,都不过是这场“坐屁股大赛”中的附属品,是无关紧要、甚至有碍于张扬自身声量的障碍物。

不是所有的小问题都能并入一个大问题,一个问题也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就事论事,才是我们对于每个有所争议的社会事件认真负责的分析态度。戒除男权女权的标签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公共讨论应有的美德。

文/朱小苗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