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文学史》:普通人可以这么学

提到文学史,总觉得这个领域的知识太宽泛,太深奥,想学习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前段时间,看了中国文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看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是讲义,意味着是后期整理成书的。

整理人是叶龙,他师从钱穆先生,按照当年老师讲课的顺序,用31个篇章,把钱穆先生当年授课的精华内容,再次呈现给读者。

第一篇从绪论开始,告诉读者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史讲的又是什么。

紧跟着第二篇,介绍了中国文学的起源。

从第三篇章开始,基本就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从诗经开始,到尚书、春秋、论语、楚辞,汉赋,又把大家熟悉的唐诗宋词逐一展开讲述。

每一篇章,都是独立的知识点。

通读全书,就将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轻松掌握。

摘其二三,跟大家分享。



01 诗经可以这么学

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们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你也许会觉得,要学诗经,就得逐字逐句,咬文嚼字地读。

钱穆先生告诉我们,诗经不能一字一句看字面意思,你要“心领神会”,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中,站在作者的立场,感受他的情意,再来读诗经。

熟悉诗经的人都知道,诗经包含风雅颂三种体类(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诗经,容易误解。

书中举了个例子,《诗经.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是我不能息兮。

字面上看,容易理解为女子失恋后的痛苦。

实则另有深意,“彼狡童兮”不一定是说女子失恋,也能是讽刺忽公子(出自诗经狡童小序)。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它其实就是告诫世人,做人要温厚。

读诗,一定先读序,知道为什么要写诗后,才能正确理解诗的深意。



02 理解《楚辞》要看其渊源

《楚辞》是承接《诗经》演变而来的。

现代人要读懂《楚辞》,一定要了解它的源流。

作为一本总集,屈原的作品占据了《楚辞》的大部分,比如其中最有名的《离骚》。

我们古代历史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在今之河南、山东、陕西和山西一带,也就是黄河流域。

但屈原这个人,他是楚国人,楚国位于汉水流域,

因此《楚辞》就有着浓郁的楚人风格。

钱穆先生提出,《楚辞》中的“兮”字,就是楚人的语音,等于“啊”的意思。

随着历史的推移,楚人在战乱中迁徙,变成了今天的安徽人和江苏人。

我们可以界定一点,那就是《楚辞》属于南方文学。



03 了不起的《昭明文选》

为什么书中为用一整个篇章介绍《昭明文选》呢?

钱穆先生给了三个原因。

一是其作者萧统,梁武帝的大儿子,此人天赋极高,文思敏捷,仁名远扬。但英年早逝,谥号为“昭明”,所以他编纂的诗文总集《文选》就成了《昭明文选》。

二是《昭明文选》的问世,集合了当时众多学者文士贡献的力量,是当时诗文总集的孤本。

三是《昭明文选》的篇章分类是自古以来最详细的。它的分类多达38体之多。

比如赋体,就分为京都、游览、物色、鸟兽等15类。

再比如诗体,又分为百一、招隐、咏怀、赠答等24类。

分类特别精细,辞藻绚丽,如果想了解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昭明文选》一定不要错过。



04 结语

中国文学史就像浩瀚深邃的大海。

它波澜壮阔,博大精深,值得每个文学爱好者探究一二。

如果说你茫然不知如何入手,或者是想提纲挈领先入门,叶龙先生根据钱穆先生的讲义,整理出来的《中国文学史》就很帮助。

它将引领你穿越时空,重回钱穆先生的课堂,当一次学生,再次聆听国学大师的精彩演绎。

诚然,时光不可逆,但书本可以一直伴随你。

这是叶龙先生出书的初衷,也是每个热爱中国文学之人的福气。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

发布于 2023-03-29 15:24 ・IP 属地江苏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