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世界文化遗产
收藏
0 有用+1
0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 孔子 、儒客朝拜之圣地。推崇 儒学 的表征,以丰厚的 文化积淀 、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 艺术价值 而著称。
山东济宁曲阜是 孔子 的故乡。 孔夫子 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 儒家文化 ,为此后2000多年的 中国历史 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文化 ,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 社会体系 ,成为整个 中国文化 的基石。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 联合国 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1]
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 鲁哀公 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 宋真宗 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 弘治 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 [2]
孔府 ,即“ 衍圣公府 ”,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地,规模宏大,占地240亩。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中国 封建社会 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 [2]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 永乐 年间扩大为十八顷。清 康熙 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 [2]
中文名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9]
地理位置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6]
占地面积
95000 m²
保护级别
世界文化遗产 [9]
开放时间
孔庙售票时间:7:40-17:00 [7]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门票价格
140元(三孔联票)
著名景点
孔庙 杏坛 十三碑亭 孔府 孔林
建议游玩时长
1天

先圣孔子

三孔 (14张)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 春秋 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 宋国 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 周易 》,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际上评论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夫子 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 山东 省的 曲阜 孔庙 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孔林 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 孔宅 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孔子像 (2张)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儒家文化 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 东亚 东南亚 各国,成为整个 东方文化 的基石。曲阜的 孔府 、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 文化积淀 、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 艺术价值 而著称。因其在 中国历史 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 圣城 之一。

孔庙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 庙屋 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
东汉 永兴 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 曹丕 又下诏 在 鲁郡 “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
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 修建“周公、 孔子庙 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
唐代修庙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 宋真宗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 明孝宗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 朱祐樘 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
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清世宗 胤禛 除亲到 太庙 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 祭器 仪物,皆令 绘图 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 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
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 中轴线 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
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 角楼 。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 吕蒙正 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 重门 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 建筑史 上“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 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
古树名木:三孔古树群 [8]
孟子 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 大成 集大成者 ,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 击磬 (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 石刻,四楹,石鼓夹抱,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 朝天吼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四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 嘉靖 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 胡缵宗 题写的。
坊后是一座单孔 石拱桥 ,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 泮桥 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 牌,立于金 明昌 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 下马碑 ”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 根圆 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 额枋 上雕火焰宝珠,明间 额坊 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 太和元气坊 ,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 山东巡抚 曾铣 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 篆字 ,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三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 汉白玉石 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 德侔天地 ”、“ 道冠古今 ”八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 时代风格 。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 琉璃瓦 ,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 坊下 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 天禄 ,披麟 甩尾 ,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 时者 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 圣时门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 弘治 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 歇山顶 ,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 杏黄 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 论语 》“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壁水桥北为 弘道门 ,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 尧舜禹汤 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 曲阜 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大中门 ,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 至顺 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 正方形 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 马道 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 同文门 。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 木匾 上大书“ 奎文阁 ”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 金章宗 明昌 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 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来 西方白虎 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 孝经 》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 斗栱 。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 康熙 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 旁证 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 木结构建筑 之一。 阁西 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 龟趺 高1米多。 碑额 精雕 盘龙 ,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 孔子庙碑 ”。为明宪宗 朱见深 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 成化碑 ”。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 戒斋 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 谒庙 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六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 十三碑亭 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 民国 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 汉文 八思巴文 (元代 蒙古文 )、 满文 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 乾隆 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 至元 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龟趺,名曰 赑屃 (bì, xì),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 唐碑 ,一幢是立于 唐高宗 总章 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 唐玄宗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 水盘 ,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 技术条件 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 书法艺术 上来看,真 草隶 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 刘六 刘七 、明末 徐鸿儒 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 承圣门 ,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 先儒 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 结构空间 的问题。
杏坛 ”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 孔道辅 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 环植 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 党怀英 篆书“杏坛”二字。
十字结脊 ,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 两庑 ”,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 儒家学派 中著名的人物,如 董仲舒 韩愈 、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 牌位 ,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今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 北朝 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 乙瑛 ”、“ 孔宙 ”、“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 张猛龙 ”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 汉画像石 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
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 ,又有反映当时 社会生活 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
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 孔继涑 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 台基上 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 太和殿 岱庙 宋天贶殿 并称为 东方三大殿 。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藻井 枋檩饰以云龙图案, 金箔 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
四周廊 下环 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柱高 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 团龙 ,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
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 龙柱 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 石刻艺术 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 红绫 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 建筑艺术 ,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 坐高 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 述圣 孔伋 ,西位东向的是 宗圣 曾参 亚圣 孟轲 。再外为 十二哲 ,东位西向的是 闵损 冉雍 端木赐 仲由 卜商 有若 ,西位东向的是 冉耕 宰予 冉求 言偃 颛孙师 朱熹 。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栱,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
四配十二哲 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栱。龛前都有 供桌 、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 中和韶乐 乐器和舞具。殿 外悬 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 石栏杆 ,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 石雕螭首 ,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今第逢 孔子诞辰 (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 八佾舞
沿大成殿 回廊 后转 ,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 寝殿 ”(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 亓官氏 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 团凤 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 游龙戏凤 ,精美异常,龛内有 木牌 ,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官氏 礼器碑 作并官氏, 宋国 人,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 大中祥符 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 赵恒 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 文宣王 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92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 神主 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九进庭院。殿系 明万历 二十年(公元1529年) 巡按御史 何出光 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 尼山 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 吴道子 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 顾恺之 画的“ 先圣 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 孔端友 于宋 绍圣 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 宋太祖 、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 米芾 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孔府

孔府 本名 衍圣公 府。位于孔庙东侧,为 孔子 嫡长孙的 衙署 汉高祖 刘邦 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 国家祭祀 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府内存有著名的孔档案和大量文物。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 北宋 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 孔子 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 孔府建筑 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仿照 封建王朝 的六部而设 六厅 ,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 典籍厅 、司乐厅、知印厅、掌 书厅 、公共管理孔府事务。 明代建筑 ,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 重大案件 之处。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 安怀堂 花厅 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 前上房 、前后堂楼、 配楼 、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1]
西 汉平帝 元始元年封孔子后裔 孔均 为褒成侯始,中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均赐有封号,至唐开元年间将后裔封为文宣公,后至 宋仁宗 至和二年改封“世衍圣公 ”,以后便历代相沿,直至近代。 [3]
孔府位于 曲阜 城的中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 石狮 。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 红边 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 狻猊 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为明朝 严嵩 所书。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 封建社会 中的显赫地位。 [4]

二门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 门楣 高悬明代诗人、 吏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 李东阳 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 耳房 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 屏门 ,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 明世宗 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 垂花门 ”。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 前院 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 论语·八佾 》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 孔府 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
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 台基 ,台上原有 日晷 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 家法 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厅堂5间,进深思3间,灰瓦 悬山 顶。檐下用 一斗二升交麻叶 斗拱, 麻叶头 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 太师椅 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 印盒 、签筒。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 宗姓 ”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 正一品 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 龙旗 、凤旗、 虎旗 、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 官衔牌 ,如“袭封衍圣公”、“ 光禄寺 大夫”、“赏戴 双眼花翎 ”、“ 紫禁城 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第当衍圣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
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 礼学 、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上、 下挂 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碑、“ 九桃图 ”、“ 松鹤图 ”等,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 孔令贻 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 启事 厅,西为伴官厅。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 太湖石 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的东西 配房 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 档案室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 内宅门 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 清朝皇帝 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7间,名叫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 十里香 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主人一声令下,马上开锣唱戏。 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 慈禧 亲笔写的“寿”字。
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明代“ 景泰蓝 ”。梢间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满汉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多达190道。长期以来,孔府形成了一种精细独特的菜肴--- 孔府菜 。各种菜制做讲究,取名典雅,如 绣球鱼翅 珍珠海参 神仙鸭子 诗礼银杏 玉带虾仁 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家谱。 前上房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帐室。
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进入了 前堂楼 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 雅致 ,大有步移景迁之感。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 室内陈设 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 多宝阁 ”内,摆设着 凤冠 、人参、 珊瑚 、灵芝、玉雕、 牙雕 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七十七代孙、衍圣公 孔德成 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过前后抱厦,进入 后堂楼 院。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7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3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
堂中陈列着孔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 镜框 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院内的楼是当年府内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内客亲属的住宅。后堂楼西边还有一座楼,为佛堂楼,是衍圣公烧香拜佛的处所。后堂楼之后还有5间正房,叫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
孔府花园 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 铁山园 。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的 铁矿石 。此石是孔庆容在清 嘉庆 年间重修花园时移入的,称天降神三环路助他修园,他自己从此也以“铁山园主人”自称。
花园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
李东阳当时是 太子太傅 、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他为什么亲自设计。为孔府出这么大力气呢?因为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 孔闻韶 ,做了一品公夫人,为了女儿,他才如此大卖力气,修建花园。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 此次修建之后,到明代 嘉靖 年间, 严嵩 取代了 李东阳 的地位,也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 华盖殿大学士 、国史总裁,为当朝首相。他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 孔尚贤 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储花园更为可观。
孔府花园从李东阳、严嵩到乾隆皇帝,前后3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10余亩。其中有山、水、林、 曲桥 、花坞、水榭、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园内还有一株近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株槐树,因此又名“五 柏抱槐 ”,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 耐冬 。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5]

孔林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 秦汉 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 至顺 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墓古千年在,林深 五月寒 ”,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 女贞 、五味、 樱花 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野菊 半夏 、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 汉碑 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 翁方钢 何绍基 康有为 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北出曲阜城门,就见两行仓桧 翠柏 ,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 万古长春坊 。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 石狮子 。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 明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 坊上 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 盘龙 、舞凤、麒麟、骏马、 斑鹿 、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代官僚 郑汝璧 连标 等所立,上刻“ 大成 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 阙里 重修林 庙碑 ”。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 龟趺
由至圣林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云龙、辟邪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 洙水桥 ”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 儒家 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 护城河 指为洙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洙水桥桥上有 青石雕 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3间,东西3间厢房,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室内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 凡鸟 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等。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门额上刻“神庖”二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洙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挡墓门,后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 享殿 。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 华表 、文豹、 甪端 翁仲 。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 望柱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 雕文 、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两对 石兽 为宋宣和年间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间刻制的,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广五间,黄瓦 歇山顶 ,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 五踩斗栱 。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 谒孔林酹酒 碑”,中有“教泽垂千古, 泰山 终未颓”等诗句。 解放战争 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开过军事会议。
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黄养正 书。墓前的 石台 ,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 乾隆 时又予扩大。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 子贡庐墓处 。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 楷树 ,即摹自其南侧的“ 子贡手植楷 ”。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 赵恒 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所建。“跸”是 黄帝 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黄帝祭祀驻车之处。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
沿环林路东行,在孔林东北方向,过一石坊后,路旁立一巨碑,上写“ 奉直大夫 户部广东清吏司 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清初历史剧作家、《 桃花扇 》作者 孔尚任 的墓碑。由此向西,有一座上书 “鸾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后裔孔谦、 孔宙 孔彪、 孔褒 等均埋葬于此。自汉墓群西行还有明墓群,那里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兽成群,明代著名书法家李东阳、严嵩等所书写的碑石立于其间。
漫步孔林深处,饱览林内瑰宝,使人感叹不已。
为清朝皇帝 乾隆 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 黑痣 算命先生 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 协办大学士 户部尚书 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 孔家 。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子贡手植楷

实用信息

三孔联票共140元(单票: 孔府 ,60元/人; 孔庙 ,90元/人; 孔林 ,40元/人。淡季单票价格有所降低)
三孔+n(n为1、2、3,可任选 尼山 、颜庙、周公庙中的1、2、3处和三孔一起浏览)
免票说明 :二等以上残疾人免票入园;60岁(含60岁)以上老人(凭 身份证 ),可免票入园;持国家统一颁发的《干部离休证》的离休干部,可免票入园;学生持 学生证 、身份证或高考 准考证 可享受 半价 优惠;曲阜籍以外的孔子后裔,持有本人有效身份证免票入园参观;部分教师、记者凭相应证件有优惠(教师凭 教师资格证 事业单位岗位 聘书, 教师专业 水平评价证书免票入园)。
景区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类型 : 古城古镇 、名人遗迹 、 纪念建筑 、寺庙 、陵墓 、园林 、石刻 、碑塔 、城墙 、宗祠 、牌坊 、亭台楼阁。

最佳旅游时间

曲阜高铁站 :高铁站乘坐K1路公交车在南门站下车,即可到孔庙孔府,在孔府后门乘坐 观览车 到达孔林。
曲阜汽车站 :汽车站乘坐2路、3路、5路公交车在南门站下车,即可到孔庙孔府,在孔府后门乘坐观览车到达孔林。
曲阜火车站 :火车站乘坐5路在南门站下车,即可到孔庙孔府,在孔府后门乘坐观览车到达孔林。
兖州火车站 :在兖州火车站乘坐K23路在终点站下车,再倒曲阜的2路在南门站下车即可到孔庙孔府,在孔府后门乘坐观览车到达孔林。
曲阜 安信 出租车:5元2公里,超出2公里的部分,每公里加收1.3元
曲阜城区内有人力三轮、马车,票价不一定,可以与车夫砍价。
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