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情况不了解,美国这边只了解big law的情况,套用法学院万能答案 - it depends. 看学校,看个人资历,看运气。个人资历包括学习成绩、本科学校和专业、工作经验、社交能力、面试能力。不是学校好成绩好就能找到big law工作的。社交能力、面试能力同等重要。
美国JD和国内学法律类似,都是就业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的专业。我学校T30左右,大概30%能找到起薪19w的big law、mid-size和boutique所的工作。中国学生样本量太少,陆本更是几乎没有,没办法统计。我的样本主要是BU BC两所T30,认识的去big law的人(上下几届十来个人吧)一般都是成绩前30%,下了大功夫networking的,有工作经验的,或者本科是理工科的,这里面一个陆本都没有。。。不过也可能是陆本LSAT成绩都刷得很高,去T14了不屑于来我们这些T30。
个人觉得陆本是比较吃亏的,陆本直升更是吃亏中的吃亏。陆本英语能力相对差一点,1L读起来更吃力,成绩突出已经比较难了。没工作过也没经历过找过工作的人往往面试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是白纸,学生思维重,脸皮不够厚,最后OCI收到一堆礼貌的微笑。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面试和社交能力真的是下功夫就可以短期提高很多的。然而所有人的1L都是时间不够用的,短板太多,可能会补不完。
运气也占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对于硬件软件都好的大神们运气决定你能不能去自己最心仪的大所,对于边缘的渣渣们运气决定你有没有工作。。。作为一个一共拿到3个大所OCI只有1个call back居然拿到offer了的人,我真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好在哪里,就是运气好。。。有时候面试你的人刚好跟你兴趣爱好一样,比如我call back跟一个面试官聊了20分钟潜水。还有我networking的时候跟一位合伙人正好聊起来说我只喜欢tech start-up相关的事务,结果这位刚从别的所跳槽过来雄心勃勃的要在这个律所新建一个start-up practice,后来他把我从wait list里面拉了出来。。。有时候你问了一个问题正好戳中了面试官的点,比如我OCI问了一个作为职场女性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这个问题问不好就是送命题,但是这位面试官刚刚好因为老公刚升合伙人家里忙不过来,就很是感慨了一番。反正一路下来幸运得不可思议。有click到的就有click不到的,有一个OCI对面是做trust & estate的黑人姐姐,不出5分钟就知道自己没戏了;还有那种在波士顿只有satellite office、quota就1个人的,人家根本不想要diversity candidate,不是白男就扣分扣分扣分吧。
总之就业形势就是很看个人情况,没有说你是哪个学校出来的成绩前%多少就一定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学校排名越靠后,越看个人资历和运气。
波士顿这边big law不多,薪资跟纽约标准一样,工作量比纽约少,对应的奖金也少一些。这边的客户也没有纽约那么diverse,主要是围绕Tech和Healthcare产业的。
附: T14以后的学校都是Regional school,比如BU的就业市场是波士顿和纽约,DC都有点难,其他任何地方都需要你有connection才可能去;Emory就是南部地主,可能能去纽约但是波士顿基本不可能;Fordham在纽约所以Big law rate非常高,甚至Cardozo也因为在纽约有不少去big law的。选学校的时候最好选大城市,中西部的那些学校虽然排名靠前但是big law的坑位少而且对外国人没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