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字典
》
〔古文〕《
唐韵
》陟陵切《
集韵
》《
韵会
》知陵切,陟
平声
。《
说文
》召也。从微省。为徵,行於微而文达者,卽徵之。《周礼·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注》别异诸官,以备王之徵召。《周语》唯官是徵。
又《
广韵
》证也,明也。《书·洪范》念用
庶徵
。《左传·昭三十年》且徵过也。《注》徵,明也。
又《广韵》成也。《
仪礼·士昏礼
》纳徵。《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又问也。《左传·僖四年》
包茅
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又敛也。《周礼·地官》闾师以时徵其赋。《疏》闾师徵敛百里内之赋贡。
又求也。《史记·货殖传》物贱之徵贵。《注》徵,求也,谓此处物贱,求彼贵卖之。
又《
尔雅·释诂
》徵,虚也。
又姓
。《广韵》吴太子
率更令
河南
徵崇
。
又《集韵》持陵切,音惩。县名。《左传·文十年》泰伯伐晋,取北徵。《音义》今
徵县
。《史记·
河渠书
》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前汉·地理志》
左冯翊
有徵县。《注》卽今之
澄城
是也。
又《广韵》《
集韵
》《韵会》陟里切,知上声。《
玉篇
》宫徵也。《
尔雅·释乐
》徵谓之迭。《乐书》声出於心,而齿合吻开,为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烛。五音配夏。《礼·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又《
乐记
》徵为事。《疏》徵属夏,夏时生长万物,皆成形体。事亦有体,故以徵配事也。《
风俗通
》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为火,五常为礼,
五事
为视。凡归为事。
又与惩通。《荀子·正论篇》凡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徵其来也。
又与征通。《史记·
三王世家
》非敎士不得从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班固·灵台诗》乃经灵台,灵台旣崇。帝勤时登,爰考休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