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所有作品中人物最多,叙事最复杂的作品,也是一部最直接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仔细分析起来,金基德所有的作品,都有对一个民族的深刻批判。但像在《收件人不详》中,用最表象、具体的故事表现出来的,还是不多。
影片中的尚武是个混血,她的母亲在战争中和一个黑人美军结合生下了他。战后,黑人美军回国,尚武的母亲就一封封地向美国写信,但每次信件都被写着“收件人不详”的理由被打回来。尚武走到哪里都受到歧视,被人叫做“杂种”。尚武把气撒到母亲头上,经常殴打母亲。尚武的母亲有一个情人,是个屠夫,每次母亲挨打后,屠夫就会往死里打尚武。漂亮的女孩吴乐小的时候被哥哥误伤了一只眼睛,正苦于没钱做手术。全片的“眼”是男孩恩吴,他是个爱画画的男孩,有个总爱吹嘘自己杀了三个敌人的父亲。恩吴爱上了吴乐,经常去偷窥吴乐。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能看到未来。尚武不堪忍受自己的身份,在暴怒下杀了屠夫,又割掉母亲的乳房,在骑摩托的狂奔中出了车祸,大头冲下地半个身子扎进了水田中。吴乐为了治好眼睛,委身于美国士兵。治疗好之后,美国士兵要带她走,她不从,最后自己刺瞎了刚刚治好的眼睛。美国士兵看到闯了祸,想逃跑,被恩吴用箭射中下体,恩吴因此入狱……最终,三个少年,一个死了,一个再度失明,一个深陷狱中。
影片中,人物关系的隐喻可以直接和现实对照。尚武的母亲永远得不到回信;美国士兵从吴乐房中拿着手枪跑出来,面对他的是三个拿着原始弓箭的村民;吴乐的哥哥刺伤她的眼睛,是一次误伤;为什么尚武要割掉母亲的乳房;而那个美国士兵最终竟喊出了:“把我送回美国去,我他妈忍受不了这个鬼地方”……而韩国本土观众,不喜欢金基德,和他这种近乎残忍的,血淋淋地揭自我伤疤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该片也是金基德争议颇大的一部影片。有的人说,这是一部描写性别差异的影片,男性主导一切,女性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有的说,这是一部用残忍,把爱情打破的影片。众说纷纭,更有的说,这就是一部以“淫贱”为主题的影片。假若金基德只是简单的想描写两性关系,描写爱情,那就有点太抹煞这部影片了。其实,从大的角度想一想,影片既是在说明不同的人的社会划分,等级,同时也在继续着《收件人不详》的主题,不过是指代对象更符号化了。还要说的是,本片也是金基德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影片,有29万9千余的观影人次。
——金基德
相信在《海岸线》中,金基德是其所有影片中,最有商业野心的。首先是说服
张东健
参演。张东健在当时作为韩国的一号男星,片酬极高,为本片却只拿4000万韩元。其次是,影片虽然讲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在其中看不到在以往金基德影片中玩的“花活”。较少隐喻,没有魔幻色彩,对白量也接近正常影片,金基德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并且,本片的摄影风格,氛围,与其余影片完全不同。再有就是,《收件人不详》中些许有些关于战争,关于半岛关系的讨论,却还是隔着一层。而本片则直接以“半岛关系”为主要题材,这是韩国高票房电影屡试不爽的法宝。
影片是当年
釜山电影节
的开幕影片,看这种架势,完全就是为了打破金基德影片低票房去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这部“去金基德化”的电影最终并没有成功。从口碑上说,影片是毁誉参半。因为影片的情节,还引发了海军军人的不满,大批海军军人上网声讨导演。而影片的票房惨败,最终只有12万4千余观影人次,还不及《坏小子》的一半。对于这样的成绩,怎么说都算不上商业成功。不过,在《海岸线》之后,金基德再也没有拍摄过这种淡化自我风格的影片。
《春夏秋冬又一春》
:妙手偶得东方神韵
“我把一生比喻成四季,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我想要表达的是人生的喜忧参半。这个喜忧参半只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根据每个人的阅历、理解力不同,我相信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这不是一部看一遍就能明白的电影,我相信每个人每次看,都能看出不同的内涵来。”
——
金基德
客观的讲,《春夏秋冬又一春》并不是金基德最知名的电影,也不在影响大的范围之列。而主观一些讲的话,笔者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最起码,《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笔者认为金基德最圆满,最行云流水的一部作品。影片还是颇多符号隐喻,与其余影片的符号隐喻埋藏得深相比,本片是大家都可以理解。
影片用季节划分,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春天,老僧与童僧在寺院里。童僧性顽皮,把石头绑在小鱼小蛇身上。老僧看到后,如法炮制,把石头绑在他的身上。第二部分,夏天。转眼间十七年过去,童僧变成了少年僧人。一个少女来寺院养病。青年僧人动了凡心,爱上了少女,并尝了禁果。老僧送少女出寺,少年僧人也偷偷还俗。第三部分,秋天。若干年后的秋天。已经成为青年的还俗僧人又回到了寺庙。他因为嫉妒,杀了妻子,警察正在追捕他。老僧点化他,命他篆刻《般若经》。天亮时,青年人被警察带走。第四部分,秋天。出狱后的杀人犯,已是两鬓秋霜的中年人。他又落发出家修行。此时的老僧早已经圆寂。一天,一个女人将婴儿丢在寺门口,中年僧人收养了他。第五部分,又是春天。已经变成童僧的婴儿,和师傅小时候如出一辙……
整部影片,把人的成长、欲望、反思、救赎,都描写得入木三分,并且极具东方神韵。每一个画面都干净,纯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之美。但这部影片至今影响不是最大,可能就是因为少了以往影片中的残忍吧。很多观众,乃至影评人都认为金基德由暴戾转为救赎的分水岭是
《撒玛利亚女孩》
,实际上该是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
《撒玛利亚女孩》
《撒玛利亚女孩》:两个花季少女的悲情故事
“《撒玛利亚女孩》的灵感是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突然想起的。”—金基德
《撒玛利亚女孩》荣获了当年
柏林电影节
的银熊奖,这是金基德首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得超级大奖。金基德的作品一向涉及暴力、残忍、毁灭等内容,但这部影片与
《空房间》
等不同的是,金先生探讨的是如何救赎的命题。片子从始至终弥漫自我救赎与精神救赎的拷问。影片主要分为三部内容。故事叙述两个花季少女倚隽和洁蓉依靠出卖贞洁实现去寻找的梦想,当梦想破灭之后,洁蓉自杀而死,倚隽却在卖淫中找到了救赎的方式,净化自我的灵魂。
该片又名
《欲海慈航》
,救赎是这部影片不变的主题。“撒玛利亚”语出《圣经》,意思是指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上帝服务的女人,她们把卖身得来的钱全部上交给教堂。或者不要钱,但发生过关系的人必须信仰神。洁蓉虽然是风尘女,但她的脸写满纯真,倚隽将钱还给那些嫖客时,她并不当自己是妓女,而是认为自己在奉献,在救赎,救赎嫖客,救赎洁蓉,救赎自己,父亲拿起电话自首,也是在完成救赎,偿还自己的罪孽。
《空房间》
《空房间》:戏里戏外都是戏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虚,我只是尝试让我的概念与想象力接近真实。”
——金基德
继《撒玛利亚》荣膺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之后,《空房间》又摘得了
威尼斯电影节
的最佳导演银狮奖。这对于金基德来说,又是一个特别大的成功。平心而论,《空房间》的冲击力,并没有
《漂流欲室》
大。在影片获奖之际,他说过:“能在威尼斯获奖是因为观众没有带着任何偏见来看这部电影,但在韩国,如果我期望支持率达到50%,那就是我错了。”他说的没错,他已经习惯了观众对他影片的争议。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致使这部电影也不招韩国观众待见。影片的女主角李成延,曾拍摄“慰安妇写真”,而被称为“韩国公敌”。李成延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道歉,还给曾经做过慰安妇的老奶奶们当众道歉,但韩国民众还是不领情,还有大学生提出她应该自杀谢罪。在当年的2月,李成延就说过会退出娱乐圈的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影片要是上映,会有什么样的反响。所以,影片一直到在韩国上映,也没有做太大宣传,特别低调。
但《空房间》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惜字如金,在本片中达到了极致。88分钟长的影片,只有三句台词,分别是:“啊”、“吃饭了”、“我爱你”。代表着全片精髓的“我爱你”,还是在70多分钟的时候。即便如此,影片却看着不闷,不同的场景,让影片支撑得非常丰满,从中也可以看出曾为画家的金基德的美术功底。同时,对于国内观众的不买账,金基德也在威尼斯找回了点自信,他说过,以前的电影都是评论家喜欢,这次的《空房间》曾参加过一个“未来的批评家奖”,由26个普通青年观众选举,没想到的是,竟然有25个人选了他。
《弓》
:一部纯粹的欲望之作
“在这部电影中,我想思索一个问题,当我们老了,是否真的对一切事情都无能为力了?我觉得,无休止地渴求一件事情是美好的。”
——金基德
金基德的所有作品,都和性、欲望有关。这部《弓》也不例外,并且《弓》可以说是一部异常纯粹的“欲望”作品。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行船的老人,捡到一个8岁的小女孩,就养了起来,说等到女孩18岁的时候,和他结婚。日月轮回,时光荏苒,十年的岁月马上就要到了,少女就要成为这个老爷爷的新娘。女孩在这十年之间,从没有下过船,始终是在船上生长,接触的对象,主要就是老人。偶尔,有搭船的男客人对少女不敬,老人的箭会嗖的一声射出去。由于少女接触的人少,连每天的洗澡,都是由老人来洗,所以她对俗世的礼貌与道德准则并不在意,其中一个当着客人的面撒尿的场景,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少女所代表的是人类最纯粹、最原始的欲望。而老人虽然年龄已过花甲,却依然在渴求着,追寻着这种欲望。并且,老人对欲望是充满着神圣感和仪式感的。要不怎么会约定在女孩18岁生日那天。
但哪怕是最纯粹的欲望,想圆满的话,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少女和一个经常来船上钓鱼的大学生相爱了,大学生要把少女救走。少女18岁的生日到了,大学生划着小船来救少女,而老人向着少女所在的船射去了一箭……这个情节,是最具金基德化的情节。少女和代表着老人化身的箭做爱,并流出了处子之血。之后,老人随着大船沉没,少女与大学生划着船走向未来。影片中的老人,是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体,却依然有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命活力。而少女,则既要完成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报答,以及那个18岁承诺的兑现。只有在完成了那段“箭缘”之后,他们才都能找到各自的未来。可以说,这是金基德电影中相关欲望,却很少残忍意象的一部。
《时间》
:出口转内销
“我要说的是,贯穿影片的是时间会流逝,但是,总会回到一个共同点上,有些东西从来不会改变,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
金基德
金德基曾表示“以后我将放弃我的电影在韩国国内的上映权。如果想要上映我的电影,到时可能需要进口。”,而影片《时间》以成为韩国庞大产业的整容现象为题材,在拍摄初期就遭受到了韩国观众的口诛笔伐,也没有在韩国国内获得上映许可,在这部影片被封杀后,《时间》开始在国际影坛逐渐走红,版权销售到了30多个国家,对此,韩国进口商表示“我畜们作为电影进口梁公努司,一赡直致恶力羌于鳞国怪内蒋艺术妙电乏影仗市础场的形蚜成和发展,进口过众多的煮国外影冰片袍,痒基仲于这耶一理癣念这次我们决定噪进口金基颂德导咏演的电影日版权”,由此《时间》开启了韩国人进口韩国电影的序幕。
影片情节简单,女主角世喜与男友相恋两年,害怕男友厌倦自己,就到美容院进行整容,玩了一次大变活人游戏,后来她以“思喜”的身份来到男友身边,可惜,最终男友告诉她,他爱的依然是以前的女友世喜,但她像男友坦白后,男友接受不了这种事实,也走进了美容院,从此,世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男友,她开始了猜测和寻找的日子……
看到这里我们会问,时间对爱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爱情可以没有时间限制,当发生的一刹就成为永恒,但人的欲望会有,当欲望与爱情相悖时,我们该何去何从?生活中,充满这么多的追问,但没有多少人会得到最终的答案。也许,正如影片的名字而言,时间会改变一切,而人却在迷失中难以自拔。
《呼吸》
一呼一吸,犹如爱与被爱
“呼吸是一种围绕着死亡的行为。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死。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
——金基德
《呼吸》是金德基导演的第14部电影,早在拍摄该片两年前,金德基就有意与华人演员
张震
合作,《呼吸》以张震扮演的死囚以尖锥割喉未遂,只失去语言功能为开头,让张震省去了背台词的烦恼,可谓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
与很多影片一样,《呼吸》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与“拯救”的故事,人物设计简单,以自杀未遂的死囚;陷入感情漩涡即将崩溃的妻子和感情出轨对妻子不忠的丈夫三个人物为主线。妻子的生活原本很幸福,在知道丈夫出轨后情感失衡,无意中看到关于死囚的新闻,对死囚产生了怜悯,莫名的去探望他。只有去探望囚犯时妻子才会不吝惜语言,与囚犯一起诉说生活的点点滴滴,追溯自己对死亡的回忆,并且决定在囚犯离开人世的一年里,每个季节都送礼物给他,在他们相处的这段时光,既有偷情般的快感,也有简单的喜悦,妻子逐渐的敞开心扉,重拾生活信心,最后,妻子一家三口和好如初,结局很温暖。
妻子对囚犯的“爱”与“拯救”并没有让囚犯平静的接受法律的制裁,他死了,他死于那个对他暧昧的小囚犯之手,被他扼住喉咙,窒息而死,因为他爱他,他知道囚犯多次自杀是因为恐惧死亡,他只能用自己的爱帮他摆脱死亡,得到解脱。
该片延续了金德基影片的一贯元素对白简单,但导演更加注重影片色彩的变化,场景设置和镜头转换,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妻子每一次服装的变化,每一首歌曲的曲调设置,伤口的愈合程度;妻子给死囚礼物的处理都被导演处理的更加细致和柔和。 影片的颇有禅宗的意味,主旨是在告诉世人,这个世界应该充满爱。妻子通过对囚徒的关爱,而得到自己灵魂上的升华,感悟到了活着快乐真谛。而囚犯的死,却不是一个悲剧的尾巴,因为那是命运的重生的象征。
《悲梦》
:当梦境变成现实
“我想,电影中芦苇塘场面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表现爱情局限性的电影,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去拍的。”
——金基德
镇又做梦了,他梦见他在跟踪前女友,她在一个陌生男人的床上,并且他们发生了车祸。当镇从噩梦中醒来的时候,梦境变成了现实,只不过肇事者不是他,是一个叫兰的女人。原来,镇的前女友抛弃了他,又喜欢了另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就是兰的前男友,镇每天悲伤愤怒痛苦,可是他的梦境竟然在兰的身上变成现实,后来他梦见自己杀掉了和前女友偷情的男人,而兰帮他实现了这个梦,杀了自己的前男友,当他们清醒时,一切追悔莫及,于是,一个在精神病院每天自虐,让自己清醒,不敢去睡;另一个则日日夜夜让自己处于睡眠状态,不敢清醒,就如电影的片名一样,他们的人生变成了一场悲梦。
《悲梦》中的男主人公无法抛弃对曾经爱情的执着,女主人公无法忘却自己憎恶的前男友,通过他们这种极端的心历路程,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的关系,主人公想要忘却曾经的感情,却让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为他们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他们选择不睡觉,不做梦的方法来摆脱这种困扰,就如神秘的心理医生说的:“他们在梦中没有界限,两人甚至会一起死去。就像白色和黑色都是颜色一样,他们两个是同一个人。”
影片最后白雪盖地,男主角自杀,弥留之际,女主角如庄周般化作了蝴蝶,飞到了他身边,其实他们摆脱不了的不是梦境,而是爱情。(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