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勋
(1921.2.22
~
2001.12.3)
,湖北黄陂人。理论物理学家,物理学教育家。
1945
年重庆中央大学毕业,
1948
年赴美国深造,
1950
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和上海沪江大学任教。
1952
年因高校院系调整,调入复旦大学任教。
1957-1959
年被选派赴莫斯科大学进修。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周世勋先生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参与创建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是复旦大学多体问题和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为中国高校物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出谋划策,所著《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教程》持续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达
40
多年,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曾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低温物理学报》《物理进展》《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副主编
,
国家教委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周世勋先生一生躬耕学术、著书立说、作育栋梁,为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的创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为铭记先生的不朽功勋,弘扬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师风范和甘为人梯、儒雅谦逊的高尚品格,也为了能将创系名师筚路蓝缕的伟大精神薪火相传,惠泽后学,我系在
2021
年
2
月
22
日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特推出本展览。
学术引领,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周世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自从
1950
年代在苏联师从物理学界权威博戈留波夫院士从事量子统计和多体问题的研究后,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便把研究工作确定在这个方向上。
1978
年,他所主持的“量子统计与多体问题”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他还主持了其他课题,包括“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探索”、“超导材料晶格动力学计算”、“二维电子气与量子霍尔效应”、“半导体超晶格中集体激发理论与双势垒谐振隧道效应”。
周先生学术视野广阔,学术交流频繁。
1980
年,他赴加拿大参加第
14
届国际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同年,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筑波大学等地作学术交流。
1984
年,作为嘉宾去菲律宾参加国际统一场论讨论会。
1989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
Alberta
大学物理学系讲学和从事研究。
1990
年,应美国
Montana
州立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讲学及科研。此外,他还曾应邀去意大利等地大学作学术交流。
他带领研究生在凝聚态理论的前沿方向上,取得许多创新性的成果。仅
1987
年至
1989
年的三年间,他的研究组便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43
篇。
代表性科研论文
1982
年,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来访合照:
前排左二谈家桢、左三吴健雄、左四苏步青、
右二周世勋、右三徐常太、右四谢希德;
后排右一倪世雄、右二华中一、右三杨福家。
美国西北大学
Ketterson
教授访华,
谢希德校长在上海宾馆设宴招待时合影。
自左至右:沈元华、周世勋、
Ketterson
、钱永嘉。
自左至右:王兆永、周世勋、谢希德、
Ketterson
、钱永嘉、沈元华
著书立说,影响深远
周世勋先生是物理学教育家。他长期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多门课程:《普通物理》 《电磁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还为研究生主讲《量子统计》《多体理论》《超导理论》 等课。周先生授课,条理清晰、分析深刻,备受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欢迎。他早年讲授的“四大力学”,都是物理学系的名牌课。
周先生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教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高教部(国家教委)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为我国高校物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出谋划策,并躬身力行。两本量子力学教材是他的重大贡献:《量子力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1
年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量子力学教材,是培养了好几代学生的经典教材;其简写本《量子力学教程》是国内该领域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教材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周先生还是积极把国外物理名著介绍给国内学者的先行者。
1954
年,他与其他五位教师一起合译苏联著名学者史包尔斯基的名著《原子物理学》(他负责第十章)。
1979
年,他与徐正惠、龚少明合译了美国《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五卷瑞夫(
F.Reif
)的《统计物理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著充分阐述了一门复杂学科的基础,简洁明了、易于初学者掌握,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青年学者进入物理领域学习和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周世勋先生(右一)和研究生熊小明(左一)、陈灏(左二)在办公室研究课题
作育栋梁,桃李满天
周世勋先生在物理人才培养上的卓越功绩,铸就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家形象。周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学校长,家学渊源,周先生从青年时期起,便实践“要教书,更要育人”的道理,并且将其贯彻一生。
早在
1950
年代,他就参加他授课班级的共青团活动,为青年团员们作报告,讲述他从美国提前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过程,鼓励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周先生的言传身教,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周先生的报告深入人心,教育效果非常好,甚至五十年后,许多当年的学生还觉得声犹在耳。在他们眼里,周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师,自己未来从事物理工作就应以这样的老师为榜样。
1960
年起,周先生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8
年,他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研究生,既从严指导、严格要求,又能在民主、宽容的氛围中调动研究生各自的长处和特点,使他们朝正确的学术方向成长。周先生亲手培养的研究生近
20
位,许多人都工作在各自单位的重要岗位上,有几位已成为国内物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周世勋先生(左三)在家招待研究生
1991
年庆祝周世勋先生
70
岁寿辰的合影
学科创建,服务奉献
1988
年,在周世勋先生担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的任上,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学科与凝聚态物理学科和光学学科一起,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学科。作为教研室的老主任、教研室许多教师的老师,周世勋先生无疑是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对于复旦大学理论物理重点学科的奠基和成长起了核心作用。
周先生在科研、教学之外,还承担了繁重的社会工作。从
1950
年代起,他长期担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秘书长,
1978
年开始任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83
~
1991
年任理事长。
1991
年届满卸任,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在负责上海市物理学会期间,他事必躬亲、低调谦和,注意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市物理学会树立了优良的传统。他还亲自出任市物理奥林匹克学校的校长,学生在历届全国竞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周先生具有远见卓识,他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地区物理界学术活动。
1990
年暑期,他召集物理学会理事商议,提出并筹备召开了“薄膜物理和应用”国际学术会议。
1991
年
4
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薄膜和应用”学术会议,与会者有日本、澳大利亚及欧美等国学者
20
多人,会议报告由美国作为
SPIE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系列年会报告出版。周先生任会议组委主席和会刊主编,此后,每隔
3
年召开一次会议,接连三届都是由他主持。这开创了地方学会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先河。
庆祝卢鹤绂先生
80
寿辰,前排左三为周世勋先生
谢希德(第一排左六)、周世勋(第一排左五)
和
55
级部分学生在复旦
90
周年校庆时的合影
2000
年复旦物理学系离退休教职工合影,
左九为周世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