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第一代中国专业考古学家在民国政府资助下,在商朝最后的都城、今称安阳的殷墟发掘出一批古代青铜器。 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极具象征意义,代表考古科学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字传承连系起来。
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格利(Robert Bagley)表示,青铜铸造技术最早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发源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 商朝建立之初,政治势力开始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 与中东和希腊相比,商朝初年已坐拥大量铜锡矿(青铜为铜锡合金),矿产量异常惊人。 然而,从开采矿石,到冶炼原料的复杂过程,以至铸造青铜需要的庞大人力,只有权贵阶级才有财力制造青铜器。 正因如此,青铜最初只会用于制作礼器,以及与礼仪相关的钟、武器和马车配件。 青铜器也如玉器般珍贵,是古代社会地位的象征,统治阶级甚至会将青铜器代代相传,宣示正统。
与安阳青铜器出自同一时代的甲骨文,记载了为祭祀祖先而准备的典礼宴会和仪式餐食,部分仪式几乎会每天进行,祈求先祖神灵降福庇佑,保子孙基业。 在这些宴会上,青铜器用以盛载祭祀神明的食物酒水,部分青铜器出土时,带有煤灰留下的痕迹和骨头碎片。 鼎深腹高足,为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大锅,当属青铜器中地位最重要的器类。 夏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世袭朝代,铜鼎在夏朝的传说中别具深意,相传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以九牧所贡之铜铸九鼎,象征九州。 自此,「鼎」鼎就是国家的权力符号。 在战国时代,拥有铜鼎就等于拥有合理合法的统治权。 天子的墓葬规格一般以九鼎陪葬,诸侯葬以七鼎,大夫葬以五鼎。 除鼎以外,觚「觚」和爵「爵」等酒器也是商朝常用的礼器。 爵「爵」有三足,可从下方加热温酒。 觚「觚」是高身盛酒器,束腰,口沿张开呈喇叭状。 觯「觯」最早见于商朝殷墟时期,圆腹侈口,西周初年逐渐成为礼仪中重要的盛酒器。
当时的礼仪用器还包括其他酒器:尊「尊」是高身盛酒器,无耳,敞口,口径大于圈足;壶「壶」深腹敛口,呈梨形,形制沿用至今。 连「连」呈阔身圆筒状,有盖,用以盛放供食。 簋「簋」阔口深腹,应为放谷物饭食的盛食器。 其他用于礼仪的食器还有用作煮食器的鬲「鬲」,侈口,折沿,有三袋足。 匜「匜」是用以倒水洗手的水器,形状似瓢,一侧有流,另一侧有常作龙形的把手,器底有四足,应为盛载供人在祭祀仪式前 洗手的用水。
青铜礼器能够保存逾千年,主因是大部分出土青铜器都是陪葬品,确保墓主可以在来生继续履行主持祭祖的职责。 虽然这类大型墓葬大部分已于西周初年被洗劫一空,但1976年考古学家仍然能在安阳发掘保存完整的妇好墓,墓葬断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墓主生前是商王武丁的 嫔妃。 妇好墓出土了总共468件青铜器,当中约210件为礼器,所有青铜器共重1625公斤(未计铜钮),可见商朝王室中较次要的成员,也可享有如此大量的青铜陪葬 品。
早期青铜器铸作繁复:先用泥为欲铸器皿塑模,烧成陶模即成母模,再以母模制作泥范,烧成后将陶范拼合,放入陶制范芯,然后将熔化 合金填注范腔,合金冷却后脱范,修整多余的毛刺和飞边,最后打磨和抛光器身。 在铸造这些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表面没有现今所见的绿色铜锈,当时的人眼中,青铜器可是金光灿烂,闪闪生辉。 古代铸造青铜器,一般以成套组合制作,尺寸和精细程度按器主的身分等级而有所差异。 商朝铜匠发展了一套纹饰系统,当中图形意象为数不多,铜匠却可以从审美和等级考虑,将不同元素组合重构,组成各类青铜器的纹饰设计。 商朝青铜器上有一种常见的兽面纹饰,战国末年有书提及这种纹饰为饕餮纹。 饕餮纹一般为正面的兽首,有对称的角和凸出的眼睛,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吃可怖的恶兽,但同时亦是为人驱邪避凶的灵兽。 有人提出青铜器的饕餮纹源于良渚文化玉器的兽面纹,不过至今尚未证实两者有所关联。 此外,除铭文或其他资料指明作坊内世袭匠籍的子弟外,青铜器上不会铸刻制作者或作坊名字,因此现世对青铜器的制作者所知甚少。
商朝国势在安阳时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初年已趋于没落,遂将势力范围退守至河南的根据地,其后大约公元前1050年,商朝为西方部族周人所 灭。 周人灭商后建立西周,沿袭前朝的传统和文化,包括制作具有商朝遗风的青铜礼器。 周天子会向追随他的贵族赏赐青铜器和制作青铜器的原料,青铜器也就如同玉器、武器和马车配件一样,成为传统贵族生活的配备。 早期青铜器铭文表明如此「宝器」是留给「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公元前900年左右,青铜器的装饰开始简化,所铸铭文更加丰富,以铭文取代纹饰,彰显器主的威权。 此时许多墓葬都混杂前朝和西周铸造的青铜器,并非以成套的青铜礼器随葬。
青铜器随着时代转变,逐渐脱离原有的宗教色彩,摆脱礼制约束。 春秋战国交替之时,霸主消失,列国并起,各国为土地和人口不断兼并,战争更趋频仍,国家比较军事力量之余,也会以财富物质展示威望,当中以青铜工艺成为地方诸侯展现软 实力的重心。 青铜器成为广受王侯贵族喜爱的奢侈品,而且统治阶级以外的富人日益增加,独立青铜作坊蓬勃发展,满足他们对青铜器的需求。 除不再流行的个别器型外,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应运而生,适应更广阔的市场。 当时的作坊还用上不同方法制作青铜器,不仅在器面错上金银等贵价金属,还会制作较易负担的铜器,以及加入人兽相斗等有异域特色的纹饰,迎合所在地区的品味 。 考古发掘的战国资料显示,当时作坊更会调整制作技术,例如重用陶范,尽力提高产量。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