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学宫

在这里,有被赞为“东桥塔照”美誉的罗定文塔。 罗定文塔原名为三元宝塔,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城区。“三元”的意思是希望当时广东罗定州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能连中“三元”。三元宝塔原为文人而建,自古为文人所重视,塔身高而尖,严似一支文人所用的尖笔,又称笔塔,后来人们便把它改称为文塔。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历时三年竣工。塔高47米,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宝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层塔檐微微翘起,状如绽开的花瓣。顶层的莲花座铁柱、塔刹九霄盘、宝珠等铸件总重逾七吨,为广东古塔之最。明朝当时的状元黄士俊还为罗定文塔撰写了《创建文塔维心堂记》。文塔地处泷江曲水环抱之中,与神滩庙妆楼双峰相对,河上七级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桥揽胜有宝光荡漾之趣,成为明清时罗定八景之一,曰:“东桥塔照”。

长岗坡渡槽

在这里,有世间仅存,且被称为“早期粤语活化石”的㑷古话。㑷古话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冲击较少,比较稳定,它保留了许多古音成分。既有较多古代汉语的成分,又有当地百越土音的成分,属古粤语,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㑷古话”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因为这种话保留古音很多,讲这种话的人认为自己能讲古代话,听其说话者也认为是在讲古代话,所以称为“㑷古话”。“㑷古话”主要集中在围底河流域地区,包括围底、素龙、罗平、华石等镇,罗镜、分界、双东、苹塘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种方言。使用人口近30万,约占全市人口的24%。

在这里,还有罗平背夫山战国墓,新榕河口对岸的制蓝工场遗址,分界 金田 炉下村、船步铁炉村、罗平营下村冶铁遗址,刻于唐圣历二年(699)、被称为“岭南第一唐刻”的龙龛岩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附城新乐村出土的战国铜鼓,以及大量相对统一的具有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和数之不尽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