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容将 流血、打针、抢夺、殴打、怀孕 等内容,配上轻快的音乐,低幼的画风,表现出来。儿童极易被洗脑。

但这些内容并不违法,没有真正血腥暴力镜头,如果随机抽取帧分析,也很容易归类于儿童内容——低幼画质、鲜艳色彩。这些内容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都会觉得,非常不适。

最终 YouTube 对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是通过用户人肉加上 Elsagate 的 tag,视频将被归类于成人内容,需要点击确认才能播放。相当于是举报机制。

仅用广告分成,无法解释这些视频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流血、打针、抢夺、殴打、怀孕内容。

但对于这件事情个人震惊的不是 YouTube,而是国内网站。

总所周知,国内视频网站上有无数 YouTube 搬运工,很多是直接搬运 kid 板块,过来作为早教 / 母婴 / 儿童 / 亲子等内容打上 tag,标题内容也大多直接是 YouTube 的标题的机器翻译,这些内容点击量,不低。

更严重的是:这些内容不仅是 YouTube 的搬运工,现在已经有了对应的中国版,和 YouTube 上的内容不同,能看得出来是中国小孩在演出。

演出场景变成了中国农村,之前 YouTube 视频上的主演,变了。 更明显的特征是,很多内容,有了中文解说。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标题和内容的关系,通过标题的关键词,这些内容同样在国内的视频网站上的 搜索内容中排名非常靠前 。无论你搜的是 艾莎公主、蜘蛛侠、米老鼠、小黄人、绿巨人 等,都能搜到这些内容。

而如果你看完正常的相关动画内容, 右侧推荐栏也极可能出现此类视频内容

非常非常严重!

不寒而栗。

我堂妹非常喜欢米妮,好在她已经过了看米妮的年龄了,不敢想象如果她看到此类内容,会变成什么样。

此类视频最明显的特征是,视频内有明显的”洗脑五色“:红蓝绿黄粉。通常通过彩球、MM 豆、橡皮泥、人物颜色的形式出现。

儿童对此并无分辨能力

优酷上,除了无脑搬运工,有非常多的只上传此类视频的账号。

通常以亲子、迪士尼、小游戏、动漫、搞笑蜘蛛侠等形式出现。

非常非常容易误导。希望各位能关注

补充一点,这些动画和 Happy Tree Friends 以及南方公园不同的是,这些动画通过标题中海量的关键字、视频标签等形式归类于儿童、亲子等话题下,非常容易被小朋友看到。

我想起来大概在一年前,我孩子 3 岁左右的时候,他很喜欢在 youtube 上看儿歌特别是 little star bumm 系列(那个系列确实也制作非常精良,人物表情生动,故事纯真,唱的也好),但是我多次发现在他看过几个儿歌视频后,youtube 会自动推荐一个叫 learn color 的系列,也是同样的儿歌,色彩是红黄蓝绿粉等高饱和度,角色是蜘蛛侠,艾莎,浩克以及其他超级英雄,有时也有 cars。内容大多数和儿歌无关,偶尔有关(比如 dady finger 就会有个手出来),倒也没啥血腥暴力或低俗,但是非常没有意义,很重复的,让超级英雄一个个出来做同样的动作,或者跳舞,或者开车,或者跳到空中,一遍又一遍。运动骨架明显都是一样的,感觉制作很粗糙,有点三年学动画感。会出现各种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然后所有的车都是高饱和度上述色彩的,而且经常开到后面就翻车或撞车。其碰撞模型也很粗糙,还有很多毫无逻辑的汽车堆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剧情。风格如下:

重点是:我儿子非常喜欢看!会从头看到尾! 后来我觉得这个系列实在没啥意思也没有美感,色彩瞎眼,而且总有一种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的 creepy 感,就不让他看了。再大点他不喜欢看儿歌了,只喜欢看狗狗队,也就没再被 YouTube 推荐过这个系列。

现在想来,这个系列不就是 elsagate 的前身么?!角色和色彩完全一致!只是内容恶心程度不同。我于是搜索了一下,果然发现一个也属于 learn color 但是角色们乘坐的不再是汽车,而是一个超级巨大的针筒(有很长很粗的针头)的视频截图,时间大概是半年前:

这不就是从无意义色彩学习到儿童打针的中间过度阶段产物吗?很明显是一个团队制作的。对比一下 learn color 系列里的经常出现的镜头:

细想一下,这应该是个有计划推进的全球儿童洗脑,先是出不涉及暴力低俗的此类视频,测试 youtube 的推荐算法与这类视频对儿童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洗脑打下基础,同时还能放松家长对这类视频的警惕。然后把交通工具替换为针筒,最后把剧情再添加上去,根本就是步步推进。要知道,这个第一批的视频至少出现一年以上了。如果这次没闹出这么大的新闻效应,下一步是否还会有更变态的视频出现呢?他们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更悲观地思考,即使形成了新闻效应,最终能收到信息并提起警觉的家长有多少呢?这可是有组织地全球性散布(因为不止在 youtube 平台上,国内平台也有大量的上传),最后总能有足够数量的家长没注意或没能力监督孩子观看的视频内容,总能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跟着他们的计划步骤一步步地看完那些视频,然后呢?

其实 YouTube 的 Elsagate 事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这篇《一群变态锁定观看 YouTube 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的英文原贴最早是去年 11 月发布在 Reddit 上,当时正值 YouTube 在媒体声讨下开始整顿网站内容,清理这些儿童不宜的视频。

让我们把时间轴拖到 2016 年 7 月,英国《卫报》开始关注 YouTube 上这类面向儿童的暴力和色情内容。同年 3 月份,一个叫 Webs & Tiaras 的频道悄然出现在 YouTube 上,用蜘蛛侠、忍者神龟这些漫画中的超级英雄以及童话里的公主等人物制作成黄色暴力等儿童不宜的视频,这些视频有背景音乐但没有人物对话,而且还有多个语言版本,但 它们都面向小孩播放

仅仅两个月,这个频道的第一个视频就已经被观看 17 亿次,该频道也成为 YouTube 第三大流行频道(目前该频道已被 YouTube 关闭)。随后 YouTube 上一些 UP 主和 Reddit 论坛也开始质疑这种现象,但并未引起太大动静。

2017 年 3 月,BBC 发文批评称 YouTube 上数千个卡通视频中存在对儿童严重不适宜的内容,比如以《小猪佩奇》为题材制作的视频。猛一看这些视频和正常的《小猪佩奇》动画片没什么不同,但是一旦点开播放,视频内容就变得恐怖而黑暗,比如一个拿着大针管的牙医一下子拔掉了小猪佩奇的牙,然后佩奇刺耳的痛苦尖叫。其它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片如《托马斯和朋友们》、《冰雪奇缘》等也被拿来制作了这样的视频。

国外很多父母平时都很喜欢在 YouTube 上给孩子找动画片看,经常也让孩子自己在 Kids Channel 上自己找感兴趣的动画片。因为在他们眼中,动画片是启迪孩子们思维的很好的方式,而 Kids Channel 已经帮孩子们过滤掉色情或是尺度大的影片,但家长们万万没想到,这类视频还是渗透了孩子们的世界。可就是这样的动画片被自动推荐在 Kids Channel 列表上,在 YouTube 上已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浏览量。倘若每十个观看者中就有一个是儿童,那看过这些动画片的孩子肯定是数以百万计的。

随后舆论开始发酵,标签 #ElsaGate 成为 Twitter 和 Reddit 上的火热话题,很多父母愤怒的表达心中的忧虑。

人们将此次事件称为 ElsaGate(“艾莎门事件”),其中 Elsa 是动画片《冰雪奇缘》里的主角,YouTube 上出现的这些邪恶视频经常出现她的身影,而 Gate 一次自从“水门事件”后就经常被用来指代丑闻,ElsaGate 毫无疑问成了 YouTube 的丑闻。

多家媒体纷纷开始关注此事,《纽约时报》、英国《周刊报道》等严词批评 YouTube 出现这种严重错误。记者 James Bridle 针对此事在 Medium 上发布了《Some Thing is Wrong in Internet》一文

https://medium.com/@jamesbridle/something-is-wrong-on-the-internet-c39c471271d2

质疑 YouTube 的视频推荐方式,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舆论压力下,2017 年 11 月 YouTube 宣布采取措施,大规模整顿此类内容,关闭了大批频道,清除这些对儿童严重有害的视频。

至此事件回顾完毕

为何会出现这种问题?

第一个原因肯定是 YouTube 的视频审核系统不完善。目前全球平均每分钟就有长达 400 小时的视频被上传至 YouTube, 以人工审核完这些视频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绝大部分都由程序自动审核。而由于当前视频识别技术并不完善,程序在审核视频时往往是通过关键词、文字描述、标签等方式进行自动筛选,如果视频发布人员提交视频时精心伪装,很容易就能蒙混过关。

2015 年初,YouTube 发布了专门面向儿童的 YouTube Kids,初衷是为家长们提供一个放心的平台,可以让孩子自己自行观看安全的视频内容。然而,由于通过了审核,这些以动画片为幌子的有害视频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发送到了 YouTube Kids 上面。

第二个原因就是 YouTube 的算法推荐漏洞。记者 James Bridle 在文章中重点批评的也是 YouTube 的这种自动推荐算法。YouTube 的算法会根据用户观看的历史和视频关键词源源不断地给用户推荐相同类型的内容,这就导致一旦小孩观看一个这种有害视频,会有一大批同类视频推送给他, 而且往往是自动播放

去年网站 Tubefilter 曾发文详细谈及了 YouTube 的视频推荐算法。该算法给基于视频发布者的权值的权重很小,但给基于个人观看者的权值很大的权重。简单说就是,YouTube 不怎么关心你上传过什么视频,但很在意你看过什么视频。整个过程全是自动完成,没有人类参与,算法会实时分析数据,根据热度给视频排名,然后根据排名为用户推荐视频。

YouTube 的推荐算法架构大致分为两层,第一层叫“候选视频生成层”(Candidate Generation),第二层叫“排名层”(Ranking),如图:

如上图所示,首先算法从后台视频库中选取数百万个视频,传输至“候选视频层”,然后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和内容,从中抽取几百个视频传输至“排名层”,再根据视频特征、其它用户的观看状况和视频排名等数据,最终选出十几个视频推荐给用户。

通过这种方式,YouTube 可以给用户接连不断推送“符合用户口味”的视频。然而,这种算法虽然设计精巧,让人们在 YouTube 上观看到更多想看的视频,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看这些视频的人是谁?

如果是正常的内容,这的确会让用户感到高兴,也省去了用户自己找同类型视频的麻烦,然而如果是 Elsagate 事件中的这种有害视频,而且观看它们的人还是儿童,算法仍然不停地向孩子推荐这种视频,可想而知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危害。

其实单单从用户观看内容及浏览历史向用户推荐内容这种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另一家视频内容运营商 NetFlix 从 2014 年就逐渐停用这种根据观看历史推荐内容的做法,改用深度学习优化其推荐系统,更多的从观看用户是谁的角度考虑推荐内容。详情请看:

Netflix 是怎样的一家公司?为什么它在美国非常成功?

或许 YouTube 除了花大力气研究推荐什么内容,也应该认真考虑算法把视频都推荐给了谁。

YouTube 事后采取的措施

在社会关注此事后,YouTube 开始排查此类视频,打上年龄限制标签,防止流入 YouTube Kids,并建议家长开启 YouTube 上的“受限模式”。在接受《Quartz》采访时,YouTube 称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检测可能有会对儿童不宜的视频内容,并筛查 ElsaGate 事件中的视频。

YouTube 所说的机器学习技术,很可能是 2017 年谷歌在其云计算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新成果——视频内容识别技术。当时谷歌展示的 Demo 显示 AI 不仅能够识别出老虎、兔子、水族馆等大的内容,还能感知到毛绒、胡须、微笑、卡通等等,随着每个镜头的切换,实时生成出关键词,对视频内容进行标注,这也被业界视为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事件。

通过视频内容识别对儿童不宜的视频进行彻底审查和标记,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但这项技术仍在起步阶段,短时间内指望 AI 来实时自动审核每部视频是不现实的,这恐怕也是 YouTube 称今年将增加更多的人工审核人员的原因。

国内的情况

题干中所描述的

“国内视频网站上也开始出现这些内容,归类于 搞笑、儿童 等内容下。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中 ,关键词: 艾莎公主 ,前五个搜索结果内必然会出现此类内容。”

确实是真实的,截止 2018 年 1 月 19 号 23:46 分 仍然可以搜到相关视频,因此再此提醒每一个看到这个消息的朋友把信息扩散出去,不要让身边任何一个孩子受到毒害。

发布这些视频的幕后黑手是谁,人们尚未调查清楚,但多认为是恋童癖所为。在此类视频的评论区经常出现这些人的影子,他们会引诱观看视频的儿童模仿视频中的行为,这想想都感到恐惧。

ElsaGate 事件将目前互联网内容对儿童保护的缺失暴露无疑,表明我们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对技术盲目崇拜,更不能忘记应负的社会责任。制作这些视频毒害儿童心灵的人也理应得到谴责和惩罚,每一个孩子降临在人间不是为了被人带入肮脏和黑暗,他们是应该看看太阳的。

保护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事,就像小时候父母保护我们一样。

国内的几大视频网站已经开始着手清理相关视频(在有的答主那边看到快手上都有你敢信?),有几个关键字已经完全失效了。 但仍不排除有漏网之鱼,请有条件的朋友多检查一下身边小孩用过的 ipad,该举报的第一时间举报。

有同学质疑说这个规模完全是个产业了可是怎么看不出如何盈利呢?事实上 有些恶是没考虑利益的,就是纯粹的恶。

我补充两点。

第一点,即使这些动画实际上是为了 满足一部分成人的特殊癖好

例如,充斥着暴力和脏话的《南方公园》、血腥暴力到无法直视的《Happy Tree Friends》都属此列。有人就是喜欢 cult 风的动画, 成人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喜欢什么无可厚非,看完血腥内容照样可以在生活中不越矩、不犯法;但是, 孩子显然根本无法对此做到独立思考

第二点, 推荐算法早就不是第一次作恶了

一年前,我发过相关推送呼吁( 别让搜索引擎『污』了孩子 ),也在朋友圈 定向跪求 大约 5-6 个主要搜索引擎的前项目经理帮忙转发、转达;也有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任职的朋友帮忙转发( 深表感谢 )。现在, 电脑版 的某度搜索结果好了很多,至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 直系亲属 的搜索结果 还算正常

这种改变,也许是因为我的努力而来,也许不是——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育儿微信公众号作者,我都要不停地 去呼吁、去发声 ,才会带来 可能的改变

但是 手机版 的搜索引擎,以及 非直系亲属( 例如,嫂子、小姨子等 的搜索结果,依然 不堪入目

我理解,有些人群确实有此类搜索需求,搜索引擎算法部门,也有人负责这种『擦边球』需求的项目人员。但是,成人总能以其他方式获取想要的资源,让他们多搜几个关键词吧,把 简单的关键词结果 ,净化一下可以吗!

只能说, 希望『百度少儿』项目继续推进 ,争取做出能媲美谷歌的『Kiddle』、雅虎的『Yahoo!Kids』的 儿童搜索专用引擎

目前家长所能做的,有两点:

1. 尽量的陪伴

陪着孩子一起查资料,遇到『尴尬』的内容,尽量以客观的态度,大大方方地解释给孩子听。

2. 必要的限制

例如使用专门的儿童动画 APP,都是审核过的正版儿童动画,而不是从视频平台去给孩子播放节目。

例如 @萌芽研究所 BUD 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提到的,对 iphone 和 ipad 进行必要的设置。

iPhone

设置 - 通用 - 访问限制 - 启动访问限制,下滑到底部,有这个“允许的内容”的设置,如下

设置 - 通用 - 访问限制 - 启动访问限制(步骤与 iPhone 一样),区别在于 iPad 多了一个密码设置,即购买 APP 或电子书的时候,设置是否需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