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 陡河 、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 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 海洋河 湘江 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 大溶江 漓江 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 世界 上最古老的 运河 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8]

1988年,灵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名录。2021年1月,“灵渠”入选 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名单。 [4]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3] 重磅!桂林所有A级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 .新浪 [引用日期2020-02-18] [4] 成都市活水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四川在线 [引用日期2021-02-05] [5] 灵渠 .携程 [引用日期2021-07-05] [6] 浑身刻满历史故事的灵渠飞来石 - .桂林晚报社数字报刊平台.2020-11-12 [引用日期2021-11-13] [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23-01-06] [8] 灵渠简介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