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人生自然规律,在世一遭,岁月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或长或短,或平淡或辉煌,当一生的路走到尽头,谁也逃不过最终的结局。于是面对生与死,成为古往今来多少圣人贤哲苦苦思索的永恒命题。
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的古稀之年,在与老病忙的斗争中挣扎着,用了两年半的时光,写成了《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不涉理论学说,只从自身人生经验出发,独立思考,自问自答,是对自己一生所思的一次重新梳理,也是为灵魂的安顿找到一个可栖之所。在阅读中,你会不由得随作者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灵魂的去向等深层问题。
人生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已经走过九十六度春秋,经历过时代的动荡,战争的洗礼,亲人的生离死别等所有的人生滋味,是否已将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通通透透了呢?她在前言中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那么,人死后究竟还有没有灵魂呢?她所探索到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杨绛先生在书中强调,人生价值始终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灵对肉的支配程度。她说:“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对面。”关于“我”与“灵性良心”作斗争的结果,她又说:“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而“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的‘妥协’。”
她还有一句是“患不自知也”,是借孔老夫子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引申而出。
一句“患不自知也”,让我想起了印度的觉者——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可见真理是没有时空之界的,中国学者与西方圣哲的智慧总会在某一点上不期而遇。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每一个“我”,注定不会完美,注定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所以要真正看透自己,完全做到“不妥协”,即不自欺,又实非易事。杨绛先生亦不否认自己身上的“小”,诸如虚荣,自私,小心眼等人性的弱点她都有,所以她说“人需要锻炼”。并相信“锻炼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绩。”
她说:“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和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是需要经过烧练,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诚哉斯言,可谓道尽了“锻炼”的要义!顽铁经百锤才能成钢,黄金历千炼方现其纯。世上没有完美到毫无瑕疵的人,也没有谁能拥有绝对完满的人生。经历忧患与苦痛的“火里烧,水里淬”,在百味生活中,只要能炼出智慧、炼出些美德的纯金来,一个人的生命便也因之而拥有了价值和光彩。